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2/28 20:36:13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青年一代能夠激活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昭示了未來文化發(fā)展的新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青年藝術家肩負著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責任,承載著文明互鑒的使命。
以“彩溢龔灘——重慶市青年水彩粉畫作品展”為例,這是重慶市美術家協會關注和支持青年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和挖掘更多的青年美術新銳,在創(chuàng)作展覽方面集思廣益、精心籌劃,大力扶植發(fā)展的青年水彩畫項目。該展覽走過了五年的發(fā)展歷程,逐步形成了見證青年藝術家成長和充分自我展示的重要舞臺,并且從中涌現出具有生命活力和發(fā)展生機的年輕藝術家,很多青年畫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生活和個體經驗的認知與思考。展覽的作品代表了藝術家對美的熱愛和對創(chuàng)造力的追求,而這份執(zhí)著恰恰是當代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這個展覽對促進中國青年水彩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當今青年藝術家更為自由和開放的面貌與特色。這是研究青年美術現象的一個切片,反映出重慶區(qū)域美術發(fā)展的精神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歷史是一面鏡子?;厮?0世紀30年代,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重慶成為戰(zhàn)時大后方的美術活動中心。一方面,當時重慶匯聚了許多美術院校,除了西南美專的美術系科以水彩畫教學為主,還有從外地遷入的國立藝專、中央大學藝術系、武昌藝專等專業(yè)藝術院校匯聚重慶,學院與學院之間縱橫交錯,學院水彩畫教育在此處展開,這種獨特的美術現象對水彩畫人才培養(yǎng)和地域美術體系的建立產生了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時重慶名家薈萃,如李劍晨用作品表現抗敵救亡,唐一禾用水粉繪制抗戰(zhàn)宣傳畫,余鐘志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龐薰琹采用裝飾性的手法表現少數民族生活,倪貽德、李可染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表現重慶自然風光的作品,林風眠在重慶探索出融中西一體的水彩粉畫。這些作品體現出老一輩藝術家的現實主義精神,多樣的藝術風格和在地性的呈現。此外,宋步云、余鐘志、李劍晨、倪貽德、司徒喬、錢延康等都在重慶舉辦個展,構成了當時重慶水彩畫開放多元的格局。這段歷史對后來重慶水彩畫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照歷史,當代青年藝術家面對的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區(qū)域與全球等多重復雜的語境,以“第三屆重慶市青年水彩粉畫作品展”為例,在秉持水性媒介本體藝術語言的基礎上呈現出學術性、研究性和探索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現實主義關懷下個體精神的自由表達。在以寫實主義風格和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為主流的美術意識影響下,該展覽的作品體現出青年藝術家深入扎根生活的信念與理想,表現出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觀照并將個體意識融入創(chuàng)作中。有些作品描繪了大時代中人們的鮮活形象和生存狀態(tài),有些作品反映出對日常生活獨特視角的微觀體驗,有些作品追溯反思不同歷史、地域、文化場景下的形象記憶與意義。
二是學院精神傳承的多維呈現。該展覽的大部分參展藝術家均接受過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yè)藝術培養(yǎng)和訓練,他們的作品在繼承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和前輩藝術家精神傳統的基礎上,塑造出當代學院青年藝術家的精神狀態(tài)和觀念圖式。有些作品體現出現實語境下當代具象表現繪畫的文化質性和深刻內涵,有些作品追求在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相互交融中的意象風格樣式,有些作品探索在虛構個性化的空間中挖掘新異視覺的圖式符號。
三是當代水性媒介藝術語言的綜合探索與拓展。在中國當代水彩畫發(fā)展的藝術語境下,該展覽的作品展現出對青年藝術家水性媒介的探索性、實驗性。部分作品將水性媒介轉化為自然肌理,建構自然生命的痕跡和情感記憶;部分作品將水性媒介的視覺美感與畫面形象相結合,制造有別于傳統的新符號語言與圖式。
今天,青年藝術家逐漸趨向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數量更為龐大,藝術面貌紛繁。如何以史為鑒,研究青年美術現象、精耕青年創(chuàng)作土壤,不僅是對歷史的總結,也讓未來有跡可循。我們看到青年藝術家對時代性、現實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堅守,也看到他們通過提取、轉化、再創(chuàng)造的純粹視覺形象,更能看到他們在畫面中閃光的思想和真情實感的痕跡。這個舞臺既是展現他們匠心才華和藝術生命力的重要陣地,也是使他們抒發(fā)對藝術的飽滿激情和書寫心性的一次升華。青年水彩畫家們以一顆顆誠摯的心來面對大千世界,在時代洪流中對現實生活和藝術選擇進行著思考。
(文/雷勇斌,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