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6/13 21:54:14 來源:中國文化產業(yè)網(wǎng)
在這個效率高于一切的時代,人們習慣于投身虛擬世界,忽略身邊真實存在的美好。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正嘗試改變這一點:當人們在商業(yè)街漫步,或是陪著孩子游玩,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藝術場所,與作品發(fā)生聯(lián)接。這種聯(lián)接,讓公共藝術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當人們置身于更日常的環(huán)境中,以更為輕松、自在的心態(tài)去觀賞藝術作品時,“共域”就此形成,城市的“活力”也被重新調動,人們便能在繁雜的生活之中找到可供棲息的想象空間。
今年4月,華熙國際旗下時代美術館攜手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成都、重慶和北京的華熙LIVE,打造三城、三地共構的公共藝術項目“感官共域”。華熙集團董事長趙燕女士通過此次活動,試圖讓藝術不斷融入公眾生活,喚起人們共通的情感,讓人們在交流中產生共鳴和碰撞,把幸福的體驗傳遞給更多人。
此次項目邀請了藝術家李贏、劉亞洲、宋三土、顏石林、楊茂源、周力,將6位藝術家的11件大型藝術作品植入相應的場域空間之中,使得有限的日常公共空間得以發(fā)散與外延。展出的作品各自探討著不同的話題,例如楊茂源的作品《向上看》匯集了很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動物的臉部被改造成鏡面的形式,當向上仰望的時候可以看到自己的臉,以此呼吁大家關注自然。劉亞洲的作品《微塵》,討論微小和廣大之間的辯證關系。他認為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要發(fā)人深省,引起公眾的討論,像曼哈頓廣場上的《傾斜的弧》。
這些作品讓公眾個體以“參與者”的身份,打開感官,產生交互體驗,通過和這些富有親近感的藝術作品產生互動,洗去了日復一日規(guī)律生活帶來的疲憊和漠然。當游客沉浸在這些作品時,便有機會產生“心流”,擁有了從瑣事中抽離的片刻自由。當這些裝置出現(xiàn)在人流如織的商圈中心,“沖破”了日常生活的慣常景致,使有限的空間得以無限發(fā)散與外延,并與各具風貌的城市緊密相融,一種嶄新的城市生態(tài)便誕生了,藝術進入生活、娛樂、商業(yè)等功能性的場景,并與之和諧共生。這不僅能營造出全新的“多維情感場域”,更會引導公眾在熟悉中發(fā)掘陌生、感知新生,從而調動公眾的獨特感官,激發(fā)人們的共情與共感。
從建時代美術館開始,趙燕女士一直專注于當代藝術領域,回應當下,回應時代,用藝術的表達與時代對話,用藝術的力量聯(lián)接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用跨界的展覽與公眾對話。在后疫情時代,這份聯(lián)接變得更為可貴。當藝術作品打破美術館的圍墻,出現(xiàn)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上,我們關于生命與美的對話,也就變得更為豐富而完整。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