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0 9:32: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張建業(yè)
說到這個話題,首先要了解中國畫的脈絡。傳統(tǒng)中國畫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在世代生活中,因對美的自然渴望,為滿足審美欲望表達,而模擬象形的圖畫創(chuàng)造??脊虐l(fā)現(xiàn),自新石器陶器上的飾紋,到稍后青銅器、漆器上的紋樣,都是中國畫起源的重要載體。到戰(zhàn)國時期,有了絲織品上的繪畫,才真正夯實完善了中國畫的基礎形態(tài)。由此看出,中國畫是中國文化最原始的構成元素之一,是中國文化一體多面的一部分。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外來文化傳入,必然與本土文化產生碰撞融合,形成以宗教、神話傳說為主的繪畫創(chuàng)作。作為繪畫素材的組成,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畫也呈現(xiàn)出全面繁榮的局面。至隋唐時期,人物、山水、花鳥已趨成熟,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畫的出現(xiàn)及其在后世的發(fā)展,豐富了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表現(xiàn)方法。在中國畫傳承延續(xù)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范式,以書入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東坡語)。這是中國文化中審美理念孕育條件的特點所決定的,農耕文明的審美表達是靜觀天地、俯察萬物,不拘泥于精準描摹的寫意精神。這使得中國畫在傳承過程中對中國文化元素的需要遠遠大于對技法的苛求,也決定了中國畫的傳承從沒離開過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長河,承擔著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形式復制與創(chuàng)新表達、對文化時代精神體征的形式塑造。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給人們展示的是北宋的繁華市井百態(tài)、人間煙火;倪云林的山水清疏淡遠;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蒼潤自然;八大山人的荷花簡靜空靈……用中國畫的筆墨打造的經典樣式,其精神脈絡無不根植中國文化中的審美范疇,一筆一墨,在濃淡干濕、疾徐暢澀中與中國文化的生命節(jié)點共脈動??箲?zhàn)時期徐悲鴻的《馬》與《醒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齊白石的《祖國萬歲》、李可染的《萬山紅遍》等,是中華文化在生息綿延中留下的閃光軌跡,是中國畫審美意韻隨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凝結呈現(xiàn)。中國畫承載的中國文化精神,讓筆墨在宣紙上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與時俱進的時代大美。
雖然不同時期的中國畫風格有所不同,但是中國畫的核心基因從未改變。時至今日,中國畫的內質即所追求的審美格調始終是:把形而下的視覺藝術,升華成形而上的哲學境界,讓觀者品讀回味于看似簡單的筆墨書寫中的多元流露,直指人心的是中國文化的文脈張力。
時至當下,人類社會已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延續(xù)千年的中國畫由于自身文化屬性的魅力,依然生機勃勃。
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生命的重要體征,帶著中國文化的體感,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藝術審美,在當今社會中發(fā)揮著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啟迪審美意識的重要作用。筆者堅信,在未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文化,有中國文化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中國畫的呈現(xiàn)。中國文化必將隨時代延續(xù)發(fā)展,中國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定會為中國文化助力添彩。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