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資撤離,“中國當代藝術”玩完?
- 時間:2011/3/3 1:25:58 文章來源:林明杰
尤倫斯要對“中國當代藝術”拋盤了。這個傳聞最近在中國美術界和藝術品市場激起了強烈反響。
比利時人尤倫斯男爵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名頭很大。他在北京798創(chuàng)立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幾乎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大本營。但中心開幕時的輝煌,不久就被金融危機的陰影籠罩了。尤倫斯曾拋售宋徽宗《珍禽圖》等古代書畫來補貼“當代藝術”。
最近的新聞是他把近150件“當代藝術”藏品委托香港、北京的拍賣公司出售;同時他向外媒透露,他正試圖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轉(zhuǎn)手給有意的“長期合作伙伴”,就此脫離這一藝術機構。他表示今后將關注印度年輕藝術家。
本來就反感“當代藝術”的人們彈冠相慶:這下囂張的“當代藝術”該玩完了!而“當代藝術”的擁躉們則急著解釋——“尤倫斯不會離開”“不會造成當代藝術市場的明顯下跌”。
這兩種觀點都失之偏頗,只會對人們產(chǎn)生誤導,更無助于中國藝術的未來發(fā)展。
首先應該認識到,“當代”陣營里的藝術家也是中國人。他們和所有中國藝術家一起,走過了中國改革開放后30多年來的藝術歷程。但“中國當代藝術”之所以惹人討厭,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太“霸道”。西方炒作者利用資金、市場和經(jīng)驗的優(yōu)勢,霸道地將他們炒作的畫家群命名為“中國當代藝術”,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動一波波炒作攻勢,似乎在告訴世人:中國未來的藝術就是我們選的這些人,從而將不在他們炒作范圍內(nèi)的大多數(shù)中國藝術家排斥在外。你不炒我,難道還不讓我“當代”了?!用心險惡,氣局狹小,還斷人前程,能不招人恨嗎?
但是,話要說回來,中國美術界難道只有“當代藝術”霸道嗎?所謂 “主流”美術圈,機制官僚,理念古板,讓藝術觀念不同、無法躋身其中的藝術家也感到很失望。吳冠中先生生前抨擊最甚就是此。想當年,一群無法或者不屑躋身“主流”的年輕窮畫家,苦苦掙扎在京郊的簡陋農(nóng)舍,有誰去關心過他們?美術體制不接受他們;國內(nèi)的藝術市場尚未形成,不能養(yǎng)活他們;公眾審美習慣也不理解他們。在他們快要過不下去的時候,外國人帶著少得可憐但足以讓他們存活的美金來買他們的畫甚至“指點”他們畫畫了,如果你是他們,你還能怎么辦?
“當代藝術”最受指責的是,他們中的一些畫家迎合西方買家的陰暗心理,創(chuàng)作了丑化中國形象或者跟中國“搗蛋”的作品。但同樣的指責似乎也曾發(fā)生在某些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導演身上。今天,這些導演不是照樣在中國影壇叱咤風云嗎?當今中國的文化胸懷已經(jīng)不是我們用過去的經(jīng)驗所能理解的了。
但現(xiàn)世的成功不意味著歷史的認可?!爱敶眰儜撜J識到自己的歷史局限性。“文革”結束后,長期“與世隔絕”的中國年輕藝術家紛紛模仿西方新潮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雖然這種試圖與世界接軌的“模仿”,在其他學科領域都發(fā)生過,但對于注重原創(chuàng)的當代藝術來說,這是不可回避的硬傷。遺憾的是,有些“當代”們一旦從窮畫家變成了富翁后,沒有借時代給予的機遇更上藝術之層樓,而是馬上顯露出自己的淺薄和輕狂以及對藝術的背叛——流水線復制作品,雇傭槍手代筆,參與藝術市場的欺騙性炒作等。對藝術不負責、對藏家不負責的態(tài)度,也是導致“中國當代藝術”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并非僅僅是由于外國資本撤離。
人們應該從對尤倫斯是否撤離以及“當代”行情漲跌的爭論中升華出來,以更博大的胸懷來思考如何推動中國藝術走向未來。這是放在政府決策者、美術組織、藝術院校、畫廊、美術館、大眾傳媒、藝術家、收藏家和經(jīng)紀人面前的問題。
無論尤倫斯撤還是不撤,都感謝他帶給我們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中國藝術的未來,更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去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