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7/23 23:09:58 來源:周鐵鈞
宋代刻本《漢書》
中國藏書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從秦、漢王室的文庫、石室,到唐、宋、明、清朝廷的書樓、文閣,都是國家級的藏書機構(gòu)。有人以為,最古老的典籍已全被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事實并非如此?!稘h書·藝文志》載:“具滅焚其籍者,儒詩儀說,諸侯撰己。秦紀(jì)、博書、醫(yī)卜筮種,皆挾護藏?!闭f明當(dāng)時只燒三類書:詩經(jīng)、禮儀和諸侯為自己立傳的文史。而秦代典史、工具、醫(yī)藥等書籍不但不燒,還要嚴(yán)加保護、收藏。
歷史上朝代更迭幾乎全是兵戎劍戟、烽火硝煙,征戰(zhàn)者雖不乏文化人,但他們首要目的是奪取政權(quán),哪有閑暇顧及那些蒙塵的竹簡、泛黃的紙頁?于是一座座書樓藏閣或焚于戰(zhàn)火、或毀于動亂,如鎮(zhèn)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南京文瀾閣、登封嵩陽書樓等。
黑蝴蝶般飄舞的古籍灰燼催生了眾多為傳承記載、延續(xù)國學(xué)而藏存史書的仁人志士。從南北朝起出現(xiàn)私人建造藏書樓,到唐宋有人開始創(chuàng)辦私家書院。如五代楊愨所創(chuàng)應(yīng)天書院、唐代陳與建立松州書院、羅簡創(chuàng)建梧桐書院等,這些書院除“廣招子弟,皆令就讀,弱冠苦學(xué)”外,都“聚書萬卷,以資眾讀,藏延典史”。
古時除了書院、書樓藏書,還涌現(xiàn)出大批迷書、癡書的藏家:南宋書法家趙孟頫是大藏書家,藏品多為絕版典籍。他做翰林學(xué)士時,得到一套宋初刻本《漢書》,自己在每冊加一扉頁,正楷題跋:“聚書藏卷,良非易事。閱者守律:勿卷腦,勿折角,勿以指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策,隨開隨掩,隨損隨修。后得吾書者,奉贈此法。”這套《漢書》被后人譽為“宋本之冠”,先后被大藏家王世貞、錢謙益等人珍存,后來收藏在清代皇宮。
《繪事微言》記載:宋代知州胡應(yīng)鱗藏書“饑以當(dāng)食,渴以當(dāng)飲,盡其家以為萬卷書”。他的俸祿結(jié)余全部用來買舊書,不夠就用家里值錢的物品充抵,還不夠就把衣服脫下?lián)Q錢。
明代,富商朱大韶癡迷收藏宋版書。一次,他在友人家見到一卷古錦玉簽的宋版《后漢紀(jì)》,愿以萬金買下。但友人并不缺錢,要換朱家的一名美貌婢女,朱大韶欣然允諾。不料美婢聽說要拿自己換書,趁夜逃跑了。朱大韶沒得到《后漢紀(jì)》,抑郁成疾,不久竟撒手人世,成了在藏家中廣為流傳的“以命殉書”。
不論藏家“饑當(dāng)食飲”,還是“以命殉書”,都面臨一個可怕又無法抗拒的現(xiàn)實:自己死后這萬卷藏書誰來管理?還能不能繼續(xù)藏下去?如明萬歷年間,南京進士焦竑醉心藏書,傾其積蓄建起澹園書樓。他到晚年,面積350多平方米的書樓藏有典籍4萬余卷,是明代最大最全的私家藏書場所。但其后代卻不熱衷此道,沒人繼承焦竑遺愿,他去世20余年后,藏書散失殆盡。
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是幸運的,它筑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創(chuàng)建人范欽27歲中進士,先后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做官,55歲升任禮部侍郎。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官宦生涯,主管全國的文化、出版,為他藏書提供了方便條件,每到一地做官、巡查,他都精心搜集各類古籍、地方志、科舉錄等,藏書鼎盛時期達(dá)9萬余卷。
范欽辭世后,其長子范大沖用田地租金養(yǎng)護藏書樓,范家藏書接力開始代代承傳,到了100多年后的清代乾隆年間,“接力棒”傳到范欽的曾孫范友仲手上,天一閣藏書依然保存無缺。
彌足珍貴的古本典籍流傳至今,每一卷都融匯著古人的千年藏書夢,他們不懈的努力、執(zhí)著的精神,激勵著現(xiàn)代讀書人、藏書人遞接、傳承他們?yōu)檠永m(xù)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一代接一代地實現(xiàn)他們的美好夙愿。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