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shù)新聞 >滾動新聞> 正文

淺笑如蓮——觀青州博物館佛教造像

時間:2022/11/14 20:45:27  來源:美術(shù)報

龍興寺貼金彩繪佛立像(北齊)

  青州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博物館,地位可見一斑。而成就其地位的正是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

  龍興寺所在的青州,是華夏古九州之一,有著七千多年的人文歷史,北朝時期,這里就是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曾經(jīng)梵音裊裊,伽藍林立,石窟遍布。史書記載,龍興寺初建于北魏,唐宋之際已然成為皇家甲等寺院,不知為何,這樣一處重要的佛教叢林,竟然被朱元璋的兒子,齊王朱榑拆寺建府了,延續(xù)了800多年的香火就此斷滅。又經(jīng)數(shù)百年,王府隨著大明王朝一起堙滅,人們忘記了王府所在,更忘記了龍興寺所在。1996年,這批造像被偶然發(fā)現(xiàn),人們赫然發(fā)現(xiàn),龍興寺遺址竟然就在青州博物館的圍墻的外面。我不相信巧合,寧可相信這是因緣際會。

  百年來,齊魯?shù)貐^(qū)陸續(xù)有不少窖藏佛造像出土,如博興、諸城、昌邑等,每尊造像的再次面世都引起學界震動,信眾轟動。但當龍興寺這批造像抖落千年的塵土,重回陽光下的時候,猶如朗月懸空,使得諸星暗淡。龍興寺窖藏造像數(shù)量之龐大、種類之繁多、造像之精美、彩繪之富麗,特色之鮮明,迄今為止,惟有2012年河北臨漳縣北吳莊出土的佛教造像方有一比。不過,依我個人淺見,雖同屬北朝后期,但就藝術(shù)性而言,龍興寺的造像猶勝鄴城造像一籌。龍興寺窖藏以高浮雕背屏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采用線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種技法,輔以貼金、彩繪等裝飾工藝,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水準,有西方學者甚至認為,這是一次“改變東方藝術(shù)史的發(fā)現(xiàn)”。

  從造像題記看,龍興寺造像的時間軸從北魏晚期延續(xù)至北宋初年,其中絕大多數(shù)屬于北朝晚期?,F(xiàn)在,置身于青州博物館的造像中,被一尊尊含蓄沉靜的佛像,衣飾雍容的菩薩,靈動欲出的飛天包圍著,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有齊一朝,享國雖區(qū)區(qū)28年,但如果從534年高歡專權(quán)算起,高氏父子掌控東魏、北齊也有40多年。高歡及其二子,高澄和高洋,都極度崇佛,響堂山巍巍皇家石窟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就為佛教在中原的興盛,佛教造像藝術(shù)走向巔峰奠定了政治基礎。

  佛教自進入像法時代以來,造像藝術(shù)從犍陀羅地區(qū)由西向東逐步傳至漢地。南北朝早期,犍陀羅風格已漸漸為新興的印度笈多風格所取代,如云岡曇曜五窟,出現(xiàn)了薄衣貼體,寶相豐腴,精神和肉體和諧統(tǒng)一的笈多式造像。但從北魏孝文帝始,造像風格突變,漢人的形象和服飾被運用到佛教造像上,一時間,“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漢式造像風吹遍南北。不過,就我個人審美而言,這種繁復且柔弱,失去雄健感的南朝漢風我并不喜歡。也許當初孝文帝也并非真心崇尚這種風格,只是政治需要罷了。

  高氏父子是漢人,但卻鮮卑化了,他們的政治野心和訴求決定了他們必定要站在鮮卑傳統(tǒng)勢力一邊,所以,政治、經(jīng)濟、軍事,乃至宗教再次鮮卑化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造像漢化之風如潮而至,又如潮而退。從此,佛像褪去褒衣博帶,貼體的薄衣再次上身,笈多風格似乎又出現(xiàn)了。但和百年前的笈多風格相比,有了更多的審美意趣,而且,這個時期龍興寺的造像表現(xiàn)出和同時期其它地區(qū)造像不同的風格。

  這個時期的青州造像,背屏式少了,圓雕成為主流。造像的面容豐滿圓潤,身形頎長,臉上笑意淺含,清淡卻深邃,給人一種開悟的啟迪。我想,能釬鑿、雕刻出這樣面容的工匠一定心懷虔誠,他們被一種力量加持著,這種力量就是信仰帶來的愿力。

  這個時期的青州,造像的衣紋也有了新的變化,或用凸棱或用陰刻表現(xiàn)出衣紋,或者,干脆毫無衣紋皺褶,如剛剛出水一般,衣衫緊貼身體,盡顯人體的健碩和優(yōu)美。這種藝術(shù)風格是從西域傳來的“曹衣出水”樣式,而這個樣式正是脫胎于印度笈多風格。

  這種風格從何處傳至青州?學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但有種觀點我比較認同,那就是青州樣式的造像,在很大程度受南方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就風格而言,青州的獨特性似乎能從南朝時期棲霞山以及成都萬佛寺的石刻中找到影子。當然,這種影響從邏輯上也能自洽,畢竟自劉裕于公元410年滅了南燕后,青州在南朝治下長達60年。

  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迷霧重重。龍興寺這批造像究竟于何時,又因何故被埋入地下呢?當考古人員將碎成數(shù)千片的造像殘塊從地窖里取出,又花費了數(shù)年的時間去修復、拼接、還原的時候,這個謎團一定如同魅影般揮之不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批造像埋于北周武帝的滅佛;也有人認為是毀于南宋初年的宋金之戰(zhàn)。但我寧可相信,兩次兼而有之,瘞埋并非一次行為。

  對佛家而言,塑像是為了“觀像”,“觀像”可幫助冥想,像即是佛陀的化身。即便殘破成千萬片,那也如同佛陀化身千萬,片片佛性依舊,瘞埋入地,只不過換了一種存在形式而已。粉碎即死亡,也即新的生命形式的誕生。

  整整一個下午,我在博物館里凝神觀像,感受著愿力的力量,感受著藝術(shù)的力量,感受著殘缺的力量,我忽然想,如果我能把這些力量瞬時糅合在一起,那會迸發(fā)出一種什么力量呢?也許,那是一種舉重若輕的力量,一如佛像嘴角掛著的,如青蓮般的微笑,雖無聲,卻直指心性。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