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8 20:48:10 來源:澎湃新聞
“破墨”一詞,于中國畫或中國美術史稍有涉獵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如何解讀“破墨”?
知名美術史學者何惠鑒先生(1924-2004)曾在《唐宋繪畫史中“破墨”之原義及其在音樂與書法上之來源》一文中,追溯“破墨”的起源史實、解析筆法具體樣貌,收錄在新出版的何惠鑒學術著作集《萬象自心出:中國古書畫研究》中。本文對何惠鑒的“破墨”追義做了進一步闡釋。
謝稚柳《破墨山水》引首
“破墨”通常被理解為一種技法,墨色濃淡疊加,干濕交用就可稱之為“破墨”,并衍而成為“破墨法”,還出現了諸如“濃破淡”、“濕破干”的具體形式。黃賓虹謂“破墨之法,淡以濃破,濕以干破。皴染之法,雖有不同,因時制宜可耳”、“ 齊白石作花卉草蟲,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濃墨破淡墨,少見以淡墨破濃墨”;潘天壽亦謂“在干后重復者,謂之積,在濕時重復者,謂之破”。這里所謂的“破墨”或“破墨法”,實則僅是根據其字面含義衍生而成,將“破”字理解為“破開”、“沖破”。
謝稚柳《破墨山水》
著名畫家與鑒定家謝稚柳甲寅年作有一幅《破墨山水》,自題“放筆婆娑水漾波,冥濛破墨亂云窩。支離病體催衰白,剩有微茫屐印多。”畫卷前自題引首“破墨”,卷后三題,其一云“淡墨微茫到李成,濃光煙景勝燕人。不因腳著謝公屐,哪得夢游天姥吟”,其一云“唐人稱墨筆畫為破墨,蓋謂破墨之濃淡而成,實無后人所稱之破墨法也”,亦主要以墨法解釋“破墨”。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段短跋提及了“破墨”一詞最早的出處,并點出了“破墨”與“破墨法”之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因是畫后題跋,謝稚柳先生并未就此話題深入探討。
這是否就是它原本的意思呢?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多少美術史家仔細地討論過這個問題。
謝稚柳《破墨山水》題跋
如謝稚柳所言,在可靠的文獻中,“破墨”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他記述自己曾經見到王維的“破墨山水,筆跡勁爽”,又描述張璪沒來得及畫完的山水障為“破墨未了”。王維與張璪,是山水畫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唐代,是山水畫由青綠轉向水墨的關鍵時期,這一次變革,不唯山水畫,更是中國畫從審美到技法的巨大轉折。這三者同時出現,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
美術史家何惠鑒先生在數十年前的《唐宋繪畫史中“破墨”之原義及其在音樂與書法上之來源》一文中對此做了絲絲入扣的解析,讀來真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大多美術史的文章,往往只關注畫史、畫家、畫論的資料,搜尋考證,推測論定,不可謂不細致周詳,而總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虞。要知道,美術史不過是滔滔歷史大河中的一股支流,以小窺大,何從得見全貌,而若站在歷史的高度,俯察美術史,則其來去始終,盡在眼底。何先生的這篇文章,就如同站在山巔,不論山腳下的江河如何波濤詭譎,走勢曲折,都一一呈現,于是考證敘述不但舉重若輕、順理成章,而且令人心悅誠服。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