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的最后一篇文章。
是為李萬萬同學即將出版的關于國家博物館百年展覽研究的新著所撰寫的前言,
拖了很長時間,不想再拖過年。
因此,
完稿于2018年元旦的前夜
2011年5月30日,“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盛況空前。這是國博展覽史上的突破,盡管有非議,但其品質與內涵在展覽的本體上,無可厚非。非議正說明我們的展覽面臨著中國問題,正如同在博物館舉辦婚禮一樣。
藏品和展覽是博物館發(fā)展的兩翼。如果沒有藏品,博物館沒有起碼的立館基礎;如果沒有展覽,博物館只是藏品的庫房。藏品的多少以及藏品的范圍與質量,決定了展覽的內容與規(guī)模,以及不斷推陳出新的能力。展覽是博物館連接社會與公眾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塑造博物館形象的最前沿的窗口。博物館展覽的品質、規(guī)模、數(shù)量等是自身綜合實力的展示,也是對外交流的橋梁,同時關系到博物館生存與發(fā)展。
展覽是博物館的窗口,藏品是博物館的后臺。展覽和藏品彼此支撐著博物館的成長與發(fā)展,所以,博物館的展覽工作歷來都受到館方的重視與公眾的關注,而博物館則把展覽工作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盧浮宮發(fā)生了槍擊事件,受到公共安全的影響,盧浮宮的觀眾量明顯下降。為了挽回這種頹勢以及盧浮宮的聲譽,盧浮宮全力于2017年2月起舉辦了“維米爾與黃金年代”這一重要的展覽,一時觀眾踴躍,盛況如前。當人們看到了這一展示“孤立天才”維米爾的展覽時,人們好像忘記了此前的公共安全問題。展覽在博物館中的特殊作用由此可以得到顯現(xiàn)??梢哉f,博物館的展覽工作對于博物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做好展覽與做好的展覽是博物館取勝的常規(guī)手段。
盧浮宮的維米爾展覽的廣告出現(xiàn)在很多公共空間之中
2011年9月,125意大利經(jīng)典設計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國立歷史博物館”)自1912年籌備開始,就在為20世紀的中國建設一個代表國家的公共文化機構而努力。限于當時的條件,國立歷史博物館并沒有能力去舉辦展覽,而藏品也是寥寥無幾,更重要的是居無定所。直到民國七年7月(1918年)從籌備處的國子監(jiān)遷址到故宮的端門與午門,算是有了一個基本的館舍,由此開始了籌備開館的工作。所謂的開館是對外開放,而開放不是開放庫房或開放其它空間,而是開放展覽。開放展覽是開館的標志。8年之后的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紫禁城內對外開放,展覽安排在屬于故宮午門的大殿之內。雖然這是國家博物館歷史上的第一個展覽,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陳列,這種陳列就好像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的始初那樣,把自己的收藏鋪陳在展柜內或懸掛在墻壁上。而這種陳列的方式,又類似于此后世界博覽會的展品陳列,是沒有經(jīng)過學術梳理和展覽策劃的一種展示。因此,在博物館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逐漸淘汰了簡單的陳列(display)方式,而有了經(jīng)過展覽策劃、確立主題的展覽(exhibition)。
1925年左右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第三展室
1953年北京歷史博物館(西朝房)《楚文物展覽》入口
1953年“六一”兒童節(jié),兒童參觀原始社會陳列
1954年,解放軍戰(zhàn)士參觀北京歷史博物館“中國原始社會陳列室”
1961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西門入口
1954年5月2日,“全國基本建設中出土文物展覽”
博物館的展覽是通過對于藏品的研究,經(jīng)過學術梳理和策劃,而有了一個明確的主題,它完全不同于雜貨鋪那樣的陳列。博物館展覽的主題經(jīng)過展覽策劃,而有了超于藏品自身內涵的學術力量和學術品質。而從展示方面來看,展覽也不是雜貨鋪陳列中的商品歸類。藏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通過展覽的策劃而提升了藏品的學術性,而同一藏品在不同主題的展覽中又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這就表現(xiàn)出了博物館的展覽工作和藏品的研究、展覽的策劃之間的聯(lián)系。以展覽來帶動收藏和研究,也就成了博物館的基本工作,推動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
博物館的展覽是豐富而多樣的。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展覽這一基本規(guī)律中,展覽不僅是面向當下,其影響力的長遠性可能是超乎想象。它可能會長久駐留在公眾的心中,成為研究的對象,成為人們的談資,成為公眾的記憶,成為一個時代的聯(lián)想。盡管有些展覽已經(jīng)過去了很多年,甚至時代都已經(jīng)翻篇,但是,人們依然會記得那些曾經(jīng)給人以啟發(fā)、與人以教育、令人以激動的展覽,人們依然會通過這些記憶中的展覽來回想自己與博物館的關聯(lián),這就是博物館的公共性。從展覽的公共性方面來看,具有特定主題的展覽所展示出來的不僅僅是主題和藏品、學術內涵和藏品關系,還有博物館散發(fā)出的文化和藝術的魅力。正因為其魅力所在,人們對于博物館的依賴也就成了博物館生存的基礎,成了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所以,人們不斷走進博物館,許多展覽成為幾代人的記憶。
毫無疑問,博物館的展覽的多樣性使得博物館在聯(lián)系公眾方面顯現(xiàn)出了特別的魅力。因為有了這種多樣性的展覽的存在,使得全世界的博物館都是通過展覽的方式而聯(lián)系公眾,并使自身在城市中成為文化的地標,在國際間成為國家文化的窗口。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jīng)走過了105年的歷史,可是,展覽的年輪并沒有與之對應,其中歷史的原因顯而易見。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了博物館的強大,才有了博物館展覽的豐富和多樣,以及能夠讓公眾一眼就能看出的規(guī)模。自1926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先后舉辦了無數(shù)的展覽,每一個時期的展覽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都有著時代的特色。2010年之后,中國國家博物館經(jīng)過改擴建而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筑最大的博物館,展覽空間的擴大所帶來展覽的多樣和豐富,見證了國家的復興和強大。因此,系統(tǒng)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歷史,不僅是一種總結,而且也是在總結基礎上的反思,更是在反思基礎上促進展覽和其它工作的提升與發(fā)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以歷史與藝術并重”的發(fā)展理念和展覽定位。以“古代中國”“復興之路”為代表的常設展,以藏品為主導的專題展,以國際交流為目的的交流展,以聯(lián)系和服務社會的臨時展,構成了4個方面的展覽特色。關系到文明傳統(tǒng)與當代創(chuàng)造的古今中外的展覽匯聚一堂,琳瑯滿目,成為吸引公眾走進國家博物館的重要的力量。在國家博物館前行的過程中,展覽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和發(fā)展,從展覽策劃到布展,從與展覽相關的公共教育到傳播,新的技術手段與新的方式方法,都在為展覽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也在為展覽工作助力。日新又新的展覽,為國家博物館增添了生機和魅力。博物館的展覽永遠在路上。
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新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作品悉數(shù)展出,兩個版本的《開國大典》并置
2013年11月,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在國家博物館,以魯本斯為代表的佛蘭德斯畫派大咖云集
至今都難以忘懷的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的重要展覽,世所罕見。名館、名家,名作,呈現(xiàn)在2014年5月
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五座知名博物館首次聯(lián)袂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帶來拉·圖爾、弗拉戈納爾、雷諾阿、畢加索、費爾南·萊熱、蘇拉熱等8位大師的10幅極具代表性的法國繪畫杰作。作品涵蓋了法國從16至20世紀的重要藝術成就,以獨特的方式體現(xiàn)了各時代藝術思潮的不同側面。
有幸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員,我們曾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展覽,因為參與其中,我為之驕傲和欣慰。許多經(jīng)過學術梳理和展覽策劃而人們難以忘懷的展覽,以及早已被人們忘記的展覽,正是李萬萬同學這本書中的精彩而豐富的內容。對于博物館展覽的梳理和總結,實際上是對于博物館展覽的研究,也是博物館學的一個方面。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梳理,讓我們了解到國家博物館展覽工作的歷史和它的發(fā)展過程;而通過這樣的梳理,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在20世紀以來為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當然,對于展覽的研究,也是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學問,這之中有宏觀的把握,有個案的研究;有階段性的總結,也有類型和類別的探討。而在這一研究中,展覽策劃、展覽設計、展覽布展、展覽推廣等等,既有關聯(lián)性,又有獨立性,如何從具體中反映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如何從發(fā)展變化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如何將規(guī)律性轉換為未來工作的鏡鑒,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萬萬同學的開端,將啟發(fā)其他同道。
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