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4/10 20:18:47 來源:文匯報 范昕
春暖花開,全球藝術“頂流”梵高、莫奈以主題展覽的形式相聚申城。不過,這一次,他們不約而同帶來的是“數字分身”——沒有真跡的沉浸式光影展,分別是遇見博物館·上海靜安館新近啟幕的“遇見梵高 沉浸光影藝術展”中國首展與登陸WWAC奇觀藝術中心的“幸會莫奈·全新沉浸式光影藝術展”。此外,還有上百幅15至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大師的杰作以同樣的方式,集結在上海光廷沉浸式光影藝術展“解構·重現——文藝復興”中。
隨著藝術與科技加速融合,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更為多元化的視覺觀展體驗成為策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趨勢之一。接連不斷的藝術大師真跡展之外,酷炫的沉浸式光影藝術展?jié)u漸多了起來,盡管票價不菲,仍受到部分觀眾青睞。沒有真跡,人們欣賞的究竟是什么?這類展覽能夠有效擴大藝術人口嗎?
沉浸式感受藝術的包圍
五六年前,國內一線城市其實流行過一陣沒有真跡、主打沉浸式體驗的藝術大師展,但受限于彼時的展示技術,很多時候看上去像拙劣的大型PPT展示,引發(fā)頗多爭議甚至吐槽。
最近一兩年,技術的迭代讓沉浸式藝術展華麗歸來。其中,“遇見梵高 沉浸光影藝術展”中國首展,算得上一個代表。這個展覽攜手意大利知名數字藝術家、音樂家團隊出品,自2020年開始,已陸續(xù)在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近30個城市巡展。
從絢爛明麗的麥田風光到閃爍微光的星空月夜,從鄉(xiāng)間地頭質樸的勞動者到城市街角迷人的咖啡館……徜徉在600平方米的展廳,梵高149件經典之作經流光溢彩的動畫視效、技術渲染,給人融色彩、音樂與光影于一體的奇妙體驗?!案杏X梵高的畫慢慢將我包圍?!薄白哌M這個空間,對藝術的定義沒有那么重要了。它讓我沉靜,讓我享受,治愈我,撫平我?!痹凇靶〖t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觀眾如是評價。
當然,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對于硬件的要求是極高的,也因而市場上的此類展覽品質良莠不齊。最終大眾愿意為之買單的,數量并不多。
踏準大眾文化消費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藝術真跡展與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的受眾幾乎是兩類人。前者以專業(yè)觀眾居多,后者則多為藝術愛好者甚至藝術“小白”。藝術從業(yè)人員王女士告訴記者,平日自己看展定會選擇真跡展,但是帶一年級的女兒看展,有時會特意選擇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因為“小朋友很喜歡這樣的光影互動”。
運用數字科技的沉浸式展示,顛覆了靜態(tài)“畫框式”傳統(tǒng)藝術呈現模式,將藝術邊界推向個人化的體驗,在拉近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方面,存在著獨特價值。藝術評論家、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指出,這類展覽形成風潮不是偶然,“它們踏準了時下的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現在很多觀眾參觀展覽的目的主要是放松,是作為調劑生活的休閑娛樂,感知體驗代替了嚴肅的朝圣?!?/p>
此外,在受限于客觀條件、真跡不能到訪的情況下,多媒體展示不失為一種替代方式。例如,梵高的真跡不算多,幾乎每一幅都是天價,若以一個展覽的規(guī)模匯集多幅他的真跡,難度可想而知。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現象級展覽“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中,在展出52幅真跡以外,也特別辟出主題為“再現·大師”的沉浸式光影體驗區(qū),通過動畫特效與光影技術將梵高《向日葵》、莫奈《睡蓮》、達芬奇《巖間圣母》等沒能來上海的英國國家美術館“鎮(zhèn)館之寶”,以另一種方式再現。
切忌“買櫝還珠”式觀展
那么,通過沉浸式光影藝術展,能否讓大眾美育再上一個臺階?
“這得看借由沉浸式光影藝術展,觀眾的藝術興趣能不能被有效激發(fā)?!彼囆g學博士、上海大學副教授黃一遷認為,置身光影營造的藝術氛圍中固然是美妙的事,但觀眾需要警惕“買櫝還珠”式的觀賞。這指的是不留意藝術作品的諸多信息,只關注或夢幻或炫酷的呈現形式,最后走出展廳,印刻在腦海中的只有“拉風”的打卡照片,卻沒有藝術。
在業(yè)內看來,大眾美育的達成,最終有賴于回到藝術原作本身,這需要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真切地面對藝術原作。如是體驗,是數字技術展示無論如何進化也無法替代的。有藝術學者坦言:“站在藝術真跡面前,內心會自然而然沉靜下來。觀眾既可以直接感受作品整體呈現的空間感、散發(fā)的年代感,也可以細細揣摩作品的筆觸、肌理等細節(jié),就連裝裱或畫框都是耐人咀嚼的,藝術家的心意或氣息更是讓人一目了然?!彼J為這也是為何很多藝術大師真跡展值得“N刷”,因為每次面對或許都有不一樣的體悟,都能帶來藝術認知上的提升。
在傅軍看來,隨著大眾審美需求的日益提高,人們會逐漸不滿足于沉浸式光影藝術展所提供的單純身體感知,而會傾向于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啟發(fā)與交流。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