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8/10 13:41:08 來源:收藏快報 李臣/北京
圖1 骨面竹背撲克
撲克牌在今天已成為大眾娛樂的方式之一,捉黑叉,敲三家,斗地主等玩法不勝枚舉。而筆者藏有兩套較為特殊的撲克,名“麻將式撲克”,那么,何為“麻將式”?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隨筆者,通過藏品,共同見證一段撲克牌中國化的有趣歷程。
圖2 純竹手雕撲克
說到撲克牌的起源,目前學術界仍有諸多爭議,比如,有學者認為撲克牌最初是威尼斯商人用于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的工具,也有學者推測撲克牌是專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法國皇帝查爾斯六世設計的,而我國宋代流行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也與撲克牌頗為相似……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撲克牌是由塔羅牌演變而成日益趨于主流觀點。此外,撲克牌還是歷法的縮影。牌中52張正牌象征著一年52個星期,兩張副牌則是太陽與月亮的化身。桃、杏、梅、方四種花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每種花色是13張牌,則代表著每個季度的13個星期,13張牌的點數(shù)相加為91,正好是一個季度的天數(shù)。撲克牌亦深入人文歷史。牌中的J、Q、K分別為英語Jack(騎士)、Queen(皇后)、King(國王)的縮寫,12張牌中的人物分別代表了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名人。
據(jù)查,2014年,由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撲克牌收藏委員會、全國紙制品收藏聯(lián)盟撲克收藏活動委員會和武漢收藏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撲克收藏文化博覽會中,展出了一幅16世紀中葉比利時生產(chǎn)的古典版刻著色撲克,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撲克之一。1615年,英國最先開始對撲克牌進行了征稅,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效仿,充分說明了撲克牌在歐洲的普及。
近代以來,撲克牌逐漸傳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牌主要來自于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更加暢銷。九一八事變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fā)展實業(yè)。在此背景下,上海人黃金生創(chuàng)辦的翠華卡片廠,試制出中國第一批撲克紙牌——紅獅牌撲克。
清代晚期,一種叫做麻將的棋牌游戲正在此時開始定型并逐漸形成今天的樣式。最初,麻將多用陶瓷、竹骨所制,進入民國后,又誕生了膠木麻將。受此影響,國人又將撲克的內(nèi)容移植到了麻將的載體上,這便是本文此前提到過的“麻將式撲克”。筆者所藏兩套撲克,其一為骨面竹背(圖1),上世紀40年代全手工制作,全套共計54張,其二為純竹手雕(圖2),屬上世紀50年代制品,全套54張。兩副撲克牌的圖案內(nèi)容與今日撲克牌大致相同。此外,筆者還曾見到過兩套1949年前后所生產(chǎn)的膠木撲克,主題分別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蘇友誼萬歲,時代特征鮮明。上世紀60年代起,撲克牌再次回歸紙版。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