時間:2018/9/16 10:59: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翔
2015年我在德國舉辦畫展的時候,一位外國朋友說:你們的傳統(tǒng)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人得志時可以去遵循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干一番事業(yè),成就自己的抱負;不得志的時候則有道家來支撐,寄情于自然丘壑,與天地相往來,達到“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境界;對社會或工作絕望,看破紅塵了,可以信奉佛教,從禪思、禪趣中獲得人生感悟與解脫……我對他的見解非常贊同,也驚訝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我接著解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愛”,它解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這一點,與基督教倡導的仁愛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仁”是一種普遍的愛,泛愛大眾,提倡博愛,使人向善,注重德行,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武、以霸服人;道家“上善若水”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明心見性”“澄心觀照”則讓人達到無欲無求、寂靜高雅的境界,解決了人與自己的關系問題,解決人自己心的問題。一個人同時有這三種修養(yǎng)的話,可以調(diào)養(yǎng)自己的身心。得志時不要太張狂,失意時不要太悲觀,絕望時還有追求。
這三種文化,散發(fā)著永久的人性光芒。其中既有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觀,也有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優(yōu)良品格,以及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這些都對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同時主張思想的多元開放。它不斷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或外來文化各家各派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綿延不絕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這種多元開放的文化理念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形成新的傳統(tǒng)并生生不息。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明結(jié)合,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相結(jié)合后,形成了以解放、革命、改革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西方文明精華的結(jié)合體,說白了是兩個文明集聚的“合金”,是兩個好合一個好的文化,這樣獨特的文明體,是多元融合的結(jié)果。
這也不難理解中華文化不僅在軸心時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席位,而且至今綿延不絕并愈發(fā)輝煌燦爛。如果是這樣,請問:這種文化體系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秉持一種文化自信呢?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走了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就是和諧適度、不走極端。其實,中庸之道就是黃金分割線理論,也是另外一層意義上的極致。當然,我們也犯過極“左”、極右的錯誤,我們曾經(jīng)歷了創(chuàng)作上的“假大空”“紅光亮”時期,也畫過概念重復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20多年前,我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全軍美展,一個外國理論家看后對我說,你們這個畫家太厲害了,這么多畫,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滿滿幾個大廳,他身體真好,太了不起了。我一聽,急了:“這不是一個人畫的,這是成百上千人的作品。”這件事同時讓我反思:那時我們的作品確實是千篇一律,沒有個性。藝術總是向前發(fā)展的,最終,我們還是回到中庸——黃金分割線上,沒有犯推倒重來、顛覆性的毛病,而是既強調(diào)個性,也強調(diào)質(zhì)量,選擇有質(zhì)量的創(chuàng)新?,F(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中國畫的“獨特性”,油畫強調(diào)“民族性”,裝置雕塑、聲光電等現(xiàn)代實驗藝術強調(diào)中國特點,強調(diào)我們的獨特發(fā)現(xiàn),等等,都是這個原因。
藝術抒發(fā)的是自己心里的感受,因此畫面中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表達,通過視覺傳遞信息。什么是美術?什么是藝術?我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是與不是的問題。中國藝術院校大多數(shù)都叫美術學院,首先把“美”放在重要位置。中國當代主流美術絕不承認小便池是藝術、人的排泄物是藝術、吃死孩子是藝術。我們倡導藝術創(chuàng)新,但并不是指鹿為馬,犯皇帝新衣的錯誤。
藝術的起點是真誠,對自己內(nèi)心的真誠,對社會的真誠。剛才談到道家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宇宙間,地球僅是一粒微塵,人生更如蜉蝣,只不過俄爾一瞬,稍縱即逝。地球的負重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有一種具有極限性視野的大自然觀和人天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這樣的境界,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也追求這種境界。
“老牛慢騰騰地走,地球很有耐心?!敝袊剿嫾覐娬{(diào)修煉一生、慢慢來,是馬拉松式藝術。中國的山水畫從一開始就不是以逼真描寫大自然為目的,它是以表達心性、關注感受為出發(fā)點。更確切地說,山水畫是藝術家們的精神家園,是可居、可住、可游、可賞、可品、可思、可玩的精神寄托。我在山水寫生中得出一首打油詩:“寫生如養(yǎng)生,莫問俗世名,云淡風吹過,天天好心情?!睂懮褪莿?chuàng)作,吸收大自然精華,面前背后皆是素材,如何把這些素材變成和諧的交響樂才是最關鍵的。從早到晚,入定、入禪、入自然,自然化入全身,全身化入自然,一天下來,一幅和諧自然的作品,如果成功,就達到最愉悅的高潮,不成功留待以后再收拾,也許一個月,也許一年,都可以。中國山水畫中的道家、禪宗思想,從形式到精神其實都有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畫山水畫其實是在坐禪、悟道,這也回答了許多外國人不理解山水畫畫了幾千年、一個題材沒完沒了不厭倦的問題。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將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結(jié)合,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于一體,這樣既符合美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也可以使普通的人民在欣賞作品時得到啟迪、思考,從而享受藝術成果。世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地球村,過去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钡F(xiàn)在這個融合大同的世界,應該加上一句話:“越是人性的越是人類的,越是民本的越是世界的;越是生態(tài)的越是和諧的,越是自然的越是永恒的!”
?。ㄗ髡呦抵袊佬g家協(xié)會副主席,題目為編者所加)
魏園雅集圖(國畫)明沈周遼寧省博物館藏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