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7/11 23:12:36 來源:藝術中國
在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藝術家扮演了文化先鋒的角色。他們扎根中華民族深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回應西方文明的介入和時代之變,形成了一座座高峰。他們的藝術成為經典,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使命感,讓他們當之無愧成為民族的巨匠。如今,時代的課題仍在延續(xù)。
展覽外景
繼“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之后,又一重量級展覽落地北京。7月8日,“文明的傳承:以啟山林——百年巨匠藝術大展”在中國民生銀行捐贈運營公益機構——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拉開帷幕。該展規(guī)模宏大,是民生美術館文明系列大展之“文明的傳承”篇,展現了40余位中國近現代藝術巨匠的近200組件代表作品。
展覽現場
“文明的傳承:以啟山林——百年巨匠藝術大展”啟動(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覽開幕式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民生書法藝術館副館長陳鴻毅主持。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原文化部部長、《百年巨匠》總顧問蔡武,原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里,中國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陳櫻,中國美術館原黨委書記、副館長錢林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楊飛云,《百年巨匠》紀錄片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唐輝,一得閣董事長孟繁韶,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副院長楊濤,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崔冬暉,郭沫若之女郭庶英,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劉海粟之女劉蟾,李可染畫院院長、李可染之子李庚,臺灣黃君璧藝術協(xié)會、香港白云堂藝術研究會會長、黃君璧之女黃湘詅,《百年巨匠——書法篇》總導演寒冰,恒通創(chuàng)新園總經理鄭韜,荊州博物館副館長賈漢清,馬鞍山采石磯景區(qū)管理處副主任王怒濤,馬鞍山市林散之藝術館館長查亞凝,以及中國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等領導和專家出席開幕式。
開幕現場(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在開幕式上表示,長期以來,民生銀行關注并支持社會文化發(fā)展,從捐資運營第一家美術館至今已經十五年,在藝術與金融、金融與公益的跨界中開展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探索與實踐。本次展覽是民生銀行多年前贊助拍攝《百年巨匠》紀錄片后,與這些藝術巨匠的再次結緣。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的盛宴,更是向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藝術家致以崇高敬意的一次慶典。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里致辭(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里表示,百年巨匠承載了千百年來的智慧傳承,他們的作品是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不斷發(fā)展的產物,他們都為時代作出了創(chuàng)新的貢獻,提供了一種范式和精神。此次展覽能夠為藝術的創(chuàng)新提供啟迪:藝術不僅要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繼承他們傳承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使命。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致辭(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表示,在暑假舉辦這樣的展覽,可以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感受藝術巨匠的作品。前輩大師的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個人的喜好,而是建立在國家文明傳承和發(fā)展的基礎上,他們都對本民族文化懷著一種深情,為我們確立了中國繪畫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引領我們去借鑒和吸收。
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致辭(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表示,這次展覽突出了三個關鍵詞:傳承、巨匠、高峰。作為一個梳理20世紀以來中國書畫大家的群展,它具有血脈性、體系性?!吧搅帧钡暮x不僅是一座高峰,而是一片高峰,是一片山林。當我們回看歷史,這些高峰依然在指引著我們。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民生書法藝術館副館長陳鴻毅主持開幕(圖片來源: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覽緣起于中國民生銀行獨家贊助的《百年巨匠》大型紀錄片,這次展覽將紀錄片中部分大師的不同時期、用不同媒介和形式創(chuàng)作的作品匯聚一起,更能讓觀眾全面地認識一位藝術家整體的創(chuàng)作風貌和風格的演變。同時展覽中的百年巨匠之間都有著師承和好友的關系,從展覽中更能直觀地發(fā)現他們的相互影響。展覽用作品成體系地展示近現代中國繪畫的發(fā)展脈絡,呈現出一部“可視的藝術史”。
展覽現場
展覽將重點展出齊白石《聚珍十開冊》《荔枝圖》,張大千《芳馨遠聞》《吹簫仕女圖》,徐悲鴻《少陵詩意圖》,傅抱石《金城圖》、黃賓虹《吳淞記游圖》、潘天壽《墨龍》、李可染《清漓風光》《無限風光在險峰》,李苦禪《山岳鐘英》,吳作人《熊貓》《水不在深》、吳冠中《長江萬里圖》,黃胄《豐樂圖》《載歌行》等眾多名家罕見真跡,不少作品為首次公開展出。
展覽現場
展覽分為文物板塊和數字板塊,文字板塊分為“民生在勤”“篳路藍縷”兩部分,每個部分根據作品的題材和精神內涵分成四個主題。此次展覽的章節(jié)劃分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經典名著《左傳》《論語》《史記》中的話語體系,將40余位書畫巨匠提升到文明傳承的主體“士”的范疇,按照傳統(tǒng)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模式,結合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作品展示單元分類,以貼合文明傳承的主題。展墻上的經典文本和藝術作品之間形成了微妙互動,在中國藝術和中國哲學思想的傳統(tǒng)中,思想和形象在兩種媒介中相互滲透,共同揭示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息又與時俱進的精神脈絡。
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民生在勤
主題:歸園田居、益者三友、愛古重今、俯仰之間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ば辍?/em>
百年巨匠的作品中都體現出“修身”“齊家”的情懷。從自身出發(fā),這一單元的作品展現的是藝術家面向生活題材的作品,這和古代士人在生活中磨煉自己品格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論是用“寫生”還是“寫胸中之竹”的方法,生活——山水、田園、松、竹、梅乃至人民從古至今都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同樣,藝術家也通過不斷回溯經典來陶冶自身,獲取開拓未來的力量。
黃胄 豐樂圖 282cm×146cm 紙本設色 1962年 北京畫院藏
黃胄 豐樂圖 局部
齊白石 聚珍十開冊之四 23.5cm×17cm 絹本設色 冊頁 民生美術機構藏
聚珍十開冊作于20世紀三十年代,體現了齊白石的標志性風格。作品中精細的草蟲逼真?zhèn)魃?,而花卉果蔬又寫意自由,美術界稱之為“工蟲花卉”。這一套冊頁尺寸均在30厘米以內,描繪了水果、動物、田野、堤岸等內容,在構圖上別出心裁,又能表現出動物的不同性格,靈動傳神,包含著輕松的幽默感。
齊白石 多壽圖 38.5cm×44.5cm 紙本設色 立軸 民生美術機構藏
吳昌碩 題天竹如花圖 294cm×99cm 1904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張大千 荷花 138cm×66cm 紙本設色 民生美術機構藏
趙望云 茂林古松 206cm×150cm 紙本設色 鏡心 1962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樹象征正直的品格與福壽的美好愿望。趙望云筆下的松樹則呈現出茁壯健碩之趣。在《茂林古松》中用焦墨繪制的參天巨樹幾乎占滿了整幅畫面,不僅撐起了構圖,還撐起了一片和平的天空。勞動人民在巨樹之間歡快地運送著貨物,體現出一派幸福悠閑的生活景象。
徐悲鴻 少陵詩意圖 126.7cm×43cm 紙本設色 榮寶齋藏
徐悲鴻的《少陵詩意圖》源于杜甫的詩歌《佳人》的最后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畫中的竹子體現出前后的虛實空間,他在人物的五官塑造中引入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方法和結構意識,在染色時畫出了不同的體面朝向,使形象有一定的立體感,同時又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線條美感。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韻味與新的觀察方法相結合,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
徐悲鴻 少陵詩意圖 局部
蔣兆和 人物肖像 224cm×81cm 水墨紙本 立軸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蔣兆和先生更善于把水墨的筆法與光影相融合。他在尊重明暗和結構的基礎上,又保留了筆墨的獨立價值,用筆墨的方式完成光影的塑造。畫面中的人物被刻畫得很深入。在描繪輪廓時,蔣兆和使用了白描式的線條和草書的線條,表現皮膚和衣物不同的質感;在表現陰影部分時,除了墨法濕染,他還使用了皴擦的筆法。
傅抱石 金城圖 111cm×62cm 紙本 榮寶齋藏
《金城圖》是傅抱石1942年在重慶創(chuàng)作的,畫中的老者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桓溫。桓溫年輕時任瑯琊太守,曾經在金城親手種植了柳樹,他這次打仗經過,當時的小樹已經長成十圍粗的大樹了。他手握柳枝,感嘆歲月流逝,許多理想還未實現。作品表達了傅抱石對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思考。畫家用極為概括的手法染出柳樹的枝繁葉茂,用纖細飄逸的線條描繪人物和服飾,生動傳神。
于右任 行書 174cm×45cm×2 紙本水墨 對聯(lián) 荊州博物館藏
于右任 行書 局部
黃賓虹 吳淞記游圖 132.5cmx41.8cm 紙本 榮寶齋藏
黃賓虹的《吳淞記游圖》創(chuàng)作于1947年,那時是他蟄居北平的最后一年,作品中寄托了他對南方景物的懷念。黃賓虹傾向于學習宋人畫風,他筆下的山水大氣磅礴,有北宋巨嶂山水的風采,以全景表現崇高肅穆之美,層層積墨,渾厚華滋。
第二單元:篳路藍縷
主題:林泉高致、入木三分、白魚赤烏、任重道遠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蹲髠鳌ば辍?/em>
在中華民族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的藝術家們意識到了自己對于文明和文化所肩負的責任。書畫藝術家畫筆下的山水、花鳥、人物飽含著藝術家作為傳統(tǒng)士人“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面對近代以來西方物質文明與藝術的強力輸入,百年巨匠針對傳統(tǒng)革新和中西融合的重大課題,都用作品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且這種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當代美術的基礎。
李可染 漓江天下景 145cm×160.6cm 紙本 榮寶齋藏
“漓江山水”是李可染先生反復描繪的題材。在《漓江天下景》中,他用大面積的墨色營造出山的空間層次感,山體渾厚潤澤,并把水中的倒影、山間的霧氣用淡墨擦染和留白的方式表現出來,更加尊重現實中的視覺感受。群山環(huán)繞鋪滿構圖,中間留空,一排漁船橫向直出,形成千帆競渡之勢,朝氣蓬勃。
吳冠中 長江萬里圖(局部) 全長509cm×22.5cm 紙本油畫 長卷 1973-1974年 民生美術機構藏
郭沫若 《書毛主席〈沁園春·雪〉》260cm×84cm 紙本 立軸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郭沫若的書法寫出了毛主席詩詞豪邁的神韻。這件作品的筆畫深厚凝重,筆力爽勁灑脫,結字敦厚中見變化,表現了對書法超強的駕馭能力。他的字也被譽為“郭體”。沈尹默曾贊揚郭沫若的字為:“虎臥龍騰自有神?!?/p>
展覽現場
潘天壽 鷹 247cm×357cm 紙本水墨 北京畫院藏
潘天壽先生的《鷹》構圖以大面積的巖石為主,巖石上佇立著四只老鷹。巖石和鷹的結構轉折很突出,方硬霸悍。這四只鷹既有高瞻遠矚者,也有俯視逼人者,有斂翅,也有振羽欲飛者,富有生命力和進取的鋒芒,展出一種永不妥協(xié),堅韌不拔的力量。
潘天壽 墨龍 363cm×144cm 紙本水墨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史記·周本紀》中寫道,周武王伐紂渡過黃河時,一條白色的魚跳至武王船上。武王俯身將魚撿起,用以祭天。渡河之后,又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變成一只紅色的鳥,叫聲響徹云霄。“白魚赤烏”展區(qū)整理了動物題材的作品,其中的瑞獸又有祥瑞的含義,昭示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這里匯集了可愛的動物,也是展覽專門為孩子準備的區(qū)域。
吳作人 熊貓 80cm×54.5cm 1973年 吳作人美術基金會藏
林風眠 鷺鷥 68.7cm×69cm 紙本 榮寶齋藏
展覽現場
吳作人 任重道遠 286cm×84.5cm 紙本設色 1963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吳作人在《任重道遠》中,以簡練的水墨暈染捕捉對象的輪廓形。他在水墨畫中較少涉及現實主義式的人物畫,也較少觸及傳統(tǒng)的寫意山水和花鳥,而是表現古人很少入畫的駱駝、牦牛、熊貓等題材,給畫壇帶來了質樸的新鮮空氣。
吳昌碩 書法四條屏 155cm×62cm×4 紙本 鏡心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吳昌碩 書法四條屏局部
吳昌碩曾以《石鼓文》作為主要臨摹對象,花了數十年時間,反復鉆研,所書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以后用筆日漸老辣遒勁,圓熟精悍。還常常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lián)。晚年時,將篆書、隸書完美融為一體,可謂自出新意,前無古人。
林散之 金頂 228cm×59cm 紙本水墨 行書 橫幅 1989年 馬鞍山林散之藝術館藏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圣”,以草書最為有名,但是書法各體皆通?!督痦敗冯m然只有兩個字,內涵卻十分豐富。從字形上看,融入了楷書、草書、隸書、篆書的筆法。作品墨色淋漓,枯、濕、濃、淡十分清楚。
齊白石 和平 34×26cm 紙本水墨 書法 鏡心 1954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展覽中的書法與繪畫交相輝映。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書法和繪畫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包括畫理畫法的形式,以及內容本身凸顯了中國文化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線性的,線性的藝術同時又是寫意的藝術,不是寫實的,不是塊面性的”。
潘天壽 芙蓉花 177.5cm×54cm 紙本 榮寶齋藏
關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進程,于洋教授認為“西方文化作為客體,對于中國文化起到了借鑒意義,但又不是覆蓋式的影響,實際上是作為‘他山之石’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自主性、內生性的發(fā)展變化,以齊白石、潘天壽等一批傳統(tǒng)的大家,都受到了吳昌碩的影響。所以說這種現代性是植入性的現代性,同時又是自主型的現代性?!?/p>
展覽現場
展覽中的人物關系圖譜
此次展覽的展期覆蓋了學生的暑假,也擔當著向公眾普及美育的任務。為了讓觀眾更透徹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感和和精神脈絡,策展團隊特地為展覽準備了四套語言體系,從講解詞、板塊介紹到典籍原文和提綱挈領的四字詞語,形成了從具體作品到抽象觀念的過渡階梯,兼具學術性、教育性和體驗感。
展覽中的數字體驗區(qū)
展覽中的藝術裝置
展覽還結合藝術與科技,融入了藝術裝置、數字書畫創(chuàng)作互動、虛擬現實主題體驗區(qū)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更多人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與精神情感上的共鳴。同時,美術館還將組織豐富的研學活動和學術公教活動。
展覽現場
我們正身處于現代化之中。中國現代美術的先驅們在回應傳統(tǒng)、世界、本土的問題中又不斷地解決著新的問題,在傳承文明的同時,把中國美術推向了未來;巨匠們突破了經典,自身也成為經典。他們的實踐與思想仍能給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提供寶貴的啟示。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3年10月16日。(編輯/攝影 鮑明源 部分作品介紹、作品和開幕圖片由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