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頁 共242條
|
|
不走樣子與不像樣子
- 時間:2013/3/19 14:02:30 文章來源:仲敬干
生活在上海的剪紙藝術(shù)家不少,然而我認識的或說了解一點只有林羲明先生和鄭樹林先生。林先生是前輩,雖然來過幾次延安飯店,但沒有看他在紙上動過刀子,動筆我卻是見過的;而鄭先生因年輕,與我就比較談得來,所以鄭先生動筆捉刀時的場面,我常常見到的。
中國剪紙藝術(shù)源遠流長,從民間到宮廷,以鏤、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創(chuàng)作出的窗花、門神,經(jīng)久不息。在民間尤其旺盛,就是在今天古的老剪紙藝術(shù)仍然是充滿活力的。記得去年國慶在蘇北老家參加一個孩子的婚禮,見新房里貼的、掛的如“喜上眉梢”、“年年有魚”、“新婚燕爾”、“早生貴子”、“龍飛鳳舞”等圖案,都是有來自民間藝人的手工剪出。民間的巧手不少,事實上,從他“她”們的角度看也不是什么藝術(shù),只是能為家常做點事,一種技能吧!為什么這么說呢?猶記少時鄉(xiāng)下,那時的衣服、鞋子都是媽媽親手做成的,男孩子還好辦,女孩子要漂亮就得在這些載體上另加圖案,所以有“繡花鞋”一說。當然還有繡花枕頭、繡花被套、繡花鞋墊等等。而這些“花樣”都是有剪紙得來的,如果哪個村有好看的圖形,可謂一村復一村,一家復一家的復制、傳記,在復制和傳記的過程中是不能走樣子的,走樣了,那就失敗了。
走樣即失敗,也許是剪紙藝術(shù)的基本條件。鄭樹林先生也曾與說過:剪什么東西只要一刀下去,基本就定型了,在行刀過程中,是不能改口線的,否則就不算是剪花樣;剪紙創(chuàng)作也可以說是見物不見人,見縫插刀手眼通天的一種藝術(shù)。
剪花樣,不走樣,真是奇巧的一種藝術(shù)。然而千百年來一直傳承這一古老的刀法、樣子。刀,還是那種刀;紙,還是那種紙;樣子,也還是那種樣子。不變的是樣子,變的只是樣品。
由剪紙藝術(shù)的不走樣,我又想到書畫創(chuàng)作要走樣子的這一藝術(shù)形式。書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不能像前人、像老師的,但是你放眼一看,有多少人是畫齊白石的?又有多少人是吃黃賓虹的?有的連一點樣子都沒有走、沒有變!唐代書法家李北海(李邕),在當時有“書中仙手”之稱,仿他、學他的人很多,然而他說:“學我者拙,似我者死”,遠在大唐時代,智者就作過這樣的告誡了。事實上,千百年來在書畫藝術(shù)這條路上,名垂青史的大都是走樣子走的老遠的人;不走樣子,不敢走樣子的,大都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
在藝術(shù)當隨時代的路上,我們?nèi)匀怀珜А安幌駱幼印边@也藝術(shù)形態(tài),如果像樣子,那就去學剪紙藝術(shù)吧!詩曰:
不走樣子最剪紙, 書畫如是自找死。
各有所長意不同, 三希帖里說歷史。
2013年3月19日仲敬干匆匆于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