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 22:06:48 來源:中國藝術報
讓年輕的能量在“海平線”釋放
——“發(fā)光·反光——第十九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lián)展”舉辦
“我對展覽的整體感受是,畫種形式多、藝術語言新、學術水準高、參與地區(qū)廣?!?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7日,由上海市美協(xié)、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發(fā)光·反光——第十九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lián)展”舉辦,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美協(xié)主席鄭辛遙在展覽學術研討會上如是說。第十九屆“海平線”提出“發(fā)光·反光”的展覽主題,是期待以城市之光、時代之光、藝術之光三光輝映,立體呈現(xiàn)近兩年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藝術的重要發(fā)展與變化。
經主辦方和策展組遴選,安家寰、曹再飛、陳霈、陳彧君、皋翱、洪丹、胡為一、江立寧、蔣吟、金今、李會、李雪、林印吉、馬俊營、鳥頭(宋濤、季煒煜)、龐海龍、秦嶺、史怡然、宋智容、孫源、唐音、田學森、王一、吳謙、夏存、徐衛(wèi)紅、許翔、于雨田、張寧、朱佩鴻等30位(組)藝術家參展。展出的200余幅(組)作品以油畫、雕塑為主,兼具水墨、水彩、綜合材料、裝置藝術、攝影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
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參展藝術家呈現(xiàn)出多維度、有張力的表達。陳彧君的系列繪畫在鏡面亞克力上創(chuàng)作而成,通過不同屬性的材質、技法、對象、時空以及文化之間的對話、碰撞與交融,來分享個人對鄉(xiāng)愁和人類基因話題的持續(xù)探索;王一的系列繪畫及裝置將古典繪畫技巧與標準化生產的工業(yè)材料、現(xiàn)代主義設計和建筑范式結合,形成圍繞社會機制與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達;吳謙的系列繪畫以丙烯等綜合材料為媒介,在畫布上以東方美學為本,表達“東西遇合”的文化意識和水墨藝術的精神蘊涵;田學森的作品借鑒傳統(tǒng)山水畫意境,用油畫材料技法嘗試為千古華岳寫照;于雨田傳統(tǒng)中國畫的書寫性特征顯著,畫家以點線面、色彩以及材料質感,來尋求節(jié)奏與韻律的和諧;馬俊營的《絲路新生》系列作品以中國傳統(tǒng)大漆材料和當代漆藝術語言入手,將古今絲路進行跨時空對話與交流……
上海市美協(xié)顧問朱國榮表示,此次展覽對材料的跨界運用發(fā)揮到了極致,材料和觀感之間有著強烈的反差,這是由于對藝術審美、藝術觀念的新的靈感而產生的。朱國榮認為,我們不應該陷入西方對當代藝術“必須具有批判性”的定位,從此次觀展感受來看,當代藝術應是對現(xiàn)代和當代社會的思考,這樣的理解更加完善。
藝術家們對時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貼近時代精神的同時也在表現(xiàn)風格上體現(xiàn)出新的探索和追求。例如孫源的《群體的寓言》,以單一重復的形式建構個體、集體、社會的象征性場域,讓觀者通過經驗在重復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看到自身對世界的“追逐”;洪丹的繪畫注重探索內生性的繪畫語言,讓物質與空間、時間、心靈之間交織對話和碰撞;夏存的系列繪畫通過描繪一些破舊的機械,嘗試尋找它們存在過的證據來觸發(fā)內心的情感;龐海龍的系列雕塑表達了當微不足道的灰塵融合了時間和歷史沉積時所具有的壓倒性力量;唐音的系列雕塑通過對生命與自然、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試圖讓觀眾回到整一的自然中;安家寰的系列繪畫通過在具象與抽象、虛擬與真實之間的轉化,尋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界限。
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李曉峰認為,參展藝術家從天文學、物理學,到心理學、社會學,從科技到文化,從自然到精神,用自己的作品對“發(fā)光·反光”做出了精彩詮釋。展覽中,皋翱的系列繪畫以“褶皺和鏡面反光”等生活中的平凡客體為表現(xiàn)主體。他認為,不論是柔軟質感中游走的光還是在工業(yè)化冰冷反射中的光,都是附著在物體上的情感之光;朱佩鴻的《Space O》巨型氣模藝術裝置,通過對光與空間深入的探索與思考,表達了在無窮宇宙之中色彩能量的膨脹與變化;李會的《面紗》全部以“水晶”為主體,表現(xiàn)了在各種光的照射下,水晶反饋的靈動光彩;秦嶺的《平行空間》通過特種材料對光與色的折射與變幻,重新思考所見和真實之間的關系。宋智容的人物肖像創(chuàng)作《靈性的容器》和《人物圖紀》素描集,則從歷史人文的角度對“發(fā)光·反光”做出自己的解讀。
專家們充分肯定了本屆“海平線”在貫徹品牌“探索性、學術性、時代性”宗旨所做出的努力。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館長、上海市美協(xié)副主席陳翔從展覽中看到了自然的、自洽的、自在的、自信的表達,以及藝術家們所展現(xiàn)的當代性和國際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理念。文藝評論家項笠蘋認為,只有進行當代轉換,才能把具有中國邏輯的當代藝術語匯構建起來。與西方中心論的當代藝術相區(qū)別,希望展覽以后可以加強國畫類、水墨類作品的比重。上海市美協(xié)美術理論與策展藝術委員會委員馬琳認為,為了涌現(xiàn)更多、更新鮮的面孔,需要在展覽的主題、素材、設備等相關方面做進一步的探討。上海市美協(xié)美術理論與策展藝術委員會主任李旭表示,今后的“海平線”將推出更新的展覽和更新的策展人,努力成為同代人策劃同代人的展覽品牌,讓策展人和藝術家在允許的條件內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將發(fā)光、反光達到最強的強度,不斷地推動年輕的能量在“海平線”平臺上釋放。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