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3/22 21:39:35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收官,至此《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第一階段落下帷幕。從了解仰韶文化的人頭壺開始,到欣賞《九龍圖》完結(jié),這部一集5分鐘、共100集的紀錄片如同從文物維度解讀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構(gòu)建起了一個龐大的文化資料庫。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國寶會說話》目光跨越幾千年,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處考古遺址,千余件文物。雖然每集只有5分鐘的篇幅,卻凝結(jié)著有溫度的解讀、有態(tài)度的知識、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敘事。《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呈現(xiàn)了宋代到清代的文物故事。其中宋代文化昌明,宋瓷的“形”與“色”達到了一定高度,還有尚意的書法、成熟的山水畫、新興的文人畫,都彰顯出中華文化中的韻致。元代遼闊的疆域,為原來難以通達的文化提供了交流空間,催生出渾厚雄奇的元青花等器物。明清兩代,社會中世俗化、娛樂化的民俗活動增多,產(chǎn)生了無數(shù)與其相關(guān)的物件,使服務(wù)于皇室宮廷的器物與體現(xiàn)文人旨趣的器物成為傳世文物的兩大方向。
作品延續(xù)了此前幾季借文物講文明故事的主旨,以“一”化“萬千”,又以“萬千”歸“一”。中華文明的一以貫之,是話語中的“一”;國寶的千姿百態(tài),是話語中的“萬千”。節(jié)目深挖中華文明共性中每件國寶的個性,是一化萬千;節(jié)目又以兼具個性與共性的國寶故事,詮釋中華文明的一以貫之,是萬千歸一。比如,作品從面容的視角切入,用一個個被時空凝固的文物面容,串聯(lián)起不同時期的歷史片段:第一季人頭壺的面容讓人看到了仰韶文化初探世界時的純真;第二季里秦兵馬俑的面容,彰顯出大秦一統(tǒng)河山的豪情;第三季中仕女俑的面容,詮釋出大唐的美與自信;還有第四季里《陳國公主金面具》一集中遼代黃金面具定格了陳國公主18歲的面容,也鐫刻著千年前世界的模樣。這一集的結(jié)尾處,前幾季出現(xiàn)的文物面容一一閃現(xiàn),將遙遠的歷史濃縮其中,讓觀眾由此感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理解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
在敘述形態(tài)上,《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各具性情的“你”“我”作為敘述視角,將萬千國寶的故事娓娓道來。在節(jié)目中,“我”時而化身為《泉州灣后渚港宋代海船》中的泉州舟師,領(lǐng)航遠洋海船;時而成為《宋刻本〈昌黎先生集〉》中好食書頁的蠹魚,“吃透”刻本;時而又是《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中用蘇麻離青畫出來的韓信……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么它們的聲音恰似萬千個“你”和“我”匯聚成的南腔北調(diào),中華文明故事因此愈發(fā)生動豐富。
在視聽語言方面,《如果國寶會說話》百集故事中,運用的視聽手法不勝枚舉,各具藝術(shù)巧思。例如第四季終章《九龍圖》的鏡頭始終對準《九龍圖》,從卷首至卷尾展現(xiàn)畫作的每一處細節(jié)。隨著畫卷徐徐展開,變幻的九龍形象仿佛化作了流動的故事,變換著情節(jié),升騰著情感。跟隨視聽節(jié)奏,龍展現(xiàn)不同姿態(tài),人也不禁思緒萬千,感悟龍的傳人的情懷。
《如果國寶會說話》通過創(chuàng)新表達,生動地講述著中華文明故事。在國寶言說的千言萬語里,我們與歷史心意相通,并能更加確信地走向未來,奮力書寫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壯麗華章。
(作者:顧曉燕,系浙江大學(xué)傳媒與國際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