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4/12 22:11:59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現(xiàn)場復原了李可染寫生的遮陽傘與畫夾 攝影/許柏成
又是一年春好時,神州大地美如畫。祖國遼闊的疆域上,由南至北,煥然新綠,順次花開。油菜花、海棠花、丁香花、櫻花……爭相怒放。美術學院的學子們以及美術攝影的大眾愛好者又要拿起畫筆、顏料、相機等設備,往戶外走去了。
七十年前,有一位老人帶上畫具,與友人從北京出發(fā),赴無錫、蘇州、上海、杭州、富春江等江南地區(qū)寫生,歷時三個月,歸來后在北海公園舉辦展覽,引起熱烈討論,對20世紀中國畫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這位老人就是李可染,為了紀念李可染江南寫生70周年,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雨亦奇——李可染寫生七十周年紀念展”,詳細呈現(xiàn)了李可染寫生的這段歷程,展現(xiàn)出寫生在李可染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展覽展出了李可染不同年代的寫生精品70幅,可謂件件精彩,幅幅生機盎然,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我認為寫生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踏實認真畫一張,比隨隨便便畫十張要得益的多。
——李可染
1954年,李可染在黃山寫生
1946年,李可染受徐悲鴻之邀,北上到北平藝專任職,教授中國畫。新中國成立初期,欣欣向榮的社會發(fā)展與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向中國畫壇提出了展現(xiàn)新山河、新面貌、新成就的時代需求。然而50年代初,中國畫處在一片質疑聲中,盛行的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畫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認為中國畫缺乏表現(xiàn)力。此時的中央美術學院受此影響,取消了中國畫系,李可染只能憑借著早年西畫的基礎在繪畫系教授水彩課,中國畫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不畏條件的艱苦,無懼改革的艱難,李可染將改革中國畫的命運與自己相連。1950年,他在《人民美術》的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文章《談中國畫的改造》,率先提出了要深入生活和自然,重新挖掘中國畫之源泉。1954年,李可染與張仃、羅銘決心南下寫生,帶著從《新觀察》預支的一百元稿費,在祖國的廣闊山河中找尋藝術靈感。在外出寫生前夕,他還專門請鄧散木刻了“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枚印章,以此表明他對變革中國山水畫的決心。
李可染寫生之旅示意圖
李可染與張仃、羅銘結伴,三個月中途徑無錫、太湖、蘇州、上海、杭州、富春江和黃山。他們一路住馬車店,吃路邊攤,100元花了幾個月,飽覽江南風景,寫生收獲頗豐。面對靈秀又詩情畫意的江南煙雨,李可染以中國畫的筆墨還原視覺的真實。他留意寫生時所見到的一切,并嘗試用新的形式語言表現(xiàn)其靜觀自然收獲到的一份天趣?!队暌嗥妗?、《家家都在畫屏中》等作品中技法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9月19日在北海公園悅心殿舉辦的李可染、張仃、羅銘水墨寫生畫展覽會,他們的作品猶如巨石投湖,贏得了廣泛贊譽,也在美術界掀起寫生的高潮,點燃了藝術家們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與激情。成為了中國美術史上不得不銘刻的一筆。
李可染《家家都在畫屏中》40.5x44.5cm 1954年 設色紙本
多年后,吳冠中曾如此評價這次展覽:“1954年在北海公園山頂小小悅心殿中舉行了李可染、張仃和羅銘三人的山水畫寫生展覽,這個規(guī)模不大的畫展卻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里程碑,不可等閑視之。他們開始帶著筆墨宣紙等國畫工具直接到山林中、生活中去寫生,沖破了陳陳相因、日趨衰亡的傳統(tǒng)技法的程式,創(chuàng)作了第一批清新、生動、具有真情實感的新山水畫。新中國成立30余年來的山水畫新風格蓬勃發(fā)展,大都是從這個展覽會的基點上開始生長的,我認為這樣評價并不過分?!?br>
195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中國畫革新小組,因寫生而得以突破的李可染作為成員之一繼續(xù)出發(fā),在“看盡天下名跡,踏遍天下名山”的自我鞭策中尋找中國山水畫的新源泉。接下來的幾年中,李可染畫景,畫人,畫生活,也畫時代。他二下江南,踏足巴蜀,漫游漓江,信步德意志的街巷……筆下所繪景致越多,山水新法越瑩然于心,在他的筆下誕生出一大批美術史上的經(jīng)典名作。他將中國傳統(tǒng)筆墨、文脈精神與現(xiàn)實生活、天地自然相結合,開創(chuàng)山水畫新的審美意境。
展覽現(xiàn)場 攝影/許柏成
學習自然,再現(xiàn)自然,超越自然。從1943年《松下觀瀑圖》,經(jīng)歷數(shù)十年的寫生實踐,到1989年《萬山重疊一江曲》,李可染走過了一條漫長艱苦的藝術道路。他以中國人的哲思關照山水,以藝術家的美學重繪天地,既追求中國畫的新境界,又激發(fā)傳統(tǒng)的新活力。晚年李可染臻于墨天神境,真正做到了心畫合一。他自豪于中國文化內涵,自信于中國畫之精神。李可染的山水探索,不但推進了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轉型,更是開創(chuàng)出屹立世界藝壇的民族風格。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李可染藝術的開創(chuàng)性不僅留于紙上,更在于他的理念與行動。當中國畫遇到危機之時,可染先生不曾黯然神傷,更無高談闊論,他最懂得‘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價值。在以李可染為代表的一代藝術家的努力下,不僅將中國畫從危機重重的沼澤中拉了出來,還逐步形成了一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屬于中國畫的新創(chuàng)作方式,而寫生則是這一方式的第一步?!?/p>
展覽現(xiàn)場 攝影/許柏成
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劉瑩在前言中寫到:“李可染先生大半生是在災難、戰(zhàn)爭、震蕩中度過,深知民族強盛的重要性,作為文化人,他立志要為‘拂去厚積在中國文化上的浮塵、重現(xiàn)民族繪畫藝術的光彩’而奮斗。先生生前曾反復書寫‘中國人’三字,可以感受到他高度自覺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心懷讓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理想,一生不曾改變。先生在四十年代已明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提出‘用最大功力打進去,用最大勇氣打出來’,新中國成立初期,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在傳統(tǒng)文化海洋中的遨游,李可染先生的傳統(tǒng)修養(yǎng)已達到較高境界,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中國畫要在發(fā)展中存續(xù),于是毅然決定走出畫室,“師造化”從自然中汲取養(yǎng)分,通過‘深入學習傳統(tǒng)、深入認識生活、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有計劃的完成了中國畫現(xiàn)代化歷程中最重要的步驟,晚年的可染先生‘胸中丘壑,筆底煙霞’,創(chuàng)建了中國山水畫的新樣式,也開辟出‘李家山水’的風貌?!?/p>
李可染《雨亦奇》44x59cm 1954年 水墨紙本
本次展覽題取題為“雨亦奇”,此題源自李可染在1954年江南寫生過程中,在西湖上的一幅寫生,這幅作品將自然與作品融為一體,幻化出蘇軾的名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內質的創(chuàng)作。本次展覽,將70幅作品與李可染所走過的寫生之路相鏈接,進而形成一個地圖志式的展覽。在依時間順序行進的展覽之中,李可染先生在寫生作品中將大自然給予的靈感和啟發(fā)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多年之后再看,仍然躍然紙面,生動而奇妙,水與墨的暈染幻化出天地造化之鐘靈毓秀、百般神奇。
“雨亦奇——李可染寫生七十周年紀念展”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持續(xù)至2024年5月5日。(編輯_許柏成,部分資料由北京畫院美術館提供,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北京畫院提供)
展覽現(xiàn)場 攝影/許柏成
展覽現(xiàn)場邀請觀眾體驗山水寫生 攝影/許柏成
李可染《蘇州虎丘》45x37.5cm 1956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 《魯迅故居百草園圖》58x43.5cm 1956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夕照中的重慶山城》45x53cm 1956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德累斯頓暮色》53.5x44cm 1957年 水墨紙本
李可染《漓江邊上》59.5x44cm 1959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人在萬點梅花中》57.5x45.5cm 1961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 《萬山紅遍》79.5x49cm 1964年 設色紙本
李可染《萬山重疊一江曲》82x105cm 1989年 設色紙本
展覽海報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