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19 20:24:3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初中海作品
當代的書畫家大都是自信滿滿,這一點可以從這些人的自媒體中得到印證。您不信嗎?宣稱自己超越宋元明清者可是大有其人,宣稱自己的書法或者繪畫已經革了幾千年中國書法繪畫傳統(tǒng)的命的人也大有人在。
筆者輾轉反側百思不得其解,這般自信的底氣從哪里得來?
近日筆者在山東諸城參加一個書畫界的展覽活動,期間赴青島得以參觀了康有為故居,仔細觀摩所展出的古意雄強樸拙的“康體”以及如飄逸瀟灑剛建的于右任草法,感慨頗深??涤袨槭峭砬灞纱蠹遥且员w寫行書。于右任是民國時期碑派大家,它是以碑體寫草書。雖然是在書法史上對于康、于二人的書法有不同的褒貶,但是筆者認為他們二人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的書法中,僅僅是深厚的筆墨功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重要的是他們二人淵博的學養(yǎng)和宏大的生命氣象。也就是說他們的書法,既有“技”,更有“道”。
筆者認為,作為當下的書畫家,對于幾千年的中國書法繪畫的傳統(tǒng),首先應該具有一顆敬畏之心,再就是學習之心,繼承之心,傳承之心,而后才談得上發(fā)展之心?!肮P墨當隨時代”,當年的石濤一定是遵循著上述的成長軌跡而成為那個時代書畫藝術領域的巨擘,而后發(fā)出這樣的金石之言的。
近些年來,經常有人向筆者請教學習書法的“秘訣”。筆者也是每每與人笑談,世上哪里有什么一蹴而就的“秘訣”啊!所有成功都沒有捷徑,尤其是書法與繪畫領域。鐵硯磨穿,禿筆三千。時間的積累,時光的沉淀,既主學一家,又需轉益多師。才能夠讓一個人既有深厚的筆墨功力,又具備廣博的學養(yǎng)。比如,學習魏碑者一定要學習行草,才能顯現蒼勁凝重古樸。學習唐楷一定要學習行草、魏碑,才能顯現古拙瀟灑厚重。不管是書法還是中國繪畫一定要牢記 。筆者認為,當代人就不可能超過古人,“你”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或許在章法上那個媲美古人,但是古人那個時代所賦予的那種平淡天真的筆墨精神與生命境界,在如今這樣一個浮躁社會又需要怎樣的修煉才能達到呢?何況,因為“你”小的時候已經不使用毛筆了,書寫工具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革,使用毛筆的“筆齡”,沒有或太短暫,如果不能朝斯夕斯,不能寫上幾百萬字,那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書法家的,當然更談不上講究以書入畫的中國畫的畫家了。黃賓虹著述立說,發(fā)表過的就達500多萬字,是純用毛筆書寫的,他老人家沒有發(fā)表過的有多少?這就是功夫,這就是人書俱老,越老越辣。
中國書法、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代表,中華民族的性格就是重意,毛筆是寫意最好的工具,不懂的“寫”就不可能很好的表現意。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象,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過分地執(zhí)著于物象必定會減弱對“真如”“佛性”的體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藝術本能與藝術使命必然是超越物象之“形”而表現物象之“理”、物象之“靈”的。那么,繪畫是這樣,書法亦然。蘇東坡說,“繪畫論形似,見與兒童鄰”,過分的去追求形似,追求物象一個點一條線和字的結體和繪畫的造型離真正的藝術就偏離了正道。
筆者認為,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是不能過分的強調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變化。筆墨當隨時代,首先是筆墨的精神不能變。當下一些“藝術家”不懂筆墨,就拿著毛筆用著墨汁,借用一個油畫式的滿滿的構圖或所謂的“現代”圖式,借鑒一些光影色彩透視的元素,加大強烈對比,這就認為是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而且目下我們各美院的教學,基本以西畫為主,大多青年學子當然也是學習素描透視色彩明暗造型的。就是這樣當代還是有些狂人說自己超過這個古人超過那個古人,其實就是一種“自戀”或者是一種炒作,這些人自己也一定清楚,根本就是不可能超越古人的,距離真正的中國書法中國繪畫的殿堂還是遙山遠水的,更別提登堂入室了。
(文/初中海,2024年5月)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