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8 19:00:19 來源:美術報
東風西漸與東西互鑒
——讀周建朋《20世紀初中國繪畫在歐洲的傳播與接受潮流》
縱觀藝術交流歷史,東、西方文化在發(fā)展過程當中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而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國書畫藝術因其散發(fā)著獨具特色的迷人魅力而吸引了無數(shù)西方畫家和收藏家的眼球。從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潮流風行,到20世紀初延續(xù)至今的以中國畫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備受推崇,可以窺見古老的東方文化對西方繪畫藝術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審美的融合與文明互鑒。
其實,有關中國繪畫在歐洲的傳播與融合研究,已經(jīng)有不少可資借鑒的案例。然而仔細瀏覽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成果存量巨大卻極其零散。中國繪畫藝術與歐洲繪畫的關聯(lián)、以及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需要有人打通和歸納。令人欣喜的是,周建朋教授在其最新研究中切入新視角和新方向,溯源回流,旁征博引,為當今中國文化國際交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新境。
論述中,作者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中歐文化交流與互鑒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圖卷。作者著力從中國繪畫向歐洲的流向和收藏體系、“日本主義”對歐洲中國繪畫接受的催化作用、從“日本主義”轉(zhuǎn)向?qū)χ袊L畫的關注三個方面,探討20世紀初中國繪畫在歐洲的傳播和接受潮流,對彼時歷史語境及文化緣由進行反觀。同時,在論述中,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將生澀的理論概念從千頭萬緒的學說、理論中抽離出來,進一步明確化、系統(tǒng)化,從而繪就了一幅中國繪畫在歐洲蔚然成風的路徑圖。
其實,中國繪畫藝術與歐洲繪畫藝術有著各自獨特的美,中國繪畫注重對意境的表達,西方藝術主要追求塑造三維立體形象。雖然中國繪畫與歐洲繪畫在方式和語境上各成一脈,但中國繪畫藝術中滲透的東方文化的魅力,深刻影響著包括歐洲在內(nèi)的西方審美。而隨著大量中國藝術品流入歐洲,對于中國藝術的研究和整理蔚成風氣,他們不斷探索神秘而驚艷的東方文化,并在汲取東方文化的精華中不斷提升自身對美的認識。
周建朋無疑是一位具有著中國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的研究者,他在著述中將20世紀初中國繪畫在歐洲的傳播與接受潮流,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溯源并軌,認為中國元素具備著獨特的特色和魅力,中國文化為世界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思路。因此,在中國繪畫大量流向歐洲及歐洲中國畫收藏體系的建立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從外在形態(tài)的欣賞到內(nèi)在精神敬仰的嬗變,這種“轉(zhuǎn)向”實際是對中國文化藝術更深層的認識導致的,與其說是轉(zhuǎn)向不如說是對東方文化認識的深化。作者濃墨重彩地論述了一度流行于歐洲的“日本主義”對中國繪畫接受的催化作用,認為藉由“日本主義”,歐洲人開始對東方藝術形成一定的概念,對畫面的純粹性、平面感以及情感和觀念表達的方式及畫面的氛圍形成一定程度的熟悉感和適應性,從而完成了欣賞中國繪畫在知識上的準備,調(diào)整了欣賞的角度,豐富了趣味的多樣性。以“日本主義”作為跳板和過渡,更好地進入中國繪畫的內(nèi)部,把握其在形式語言、情感表現(xiàn)方面的精髓和美的實質(zhì)。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本身是一位研究型畫家,他長期致力于傳統(tǒng)中國畫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繪畫圖式、筆墨和情境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借鑒歐洲以及西方藝術的色彩、透視等元素,并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融會貫通,在畫面構(gòu)成中追求物我合一而帶來的平衡、寧靜和空靈明凈。他認為潛藏在畫面之中的文化精神,才是中國繪畫的靈魂所在。所以,作者認為歐洲對于中國繪畫的追捧,其實是從更深層次領悟了中國畫蘊含的東方哲學的奧義之后,是在審美的維度上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哲學的進一步認識和感性體驗。
書中出現(xiàn)了上百處中歐藝術交流的場景回放和出自幾十位位中外學者的著述引用,可見作者治學之嚴謹縝密。另外,身為美術學博士的周建朋具有深厚的美學修養(yǎng)和文學功底,文章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主旨要義的同時也更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在中歐藝術交流的漫漫歷程中,俯拾皆是的故事情節(jié)終會等到有人去主動聚攏和梳理。在這樣一種前提下,這就是一項為使命而作的研究。在當下,西方世界對于以中國繪畫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收藏與研究方興未艾,周建朋教授的這一著述無疑為眾多探索者提供了一個可作指引的路標。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