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5/6 20:17:28 來源:中國藝術報
長城(紙本設色) 侯德昌
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一種特殊的精神圖景。它時而險峻奇崛,時而寧靜悠遠,時而大氣恢弘。古人將山水留影于紙墨,以濃淡皴擦賦予山水畫獨特的形式美感,并將自己的志向與山林之景融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山水畫這一歷史悠久的畫科也闡發(fā)出新的意境。鮐背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侯德昌的山水中便呈現出一種浩然雄奇的美感和蒼然雄渾的生機。他將“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氣象與民族精神凝聚在筆端,融匯于峰巒起伏之間。
由中央文史研究館指導,北京畫院主辦的“縱筆寫青山——侯德昌書畫藝術展”于4月28日至5月21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共展出侯德昌創(chuàng)作的書畫精品60余件,涵蓋書法、漆刻、中國畫等多個藝術門類,并收入早期人物畫及晚年新作,力求全面地展現侯德昌先生的藝術風采。
逐藝之路
1933年,侯德昌出生在河南輝縣孟莊南田莊村,童年酷愛書法和繪畫。1956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設計系,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并留校任教。青年時代的侯德昌從未間斷書法練習,1977年,侯德昌的隸書“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從眾多稿件中脫穎而出,鑲嵌在毛主席紀念堂的瞻仰大廳。他出入書法各派,篆隸行草無不涉獵,創(chuàng)造性地將草篆與髹漆工藝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獨具裝飾美感的漆板刻字作品。此外,侯德昌潛心研究古文字,嚴謹治學,歷經10年編撰的《篆藝通典》甫一面世,便在書法界與學界引起轟動。該部著作藝術性與學術性并重,為篆書藝術的繼承、普及和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
侯德昌精研書法的創(chuàng)作歷程同樣為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基礎,秉承著以書入畫的理念,將線條的虛實變化引入山水之中,以強健筆力賦予畫中山水奇?zhèn)グ蹴缰畡?,筆墨之間盡顯意蘊悠長。由其1974年協(xié)助白雪石完成的山水畫《長城腳下幸福渠》,便可窺見其取材自然、貼近人民生活的創(chuàng)作方向。1978年,侯德昌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種工藝美術系的山水畫教學工作,教學經驗的積累亦為他的后續(xù)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力支撐。1994年,他為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所繪巨幅山水畫《幽燕金秋圖》,筆力萬鈞,畫風磅礴,體現著恢弘壯麗的時代風貌,可謂一大力作。此后數十年,侯德昌依舊筆耕不輟,始終堅持對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探索,晚年所作山水更呈現出浩然雄奇的美感與蒼然雄渾的生機。
縱筆青山
侯德昌山水創(chuàng)作以篆隸筆意入畫,點皴密而不亂,墨色相疊,蔚然大觀。筆墨揮灑間以粗筆寫其體勢,濃墨壯其氣魄。隸書的豐厚端正又為氤氳于山水中的狂放注入了沉穩(wěn)堅實的根脈,如此縱筆寫青山,逸氣方能盈而不散。
其山水上追五代宋元,以北派之雄渾盡傾筆端,師古而不摹古,取法自然,結合時代,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開辟出一條獨特的道路。畫面格調高古,又不失自然之本真。20世紀90年代,侯德昌連續(xù)5年與張仃同往太行山寫生采風,太行山的渾厚博大向侯德昌展現出師法古人所無法得見的自然之美,由此與傳統(tǒng)筆法共同作用于創(chuàng)作之中。侯德昌的成長歷程也令其更加貼近人民生活,他將太行山腳下農民淳樸的生活愿景與情感融匯筆端,使其山水于壯美之中更多了一份鄉(xiāng)土溫情。
“放下鋤頭,拿上筆頭來耕耘一輩子”,從太行大山走出來的侯德昌始終保持著一份淳樸、寬厚與謙和——鮐背之年,仍執(zhí)筆不歇。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