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20:46:53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第四屆“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長風幾萬里”在北京書畫頻道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提取唐代詩人李白邊塞詩《關山月》中的“長風幾萬里”作為總標題,為展覽定下“詩意如長風,萬里亦可通”的藝術基調與愿景。同時,展覽將關切的重心,重新回歸于“詩”本身;突破常規(guī)的展覽模式,不做版塊切分,而是以唐詩的典型結構——“起、承、轉、合”來構造展示內容。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美術學院閔學林、中央美術學院邱志杰等的作品。展覽中也輔以《登幽州臺歌》作為氣質線索,在展廳中架構起“望古今而觀天地”般詩性穿梭的敘事邏輯。在視覺敘事與情感表達上,整個展覽既是對唐詩的回應,也是一首由藝術作品抒寫而成的“詩”。通過回避迂回的造詞造境,將唐詩帶來的精神氣與作品直接面對面發(fā)生對話。讓作品的觀看與解讀打破策展敘事的受限,開啟更加自由與多元化的觀看思考。
據(jù)主辦方介紹,除過往三屆唐詩之路藝術展精選作品外,本次展覽展示了一系列帶有邊塞氣息的全新藝術作品。策展組組織了一眾藝術家于7月至8月前往敦煌。深入西北邊塞,行走在唐代國土的邊緣,感受著歷史文脈,詩路之音穿越千年對當下的呼喚。團隊中以潘汶汛、袁柳軍、黃佳茂、雷聆、沈臨楓、塔可、毛澤皓、邵若栩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參與了此次北京站展覽的專題創(chuàng)作,以各自擅長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回應唐詩歷史并致敬唐詩精神。
潘汶汛、袁柳軍、黃佳茂等藝術家,利用水墨為媒介,將在敦煌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一一繪落,墨色濃淡中流淌的是敦煌沙山上的月光,筆力回轉里升騰的是大漠孤艷的驕陽,借毛錐一支,將萬千思緒傾于素紙之上,將萬里長風吹向展廳之間。
藝術家沈臨楓在鳴沙山推開兩百米長卷,在落日余暉、風沙割面中書寫下班固的《封燕然山銘》:“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遂陵高闕,下雞鹿,經(jīng)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尺寸限制,該作品原作未在展廳中展出,呈現(xiàn)其創(chuàng)作記錄影像)
除了傳統(tǒng)書畫創(chuàng)作之外,青年藝術家邵若栩利用AI將詩句生成圖像,并對AI生成的圖像進行“寫生”,通過反復的對話讓圖像不斷發(fā)生連鎖反應與循環(huán)。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書畫與AI對話的當代藝術作品,將唐詩與科技連結,繪寫唐詩的多維形態(tài),展現(xiàn)藝術創(chuàng)作的無限可能。
在最后一個展廳中,一件高高懸起,盤旋而落的30米長卷作品尤為搶眼。這件作品全長100米,由中國美術學院劉海勇教授帶隊的敦煌行走藝術家團隊在沙漠中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墨色中依稀可見五色敦煌沙礫附著其上。此次展覽展出了其中精選的30米畫面,這中有奇峻的三危山、平遠的黑戈壁、搖曳在風沙中的樹木植被、流淌在世人心中的邊塞文明……
本次展覽涵蓋書法、國畫、版畫、油畫、雕塑、攝影、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載體,展出80余位藝術家共計90余件優(yōu)秀作品。以傳統(tǒng)繪畫形式訴說唐代詩路文化魅力,展現(xiàn)藝術的本質與傳承。
此次展覽在展陳布置上,也以詩語貼片、詩詞懸掛等新穎的方式,從視覺層面上引導觀眾進入到對詩的感受與體悟之中。同時也充分運用裝置、影像、數(shù)字化線上展廳等新媒體手段,打破作品單一呈現(xiàn)模式,消解展覽空間邊界,為觀眾提供唐詩欣賞的多維度視角。
據(jù)悉,此次“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長風幾萬里”北京站展期為11月4日至21日。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