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5/11 21:12:53 來源:美術報
美術批評,是美術專業(yè)研究史、論、評三大理論之一。它們三者雖然分立各有側重,但相互交叉又有融合。而就近些年來美術批評現(xiàn)狀而言,由于其范圍越來越寬泛,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專業(yè)的魅力及其權威性。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評論,多以“品”“評”“論”“議”等詞出現(xiàn)?!芭迸c“評”早期分別使用,唐代以后“批”才有批示、評語的意思?!芭驮u合成一個復合詞較晚,約出現(xiàn)于明代。清代李漁、方植都在有關文章中見有“批評”字眼”(參見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第3頁,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當下美術的評論狀態(tài)比較復雜,批與評概念日趨模糊,批評的語境比較混亂;批評性文章敘事偏多、批評偏少;現(xiàn)場研討時說好者多、指缺點者少;有的是人云亦云、缺乏獨立的見解;有的是天馬行空、夸夸其談、最終不能自圓其說;有的是杜撰所謂新潮詞匯、強加于作品的分析,以至風馬牛不相及、切不到評價痛點和關鍵。凡此種種,皆使聽眾與讀者覺得茫然或者失望。
在上述狀態(tài)下,筆者認為一一回歸評論的本體原意是比較理智的。依有關學者所言:“批”初為“手擊、排除”的意思,“評”是“評定、評論”的意思。美術評論如果實現(xiàn)這些原本的詞意,可以讓當下的美術評論風清氣正,更貼近新時代評論的發(fā)展需要。
中國的評論自古以來便有許多精辟論述。清龔賢認為:“天下之作畫者多矣,而識畫者幾人哉?”指出了品評作品之難;而評價作品之難,自然觸及作者的藝術風格。風格是什么?潘天壽先生說:“‘風格’二字,原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常用于文學藝術方面,一般是指文學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上互不相同的風情、格調、趣味等特征”。
國外的批評理論也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說。俄國著名文學家普希金認為:“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描寫文學藝術作品美和缺點的科學”;意大利學者廖內洛·文杜里提出:“要理解藝術作品,就是以部分去理解整體和以整體去理解部分……真正的歷史闡釋與真正的審美批評是一致的”。
以上所述,充分表明美術評論與批評,在現(xiàn)實的藝術活動(創(chuàng)作與評論)中是一項具有科學性的審美實踐。這種實踐的核心就是審美創(chuàng)造與批評。中外藝術界都對此十分重視、尊重它自行的規(guī)則。如何在審美批評過程中,從整體到局部、由局部回視整體?這是我們當下回歸正常批評的重要策略。
筆者從事評論工作多年,得出一些粗淺體會——在評論美術家作品時,應該注意“三看”:一看作品的“外象與內涵”。作品的外部形象給人們以審美的形式感受,而作品內在之美是藝術的精神。它們具不具備審美的感染力?二看作品的“背后”,創(chuàng)作者在畫外下的是何種功夫?造型能力與審美素養(yǎng)如何?會不會以另一種所謂“關系”的功夫來替代真正的創(chuàng)作功夫?三看作品的“前途”。它有何新的創(chuàng)造?對將來同類題材創(chuàng)作能否產(chǎn)生啟發(fā)?通過以上三看,再進行綜合分析和批評,可以比較客觀、準確地把握所評作品的整體風貌、藝術風格與特征,以及作品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中的大體地位及其影響。
概而言之,美術批評是一件重要的藝術審美活動。批評既是欣賞的延伸,也是催生新的作品具有更高審美需求的必由之路。積圾展開正常而富有活力的審美批評,才能對提升藝術產(chǎn)品質量起到真正的杠桿作用。(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原委員、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