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四年上海雙年展解讀
- 時間:2004/10/11 13:05:43
一條1.7米高的玻璃長橋,猶如蜿蜒的“懸浮劇場”,將人們帶到變幻瞬息的“影像”,真切地帶出在不同語境中對“影像”的不同追求和相同的關注。同時,也拆去了以繪畫藝術為主的傳統(tǒng)圖像藝術與以影像、錄像為主的影像藝術之間的藩籬,呈現(xiàn)出一種互為激活、彼此兼容的格局。
這個被稱為“影像生存”的第五屆上海雙年展,匯集了來自35個國家108位(組)藝術家的觀念和作品,致力探討可視世界的制像技術,追問其在蔓生和蛻變中與人類生存的相互影響,從而整體地展示藝術如何“在人文關懷中思考技術的發(fā)展,在技術發(fā)展中深化人文的關懷?!?/P>
隨著視覺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電子媒體、數(shù)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影像”越來越成為影響時代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影像”對于藝術而言,一是記錄現(xiàn)實和投射記憶,二是藝術家和攝影家用“影像”語言來表達純粹的觀念。它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語境中碰撞交融,產生了豐富的時空張力,這種張力在展品中得到展現(xiàn)。雙年展在梳理概念與歷史的基礎上,著重探求在跨學科、跨媒體、跨國度、跨文化的交叉與重疊中形成的嶄新的文化概念和藝術樣式,從而揭示藝術未知領域中的互動性、融合性和一體性。這一切也許對普通百姓來說不易理解,但多看幾遍,興許能看出個道道。當然也希望專業(yè)人士作些深入淺出的輔導,讓更多的人更快地走進當代藝術。
誠然,當代藝術具有實驗性,是一群嚴肅的藝術家進行的藝術勞動。他們正在探索某些藝術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為具有實驗性,所以失敗的可能很大。一旦成功,這些規(guī)律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藝術成果。(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