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8 18:46:10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恒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秀麗”于一體,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四絕”聞名天下,蒼松盤壑、群峰競秀、怪石嶙峋、云??~緲,可謂移步換景、美輪美奐。千百年來,藝術家圍繞黃山創(chuàng)作了不少名篇佳作。近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亦師亦友——中國美術館藏20世紀黃山繪畫作品展”精選了館藏作品、文獻等60余件(套),呈現(xiàn)出黃山繪畫的壯美圖景。該展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
唐宋以前,因山陡谷深、交通不便,黃山人跡罕至,鮮為人知。唐宋以降,尤其是明代中期之后,隨著禪院、山路的修建以及山水游覽的盛行,黃山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也因此在藝術史上留下了諸多黃山題材繪畫力作。明末清初,“黃山畫派”漸江、梅清、石濤等畫家登臨黃山,以黃山入畫,并在對黃山的感受和描繪中,超脫古法而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尤其是石濤提倡“搜盡奇峰打草稿”,并寫下“黃山是我?guī)?,我是黃山友。心期萬類中,黃山無不有”的名句,深深影響了后世關于黃山以及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探索。近代劉海粟在石濤名句的基礎上,提出“昔日黃山是我?guī)?,今日我是黃山友”,并以此內容入印,鈐于黃山繪畫作品之上。劉海粟表示,“從師到友,反映了一個飛躍。這不但說明我畫黃山的過程,而且也說明黃山在我藝術道路中的重要。我和黃山從師生關系,變成密友關系,我對黃山的感情越來越深了?!?
展覽的主題“亦師亦友”正來源于此。以黃山為師,在黃山中汲取自然的生命氣象;與黃山為友,在創(chuàng)作中拓展黃山的藝術表現(xiàn)。藝術家通過黃山寫生與創(chuàng)作,賦予黃山以藝術生命,黃山也成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源泉,彼此相互成長、相互成就,結下了深厚的“藝術友誼”。因此,“亦師亦友”意在突出黃山與藝術家之間的師友情誼,并由此觀照20世紀中國繪畫史。
20世紀以來,黃山經歷了三次主要的繪畫創(chuàng)作熱潮,展覽的三個單元“寫生傳統(tǒng)的回歸”“大好河山的描繪”“筆墨意象的升華”由此依次展開。
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杭徽公路的開通以及吃、住、行等條件的改善,黃山旅游逐漸成為熱門。黃賓虹、張大千、郎靜山等藝術家紛紛前往黃山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并且在山水實景中觀照古人筆墨,重拾中國畫的寫生傳統(tǒng),反思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發(fā)展方向。第一單元“寫生傳統(tǒng)的回歸”通過黃賓虹的《山水紀游冊》、張大千的《山水冊》等作品及相關文獻資料,勾勒出這一時期黃山繪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面貌。
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以全新的姿態(tài)和高漲的熱情投入創(chuàng)作,為包括黃山在內的祖國大好河山樹碑立傳。賀天健、吳鏡汀、董壽平等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到黃山,深入黃山奇景中體驗和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去黃山寫生,幾乎成為山水畫家的必修課。第二單元“大好河山的描繪”展出的作品以實景描繪為主,如賀天健的《黃龍松》、吳鏡汀的《黃山蓬萊三島》、董壽平的《云匯天都》等,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黃山風景不同的藝術理解,也反映了藝術家參與社會主義藝術實踐、探索符合新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型之路。
改革開放后,黃山得到深入開發(fā)。1982年黃山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在思想解放、經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黃山再度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聚集之地。劉海粟、劉開渠、賴少其、魏紫熙、宗其香、吳冠中等藝術家充分發(fā)揮藝術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作出新的黃山畫卷。第三單元“筆墨意象的升華”展出的作品大多不拘泥于特定的黃山實景,如劉海粟的《潑墨黃山滿庭芳》、劉開渠的《黃山圖》、吳冠中的《憶黃山》等,更具有寫意特質和藝術想象力,寄托了對筆墨的再認識和再創(chuàng)造,有力拓展了黃山的表現(xiàn)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黃山繪畫不只是關于黃山的直接記錄,更是藝術家在不同時期,以不同視角,綜合多方面因素對于黃山自然景觀的視覺經驗的再現(xiàn),即在傳統(tǒng)筆墨的積累與沉淀之上,將個人繪畫表達與黃山美景相結合,由此進行觀察和創(chuàng)作。因此,藝術家筆下的黃山,成為繪畫語言、繪畫風格的展示載體;藝術家心中的黃山,更是超越了一種圖式、一種題材,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母題,成為“師造化”的夢想之地。由黃山自然之美所提煉出的審美元素與筆墨意象,不斷啟示著繪畫技法、形式、意境的突破,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不竭的靈感源泉。
黃山的自然之美伴隨著旅游發(fā)展而逐漸走進藝術家的視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促進了黃山文化和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fā)。此次展覽不僅是關于20世紀黃山繪畫的集中展示,更是對于黃山這一文化和旅游勝地的藝術呈現(xiàn)。因此,展廳中將相關作品與文獻資料并置展陳,意在使其置于文旅融合的視角下形成有機關聯(lián)。此外,展廳空間中還搭建了多重紗幔,并配合燈光及相關輔助裝飾,營造出云霧迷蒙的山水空間,使觀眾游走在展廳欣賞作品時,仿佛置身于黃山美景之中。
近年來,中國美術館不斷推進“典藏活化”,陸續(xù)策劃舉辦了“江山多嬌”“美在河山”“江山壯麗”等山水風景題材展覽,為祖國山河立傳,為時代精神頌歌。此次展覽無疑是又一次積極實踐,希望以此為新的契機,進一步構建美術館與觀眾及祖國美好山河之間的溝通橋梁,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使藝術的師友情誼長存,使自然美景與文化寶藏長存。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展覽部館員、展覽策展人)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