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shù)新聞 >滾動新聞> 正文

“印象派在荷蘭”大展【三】: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登場

時間:2023/12/10 14:24:06  來源:藝術(shù)中國

《鹿特丹運河》,約翰·巴托爾德·戎金(Johan Barthold Jongkind,1819-1891),1873,藏于荷蘭鹿特丹博物館

  撰文_李莞潸

  荷蘭為印象派貢獻了一位先驅(qū)人物——畫家、版畫家約翰·戎金——不是為荷蘭印象派貢獻,而是在整個印象派。出生在荷蘭與德國邊境小鎮(zhèn)的戎金于1846年搬到巴黎,兩年后就收獲了評論家波德萊爾和左拉給出的好評。戎金在1852年的“巴黎沙龍”拿到金獎,然而戎金的日子過得的非常戲劇性,負債、酗酒、抑郁癥三件套一個不落。1860年代,戎金的一些畫作開始出現(xiàn)印象派的風(fēng)貌,他因此被認為是印象派最重要的的先驅(qū)之一,當時年輕的莫奈相當傾慕他的才華。

  展覽現(xiàn)場的這幅《鹿特丹運河》很“印象派”,被巴黎沙龍拒絕也不算奇怪。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展覽邀請戎金攜此作參展,戎金拒絕了——這有點奇怪,但放在戎金身上,似乎又不太奇怪了。

  從1880年代開始,法國印象派影響并激發(fā)了荷蘭藝術(shù)家對城市景觀和現(xiàn)代生活的創(chuàng)作興趣。阿姆斯特丹印象派風(fēng)格的藝術(shù)家們在技術(shù)和主題上都對現(xiàn)代性持開放態(tài)度,瞬間的、快照般的筆觸捕捉著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填補了被海牙畫派忽略的“人氣兒”。

《溜冰》,威廉·巴斯蒂安·索倫(Willem Bastiaan Tholen,1860-1931),1891,藏于荷蘭海牙美術(shù)館藏品

  生于阿姆斯特丹的威廉·索倫描繪了一個荷蘭繪畫歷史悠久的主題——冬季的溜冰場,注意看左前景,海牙畫派三位初代大佬入了畫,他們分別是上文提到的威廉·馬里斯、雅各布·馬里斯和“19世紀下半葉最受尊敬的荷蘭藝術(shù)家”約瑟夫·伊斯雷爾。

《在菜園中》,安東·莫夫(Anton Mauve,1828-1888),1887,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

  1880年代,安東·莫夫在約瑟夫·伊斯雷爾的推薦下前往阿姆斯特丹郊外的拉倫(Laren)尋找新的風(fēng)景,隨后,新一批藝術(shù)家跟隨安東·莫夫聚居于此,形成拉倫畫派(Larense School)。

《花園中的皮耶特爾斯夫人與辛格夫婦》,埃弗特·皮耶特爾斯(Evert Pieters,1856-1932),約1911-1915,藏于荷蘭拉倫辛格博物館藏品

  無論是安東·莫夫筆下的平民農(nóng)舍還是埃弗特·皮耶特爾斯描繪的鄉(xiāng)間別墅,都是荷蘭印象派所偏愛的園林景觀。生于拉倫的埃弗特·皮耶特爾斯于1896年拿過巴黎沙龍的金獎,他的多幅作品中出現(xiàn)過威廉·辛格(William Henry Singer,1868-1943)和安娜·辛格(Anna Singer,1873-1962)的身影,這對兒富有的美國藝術(shù)收藏家夫婦于1911年搬到拉倫,收藏有巴比松畫派、海牙畫派、拉倫畫派等眾多作品。辛格夫婦在拉倫當?shù)亓粝滦粮癫┪镳^,本次展覽上的多幅作品都是由辛格博物館出借而來。

《挖土豆的農(nóng)婦》,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1885,藏于荷蘭庫勒-穆勒博物館

  辛格夫婦最初是因為安東·莫夫而知道的拉倫,拉倫也因莫夫的畫而聞名,后來甚至被稱為“莫夫之地”。安東·莫夫是在1885年正式遷居于此,同年4月,梵高創(chuàng)作《吃土豆的人》,8月,創(chuàng)作《挖土豆的農(nóng)婦》。11月,梵高搬到荷蘭的安特衛(wèi)普,隨后在來年3月前往法國巴黎,此后再未返回荷蘭。

上圖:《夜晚》(Vorabend),文森特·梵高,1885,藏于荷蘭烏德勒支中央博物館;下圖*:《回家》(Turning homewards),約瑟夫·伊斯雷爾(Jozef Isra?ls,1824-1911),1860-1911,藏于荷蘭國立博物館

  先前在跟隨安東·莫夫?qū)W畫期間,梵高接觸到諸多海牙畫派的作品,在他的早期繪畫中能明顯看到海牙畫派的影子,比如《夜晚》中背景光的處理就很有約瑟夫·伊斯雷爾的氛圍感。

《女帽店》,艾薩克·伊斯雷爾(Isaac Israels,1865-1934),1893,藏于荷蘭格羅寧格博物館

  約瑟夫·伊斯雷爾是海牙畫派最受尊敬的畫家之一,常被比作“荷蘭的米勒”。他的兒子艾薩克·伊斯雷爾青出于藍,很早就展露出藝術(shù)天賦,16歲時的一幅習(xí)作在未完成之前就被亨德里克·梅斯達格下了訂金。少時他常與父親一同前往海濱過夏,同行者包括愛德華·馬奈和“德國印象派之父”馬克斯·利伯曼。在1880年前往海牙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期間,艾薩克·伊斯雷爾與喬治·布萊特納相識并成為終生摯友。1886年,二人搬去阿姆斯特丹,跳脫海牙畫派后雙雙成為阿姆斯特丹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

《水壩廣場》,喬治·亨德里克·布萊特納(George Hendrik Breitner,1857-1923),1898,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喬治·布萊特納和約瑟夫·伊斯雷爾是僅有的兩位使用印象派粗線條(法語“taches”)的荷蘭畫家,在脫離海牙畫派風(fēng)格后,布萊特納以描繪19世紀阿姆斯特丹城市景觀而聞名。擅繪云雨壓城的氛圍是布萊特納的拿手好戲,甚至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天氣名詞,直到今天,阿姆斯特丹人都會說“又是個糟心的布萊特納天兒啊(Tchr(39)is verdomme echt Breitner Weer)!”

《王宮大街的橋》,喬治·亨德里克·布萊特納(George Hendrik Breitner,1857-1923),1898,藏于荷蘭國立博物館

  布萊特納曾在1882年與梵高相遇,二人一同前往海牙畫過工人和女傭。對老百姓(尤其是底層百姓)的描繪是布萊特納一生關(guān)注的主題,他為自己起過一個法語綽號就叫“人民畫家”(Le peintre du peuple)。不過買方市場對此不太買賬,布萊特納代表作《王宮大街的橋》最前方的人物原本是一個女仆,在受到嚴厲抨擊后,布萊特納不得不將其改為一個時髦的摩登女性。諷刺的是,人物一改,無人問津的畫一下兒就賣出去了。

《旋轉(zhuǎn)木馬》,威廉·德·茲瓦特(Willem de Zwart,1862-1931),私人收藏

  威廉·德·茲瓦特被稱為“海牙布萊特納”,他的筆觸流暢大膽,在題材選擇上偏向海牙畫派,但在風(fēng)格和色彩的運用上屬于阿姆斯特丹印象派。(未完待續(xù))

版權(quán)與免責(zé)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luò)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