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5/29 21:07:20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甲辰夏月,適逢廣東省美術館白鵝潭新館落成開館之際,“凝固的詩篇———博爾蓋塞美術館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杰作展”、“覺醒時代———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傳承與演變”、“激情歲月———新中國美術的轉型與建構”等藝術大展同期舉行,特別是廣州藝術博物院重磅推出的“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諸多重要美術展覽的呈現(xiàn)使得五月的嶺南廣州沉浸在一片濃郁的藝術氛圍之中。廣州參訪期間,著名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陳少梅藝術研究會會長趙景宇先生應邀撥冗前往參觀“潘鶴雕塑藝術園”并與潘鶴先生之子、“潘鶴雕塑藝術館”館長潘奮先生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交流。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雕塑藝術家,潘鶴先生的藝術生涯幾乎橫跨了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歷程,他的作品緊扣中國社會歷史的脈搏,以精湛深厚的造型功底、質樸傳神的藝術風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而又燦爛的一筆!其創(chuàng)作的《艱苦歲月》、《開荒?!?、《珠海漁女》等作品,以雕塑的形象建構起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建設偉大祖國的光輝歷程,成為當時建構國家記憶、展現(xiàn)民族精神的鮮活注腳。“真實”是潘鶴先生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原則,他一直強調藝術家要“忠實于自己的所見所聞”。其作品以巧妙的主題切入,用生活化的情節(jié)場景來概括敘事,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浪漫主義元素。這些經典的藝術形象早已超越了空時,被賦予多層次的意義。比如潘鶴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美術展創(chuàng)作的《艱苦歲月》,這件表現(xiàn)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解放海南島的雕塑作品,突破了以往的雕塑作品在表現(xiàn)歷史題材概念化、公式化方面的局限,放棄了激烈戰(zhàn)斗場面的塑造,而是截取了艱苦歲月中一段平凡而溫馨的場景:老戰(zhàn)士悠閑地吹著笛子,小戰(zhàn)士托腮傾聽,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樂觀的面貌,生動地展現(xiàn)出紅軍戰(zhàn)士頑強不屈、昂揚奮發(fā)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懂斘议L大的時候》是潘鶴先生的成名作,表現(xiàn)的是一個小男孩正在給一個小女孩講述自己理想的生動情形。作品從最為平凡和極具童真的生活場景入手,預示對于未來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某種程度上與新中國、新生活的氣息緊密呼應。還有就是潘鶴應中國革命博物館之邀創(chuàng)作的大型雕塑《忍無可忍》,主題為省港大罷工這一歷史事件。20世紀80年代,潘鶴先生進入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在國家興起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熱潮的時代背景下,他首次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的觀點,并積極開拓城市雕塑事業(yè),先后創(chuàng)作了《珠海漁女》、《自我完善》、《開荒?!返冉偌浀涞袼茏髌?。在雕塑風格語言和形式、題材日益多元化的時期,潘鶴先生的雕塑藝術始終精準把握時代氣息,從藝術的角度與時代共振。其作品基本延續(xù)了早期現(xiàn)實主義風格,在古典雕塑的審美傾向下展開對雕塑本身特性的研究。潘鶴先生作品的形象構思一般選取日常生活的瞬間,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并巧妙融入象征主義手法;在形象處理方面,通過加強對人物面部的塑造和整體形象的體積感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氣韻”與“精神”,融民族形式與時代精神于一體,創(chuàng)作了一批批有血有肉、風格鮮明的時代雕塑。
趙景宇先生如是說,并高度評價了潘鶴先生杰出的藝術成就,他認為潘鶴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級人物,《艱苦歲月》、《魯迅》、《開荒?!贰ⅰ吨楹O女》等偉大的雕塑作品早已成為美術史上的經典美術作品而永載史冊!
趙景宇先生與潘奮先生
趙景宇先生參觀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趙景宇先生參觀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趙景宇先生參觀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趙景宇先生與潘奮先生合影留念
潘鶴先生影像
潘鶴(1925~2020)是我國著名的雕塑家、藝術家,被譽為“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民雕塑家”、“中國當代的米開朗基羅”。他始終遵循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但不失浪漫主義形式特征,創(chuàng)作的大批為人民而作、為時代造像的經典雕塑力作,是革命歲月和改革時代的見證者,為當代雕塑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代記憶。
?潘鶴雕塑作品的文化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單純的雕塑藝術范疇。他的一尊尊優(yōu)秀的作品已經緊密楔入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當中,和“解放”、“革命”、“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宏大命題息息相關,成為共和國顯著的文化符號,堪稱一代紅色雕塑藝術大師。?
潘鶴,原名潘思偉,1925年生于廣州,曾從嶺南派畫家黃少強學習中國畫,后在香港、澳門等地從事肖像雕塑工作。1949年進入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學習。歷任廣州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美協(xié)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和全國城市雕塑藝委會副主任。藝術成就載入《世界美術史》及《中國美術史》。著有《潘鶴雕塑作品選集》《潘鶴水彩紀游》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州解放,潘鶴乘坐首班香港至廣州火車回國。1950年就讀于廣州華南人民文藝學院,任學生代表。三個月后被派往中山縣征糧及整頓農會,隨后又被派往土地改革試點工作隊任土委會宣教委員及千作組組長。土改運動結束后借調到華南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編輯出版部任代組長。其間發(fā)動學院同學繪制抗美援朝宣傳畫。并以舊作高爾基像參加廣東省第一屆美展。1951年籌辦廣東省土改展覽會,塑造大型毛主席胸像,并合作3公尺高的毛主席全身像立于土改展覽會廣場。?
潘鶴的成名作是《當我長大的時候》。1952年,這座來自新中國的雕塑作品先后在瑞士的國際母親節(jié)大會及波蘭展出,轟動一時。
?在新中國美術史和新中國雕塑史上,在表現(xiàn)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中,《艱苦歲月》毋庸置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镀D苦歲月》創(chuàng)作于1956年。是潘鶴受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委托,為建軍30周年美術展而做,當時的主旨是要表現(xiàn)第四野戰(zhàn)軍解放海南的情景。潘鶴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舍棄了淺白地表現(xiàn)戰(zhàn)爭勝利場面的思路,他采訪了曾任海南游擊隊司令員的馮白駒,決定從艱苦場面來表現(xiàn)。結果草稿因為“沒有表現(xiàn)革命高潮和勝利”而被否決了。不服輸?shù)呐塌Q堅持了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路,最終形成了一個老戰(zhàn)士和小戰(zhàn)士的形象建構。
?潘鶴扎根生活,深入到人民中去,創(chuàng)作出許多經典作品?!妒「鄞罅T工》、《大刀進行曲》、《魯迅》是中國美術歷史上一個個不朽的作品。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當我長大的時候》、《艱苦歲月》,到七八十年代的《廣州解放紀念像》、《珠海漁女》、《開荒?!?,90年代的《自我完善》、《重逢》、《虎門銷煙》等等,這些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注腳和時代發(fā)展的厚重記憶。?潘鶴1980年被授予“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國家級“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優(yōu)秀雕塑家”稱號 ,其藝術成就載入前蘇聯(lián)國家科學院、美術院編撰出版的《世界美術史》及中國出版的《中國美術史》,200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fā)的“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及“廣東省文藝領軍人物”稱號。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全國文聯(lián)及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共同頒發(fā)的“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2009年獲中國國家畫院授予的文藝界首批“院士”勛號。2010年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潘鶴雕塑的文化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單純的雕塑藝術范疇。他的一尊尊優(yōu)秀的作品已經緊密楔入當代中國社會的進程當中。和“解放”“革命”“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宏大命題息息相關,成為共和國顯著的文化符號,堪稱一代紅色雕塑大家。曾為多位歷史名人塑像,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孫中山、白求恩等人的塑像。?
20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雕塑發(fā)展史是一部幾乎從零開始的歷史。潘鶴從少年開始,憑著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資,獨立地去學習摸索,自主地去發(fā)展藝術才能,因此他的藝術個性,得以充分地舒展,并且在雕塑藝術形式的發(fā)展上引領著時尚與潮流。20世紀70年代末,鑒于當時戶外雕塑被遺棄的窘狀,1980年潘鶴旗幟鮮明地提出“雕塑的出路在室外”“社會主義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觀點。撰寫《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等多篇文章發(fā)表于廣州報刊,后轉載于《美術》雜志。同時還將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課程引入高等藝術教育范疇,是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潘鶴是“嶺南雕塑”的代表人物,在藝術形式上強調“解放思想,別出新意”,善于尋找形式與主題之間“完美的結合點”。他在雕塑教育中銳意進取、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求變,在他的帶領下,廣州美院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為廣東乃至全中國雕塑人才的搖籃。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潘鶴先生雕塑作品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