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在滬舉行第一次新聞通氣會
- 時間:2008/1/21 22:00:49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品網
中國藝術品網2008年1月21日報道: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第一次新聞通氣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級巡視員毛時安、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上海美術館副館長、上海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晴和策展團隊、各媒體的記者出席了會議,
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策展報告
學術主題:快城快客
當前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現象,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城市化是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發(fā)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它表現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數量的增加、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并獲得巨大發(fā)展的空間表現,城市化率也是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伴隨著體制改革,實現由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變,也是中國在21世紀進一步深入發(fā)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上海世博會更是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這一語境中,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在歷屆雙年展的經驗基礎上,循著上海雙年展自身的文化邏輯,繼續(xù)堅持立足本土經驗、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態(tài),把視點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體——人。
上海雙年展首次以人為對象和主題,揭示城市迅捷變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過外鄉(xiāng)人/城里人空間遷徙的觀點,移民/市民身份轉換的觀念,過客/主人家園融入的觀感這三個層面鍥入城市與人的命題,突出以人為本的根本關懷,展示今日國際大都市中積極移民與文化融入的新趨勢,探索城市化的豐富內涵;在與城市化相應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脹,人口快捷流動,進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展覽構思
上海雙年展自創(chuàng)辦之始,一直關注城市生存發(fā)展的狀況,堅持以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為依托,來進行藝術探索。依循這一策展主線,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策展小組決定將展覽聚焦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這里是城市重要的標志性公共空間,也是百年上海社會、文化、經濟以及各種力量流轉、交匯的首要場所。人民廣場更是中國當今社會的縮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中國面臨的許多重大挑戰(zhàn),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人口流動。中國社會和經濟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遷,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小城市流向大都市,以尋求發(fā)展機會。中國正飛速地從農業(yè)化的社會轉向工業(yè)化、信息化的社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人民廣場,人們可以發(fā)現不少與“轉換”這一概念相關的現場和問題,例如象征著老上海文化的跑馬廳、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等建筑,它們見證了上海的歷史和變遷;象征著今日上海的來自世界各地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超級現代的建筑從天而降,洋溢著高昂樂觀的情緒;上海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文化的包容性不僅體現在上海大劇院、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博物館所提供的文化盛宴,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所展現的城市建設遠景,還體現在人潮洶涌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以及由外來人口經營的攤點上。
在第七屆上海雙年展中,主體展覽力求與人民廣場發(fā)生更直接的聯系。為此,展覽的第一部分將邀請約二十名藝術家以人民廣場作為思考及創(chuàng)作的起點。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豐富多樣,可以結合美術館館內和館外的展示。在館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場所發(fā)生的活動,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間和公共媒體的互動等等。展覽期間通過一系列活動的策劃使得整個人民廣場成了廣義的和流動的展示空間。這些作品應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參與性,由此向觀眾介紹展覽的主題:人民廣場見證和容納了中國當前人口流動/遷移/融合這一復雜現象。展覽將尤其注意美術館建筑與之相關的空間,如美術館臨街的出口,正面以及與出口相對的停車場。
在館內P樓展廳,將設置一個關于人民廣場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歷史變遷的展覽。展品包括照片、規(guī)劃圖紙、影視資料以及其他相關素材,甚至再現文學、戲劇和其它藝術作品中對人民廣場的描述。
展覽主體的第二部分由三個個展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處于事業(yè)頂峰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十分獨特的做法有別于許多其他雙年展的慣常做法,它們往往選取大量主題不甚鮮明的藝術作品。本次展覽挑選藝術家的標準是,他們對人口流動及相關的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這一主題要有深入廣泛的思考,這一主題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要有鮮明的體現。
展覽主體的第三部分位于三樓,這里將放置約二十名藝術家的作品(預先創(chuàng)作而非現場創(chuàng)作的作品),它們緊扣展覽的主題,但運用非上海的素材。他們可以探討南亞、歐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遷移融合的問題。
根據本屆上海雙年展所選取的立足點人民廣場的歷史和現實特點,本次展覽的展場設計將盡可能突顯上海美術館建筑原有的結構和特征。另外,作為上海美術館主體展覽的延伸,藝術作品將在機場、火車站、輪船碼頭、車站和地鐵等公共空間展示,因為這些空間是人口流轉的中心。在這些場所,可采用互動性強、靈活流動的展示方式揭示人口遷徙的社會現實。
展覽結構: 一、欲望廣場:一樓,針對人民廣場的歷史變遷進行調研,形成與主題相關的作品,凸現如下特點。 1、歷史性:人民廣場是上海殖民歷史和移居歷史的縮影,上海美術館建筑本身也是人民廣場的一個組成部分; 2、社會性:人民廣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縮影,往來著形形色色的人,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 3、多元性:人民廣場是交通樞紐、市民廣場、歡慶場所、文化園地和商業(yè)中心。 二、遷徙家園:二樓,三個個展,呈現緊扣主題的大型作品。 三、移居年代:三樓,展示世界各地城市與移民文化的關系。 四、記憶碼頭:機場、火車站等是人群實現空間轉換的場所,承載著多少人的回憶、歡樂和哀愁。
四個亮點: 1、主題貼近中國當代問題,體現以人為本的關懷; 2、展覽呼應上海城市變遷,具有歷史內涵和深度; 3、作品深入城市公共空間,聯動交通樞紐和社區(qū); 4、展中展結構,群展套個展,開創(chuàng)雙年展新局面。
亞太五大雙年展合作 2008上海雙年展將與新加坡雙年展、韓國光洲雙年展、澳大利亞悉尼雙年展及日本橫濱三年展聯合組成“2008藝術羅盤”,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一次空前的機會來體驗亞太五個特別的當代藝術展覽。
本次合作將包括以下內容: (1)出版有關印刷品介紹各雙年展相關信息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 ?。?)在北美、歐洲與亞洲舉行聯合新聞發(fā)布會。 ?。?)網站共享。 ?。?)邀請主要媒體記者參加并全程報道巡展。 ?。?)在國際知名藝術雜志上刊登廣告及藝術評論。
開幕式:2008年9月8日 展期: 2008年9月9日-11月16日 主辦: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 地點:上海美術館 (南京西路325號)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級巡視員毛時安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委員。
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
上海美術館副館長、上海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晴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向2008年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成員頒發(fā)聘書
2008年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成員:從左起項麗萍、張晴, 朱里安·翰尼,翰克·斯勞格、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