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6/30 23:03:52 來源:中國藝術報
當前,“博物館熱”正逐漸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線下“打卡”展覽、線上“云逛”博物館的“看展式社交”頗受追捧,越來越多的家庭把旅行參觀、親子活動的地點選擇在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中的“熱門”。
在日漸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博物館的價值不言而喻。作為集中研究、展示一個地區(qū)或一種文化的非營利性機構,博物館在為觀眾提供舒適的場所、貼心的公共設施、專業(yè)的知識的同時,其自身的發(fā)展也在與時俱進。開發(fā)數(shù)字IP、制作小程序與App、廣泛使用文物數(shù)字化技術、線上線下互動、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拍攝紀錄片綜藝節(jié)目、開設互動工作坊、舉辦講座展演劇本殺等活動……種種緊跟時尚的活動設計,是博物館放下“高冷”身段,揭開神秘面紗的創(chuàng)新舉措,讓枯燥的知識變得好玩,讓遙遠的文物變得親切,顯示了文博領域宣傳普及歷史文物知識的一貫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理念。
對博物館的熱衷,折射出現(xiàn)代人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對歷史和文化的關切顯示出人們強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在浩瀚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物和遺產涵養(yǎng)著人們的心靈,彰顯著文化的境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博物館作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力,正在用年輕化、科技化的姿態(tài),潤物無聲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不過,熱度之下需要重視的是,在網紅博物館“打卡”、拍照成為時尚,“逛展式社交”霸屏朋友圈時,人們有沒有真正去認識博物館本身呈現(xiàn)的深廣、厚重的知識?博物館不是游樂場,不能一逛了之,一走而過,流于表面的參觀不能代替沉潛下去的學習和研究。聲光電和高科技能成為博物館吸引觀眾的噱頭,但真正留下觀眾并引發(fā)思考的,還是博物館廣博深邃的內容及其研究成果。熱衷逛博物館的人們,不能只跟風而去,而應該事先做足功課,有備而來,以博物館為橋梁,連接紙上的知識和可見的文物,感受穿越千年的歷史及其在當下的溫度。
博物館在為人們提供精神“充電”的同時,也應留意避免誤入怪圈,過度追求展覽的華美外表,而忽略坐冷板凳的學術研究。須知博物館的精髓在文物儲藏和展陳質量,任何沒有經過研究梳理就匆忙展出的成果都會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此外,有的博物館在拼策展數(shù)量、高新技術含量方面不遺余力,但展覽重宣傳、缺闡釋和評價的現(xiàn)狀,很容易導致展覽水平的高低只有圈內人清楚,普通觀眾理解不足,難免降低逛博物館的興趣。同樣,展覽評價體系的缺失,也難以實現(xiàn)策展水平風向標的作用,策展思路和展品內涵也無法通過評價渠道通向觀眾。
在全球化進程飛速發(fā)展的當下,博物館的功能正在變得多元,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是我國博物館應堅持的方向,基于文化傳播帶來的國際交流和比較也日漸豐富。觀眾的國際化視野和平臺的全球化帶來博物館發(fā)展的新機遇,而如何在這一浪潮之下找準自身定位,實現(xiàn)既能以社會公共服務為宗旨、又能在文化多樣性中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的目標,是博物館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博物館熱”,要“打卡”更要觸達深廣。當喧囂的逛展浪潮退去,博物館能否留給觀眾真正觸動靈魂的沉思?這將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