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7/10 19:37:52 來源:美術(shù)報 文/梨白
張遷碑
碑帖拓本收藏技術(shù)含量較高,但是,也不是說不能碰。比如我們可以在歷代碑帖的拓法和裝裱、碑帖拓本的特點以及歷代書法家的生平、特長和代表作等方面,來尋找一些門徑。
多讀書 讀好書
碑帖收藏和字畫收藏有所不同。一幅畫掛起來,畫面構(gòu)圖如何、氣韻是否生動,一眼可觀,也會有各自的感受;但在碑帖里面,極少有畫面性、觀賞性的東西,而那些墓碑、墓志之類的,一般人也有忌諱,不大愿意把它們掛在家里。所以玩碑帖實際上更多的是講考據(jù),求善拓,要想玩得好,讀書恐怕是少不了的功課。
眼下有關碑帖鑒藏的書出了不少。對初學者而言,古典文獻學家陳麥青推薦了幾本比較重要的書,首先是施蟄存先生的《金石叢話》,雖然這本書只有薄薄的五六十頁,但絕對簡明扼要、學術(shù)精準。通讀這本書,可以對金石碑帖鑒藏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常識,有比較切實有用的掌握和了解。其次是葉昌熾的《語石》。這是研究金石碑版的經(jīng)典名著,里面講到歷代碑刻的盛衰,各地碑刻的分布,碑刻的種類、體例,乃至書家刻工,拓本優(yōu)劣,紙墨裝潢等等,幾乎無所不及。而后來許多講碑帖的書,往往也超不出它的范圍??虏舻摹墩Z石異同評》,又根據(jù)其新見材料,補充了不少有用的內(nèi)容。中華書局把它和《語石》印在一起,方便使用,應當說是最好的本子。還有一些比較常用的工具書,不必通讀,需要時查一下就行了。比如張彥生的《善本碑帖錄》,馬子云的《石刻見聞錄》,王壯弘的《增補校碑隨筆》《帖學舉要》,容庚的《叢帖目》以及仲威的《中國碑拓鑒別圖典》等。這些書各有特點。其中有一個地域的問題,如果是一直流傳并收藏在京、津等北方地區(qū)的碑帖,張彥生和馬子云的記錄就比較可靠;如果是上海和南方的東西,王壯弘的說法就相對可信,因為他們對自己親眼見過、比較熟悉的重要東西,大都作過研究,更有把握和心得。
學會自己找破綻
除了看書,最好還要養(yǎng)成自己校碑的習慣。因為前人碑帖著錄中那些考據(jù)點的記錄,反過來也經(jīng)常會成為造假者們的“造假指南”。比如:專家們書中提到某碑某帖宋拓本的考據(jù)是其中某個字的完好程度、損泐狀態(tài)等等,造假者就會專門在這些考據(jù)字上做手腳。如果初學者僅僅只是根據(jù)書中那些記載去刻舟求劍,碰到被動過手腳的東西,往往容易上當。但造假者其實也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因而在做假時常常會顧此失彼,露出破綻。藏家如果養(yǎng)成自己校碑的習慣,就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破綻——著錄書上有記錄的考據(jù)點他做好了,沒有的地方卻反而已有殘損,那這個拓本肯定是用差的“做成”好的,甚至是翻刻假造的。
陳麥青建議,如果你得到了一件碑帖拓本,最好設法到博物館、圖書館等收藏機構(gòu)去找同一碑帖的善本細細比較一下:我手里這個東西的考據(jù)、紙墨等等,究竟是比它好還是比它差?好在哪里?如果沒有條件看到實物,至少可以找一些印得比較好的影印本來進行比對。除了老的印本,現(xiàn)在很多出版機構(gòu)又新印了不少善本碑帖,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翰墨瑰寶”系列、上海書畫出版社的“碑帖名品”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寶晉齋法帖》等等,還有日本二玄社,尤其是它的原色法帖系列,有49種,迄今為止仍然可以說是做得最好的影印本。當然,再好的影印本也有它的有局限:只能校字口考據(jù),無法辨紙墨氣息。
一般一本碑帖多的大概三四十開,少的十來開左右,自己動手每天校三到四開,最多也就十天、一周的功夫。這是一個很好的玩賞和提高的過程。慢慢地積累多了,你的眼力、學養(yǎng)就能不斷提高,就會有自己的心得。
拓本的年代越早越稀罕
也許很多人知道,碑帖拓本的年代越早越稀罕。唐拓本雖有存世,但絕對少,所以一般來講,最好的就是宋拓本。以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例,宋拓肯定最好;明拓現(xiàn)在來說也算可以,清拓的就不行了,因為《九成宮》碑石到了清代,由于石碑本身年久風化,加上拓得太多、又屢經(jīng)挖洗而幾乎面目全非了。所以,與其花高價去追逐一個已經(jīng)不乏宋、明善拓的名碑的清拓甚至更晚拓本,倒不如去關注那些相對后出之碑的真正初拓。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