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7 9:22:24 來源:中國當代藝術網
(1/6)黎明破曉前
(2/6)《法圖瑪,阿里與保柏,肯尼亞》肯尼亞 2020 ?? 尼克·勃蘭特
(3/6)《幕后故事:拍攝馬修和馬克》津巴布韋2020 ?? 尼克·勃蘭特
(4/6)《納金與霧中的人們,肯尼亞》肯尼亞 2020 ?? 尼克·勃蘭特
(5/6)《庫達與天空2,津巴布韋》津巴布韋 2020 ?? 尼克·勃蘭特
(6/6)《理查德與天空,津巴布韋》津巴布韋 2020 ?? 尼克·勃蘭特
展覽名稱:黎明破曉前
展覽時間:2022/10/15~2022/12/31
展覽地點:[上海]-上海市徐匯區(qū)龍騰大道2555號-1-(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主辦單位: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參展藝術家:尼克·勃蘭特
一
《黎明破曉前》系列中,尼克·勃蘭特利用動物和人物相結合而產生的優(yōu)雅動人的氛圍,為他的作品引入戲劇性的焦點。他借此表達地球上的生物都正面臨的處境:在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的影響下,野生動物流離失所,人類也同樣無法幸免于難。人類生活空間的擴張導致這類情況更甚,也使其他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逐漸減少,許多農民只能放棄營生的土地,被迫向資源集中的地區(qū)流浪。通過把動物和人類放置在同一個畫面中,尼克·勃蘭特向我們展示出一個命運共享的“集體”,就像我們共享的地球家園一樣。
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分于2020年在東非肯尼亞和津巴布韋拍攝完成,第二部分于2022年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拍攝完成。盡管這兩個地區(qū)是公認的野生動物天堂,但當地最重要的物種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1980年代,在橫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大約有100萬頭大象,到了2021年,由于獲取象牙的偷獵行為屢禁不止,野生大象的數量銳減至40萬頭。本次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尼克·勃蘭特拍攝的一只名為“天空”的長頸鹿,它來自非洲南部。19世紀末,新定居者的到來造成這一地區(qū)大部分野生動物死亡。截至2021年,那里生活著的野生長頸鹿不足3萬只。雖然已被列為瀕危物種,長頸鹿的狩獵和販賣在今天仍然得到津巴布韋社會的默許。
迷茫的氣息徘徊在《納金與霧中的人們》這件作品中,人們似乎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犀牛也迷失了方向。作品的背后透露著看似處于平行空間的兩者,實則相互交織、密不可分。勃蘭特在拍攝現場生成了揮之不去的“霧”,作為主視覺元素貫穿《黎明破曉前》其中。2018年,尼克·勃蘭特生活的南加州山區(qū)遭遇了一場森林大火,這讓他深切地感受到對環(huán)境的憂慮并非杞人憂天,生命在氣候變化中的處境已岌岌可危。2019年至2020年,僅1年的時間里,在遙遠的南半球,澳洲受到破紀錄的高溫和長期干旱的影響,森林大火連續(xù)燃燒了四個月。據悉尼大學的研究估計,全國已有超過10億只動物在這場持續(xù)不斷的大火中喪生。
類似的效果“光”,也在幾件作品中出現。比如《幸運,維尼與庫拉》,一盞懸在畫面中的燈為尼克·勃蘭特的作品引入一個不同的焦點。他想用這盞燈表達什么?不同于迷霧所表現的世界的空虛飄渺、人物和動物的茫然無措,微弱燈光的出現則照亮了前路,成為希望的標志。
“這些圖像華麗、豐富且富有戲劇性,這不是共存的伊甸園愿景,而是對采取行動的迫切請求?!?
————《洛杉磯周刊》藝術評論家 Shana Nys Dambrot
我們或許可以將尼克·勃蘭特的自覺表達視作推動變革的齒輪,鼓勵人們在迷霧中探索前進,付諸更多積極的行動。
《理查德與天空,津巴布韋》津巴布韋 2020 ?? 尼克·勃蘭特
二
尼克·勃蘭特在拍攝的過程中,與不同動物保護區(qū)和社區(qū)合作,將動物和人類帶到同一個畫面中。他選擇使用廣角而非長焦鏡頭,以盡可能地靠近動物。這種近距離的接觸,讓他更加感受到動物同樣作為生命個體,作為家庭和社群中的一員,在面臨生存環(huán)境問題的時候,它們和人類一樣感知并承受著情緒的變化。
“這些作品告訴我們,人類并非擁有這個星球,而且也不是生活在這上面唯一重要的生物?!?
——《動物解放》作者 哲學家 彼得·辛格
尼克·勃蘭特的作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除了畫面炮制出的惴惴不安,作為人類,我們似乎被推動著去反思受欲望操使而犯下的罪行:為了改變現狀,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未來的走向我們無從知曉,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即是在迷霧中前行,心存積極的希望,使我們成為引領彼此前進的小燈,在黎明破曉前迎接光明的降臨。
館長語
尼克·勃蘭特在非洲人民和瀕危動物的肖像拍攝中展現了相當高的攝影技巧和天賦。他沒有進行任何攝影的修飾就做到了這一點,通過使用普通常見的燈泡,他把我們吸引進了被描繪的人和動物的狀態(tài)之中。這是一場讓觀者能夠反觀自身的展覽。
——劉香成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創(chuàng)始人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