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新聞 >展覽資訊> 正文

“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見證國博考古百年歷程

時間:2022/7/5 20:42:02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2022年7月2日起,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對公眾展出,展覽位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

  今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創(chuàng)建110周年,國博考古已走過百余年春秋。本次展覽回顧了國博百余年在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全方位展示了國博考古的發(fā)展歷程。展覽以時序展開,以時期劃分,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初期草創(chuàng)、篳路藍縷、與時俱進、時代新章。通過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百余年來主持或參與的約70個考古發(fā)掘和調查項目,呈現(xiàn)國博在不同維度取得的考古成果。

第一部分“初期草創(chuàng)”展覽現(xiàn)場


第一部分“初期草創(chuàng)”展覽現(xiàn)場(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攝影:余冠辰)

第一部分“初期草創(chuàng)”展覽現(xiàn)場(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攝影:余冠辰)

  第一部分“初期草創(chuàng)”介紹了國博考古的草創(chuàng)時期。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發(fā)掘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同年,國博的前身“國立歷史博物館”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鉅鹿(今河北省巨鹿縣)發(fā)掘宋代古城,揭開國博考古的序幕。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豐富博物館館藏,同時國博考古人也承擔了搶救亂世之文物的責任。

第二部分“篳路藍縷”展覽現(xiàn)場


第二部分“篳路藍縷”展覽現(xiàn)場

  第二部分“篳路藍縷”呈現(xiàn)了新中國以來國博考古工作的面貌。1956年考古部設立之后,直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取得長足發(fā)展,完成諸多開創(chuàng)性工作,以澠池班村遺址為“試驗田”探索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影響深遠;成立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研究中心;堅持積極服務于國家工作大局,總攬并牽頭實施三峽文物保護規(guī)劃。國博考古開始在多個領域居于領先地位。

第三部分“與時俱進”展覽現(xiàn)場


第三部分“與時俱進”展覽現(xiàn)場

  第三部分“與時俱進”梳理了國博考古在2003至2012年的重大成果。2003年2月27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合并,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事業(yè)繼續(xù)蓬勃發(fā)展。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心逐步轉向晉南、關隴、蘇皖等地,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早期秦文化研究等項目開展相關工作;水下考古工作迅速發(fā)展,足跡遍布國內沿海多個區(qū)域,積極拓展肯尼亞拉穆群島等國外水下考古業(yè)務,承擔培養(yǎng)國內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的任務;遙感與航空攝影中心也在晉、蒙、陜、新等區(qū)域開展工作,為探尋古代遺址,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后續(xù)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科技考古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第四單元“時代新章”展覽現(xiàn)場


第四單元“時代新章”展覽現(xiàn)場

  第四單元“時代新章”展示了新時期國博考古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博考古勇于自我革新,于2018年成立考古院,下設民族與邊疆地區(qū)、田野、科技、環(huán)境四個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辦公室。強化了考古院在博物館中的職能和作用,逐步形成了考古工作的新格局。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在鞏固做好傳統(tǒng)優(yōu)勢考古項目的同時,逐漸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西北及邊疆地區(qū),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考古院在科技與環(huán)境考古領域亦取得豐碩成果。

  本次展覽選取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從陸、海、空不同維度立體式向公眾呈現(xiàn)國博考古的工作成果。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學語言、考古學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資料,向觀眾呈現(xiàn)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講述悠久燦爛的中國故事,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并且旨在通過展示國家博物館百余年的考古成果,使考古學這一學科全面走向社會公眾,使考古成果惠及民眾,服務社會。從而更好地講述源遠流長和輝煌燦爛的中國故事,為中華大地注入更為強大的自信心。

  部分精品文物介紹:

秦子鎛(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秦子鎛

青銅

舞長徑29.4、短徑23.7、銑距37.2、鼓間距31.3、體高48.5、通高66厘米。

春秋早期·秦

2006年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

甘肅省禮縣甘肅秦文化博物館藏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陪葬樂器坑中出土鐘镈一套13件,是迄今唯一經(jīng)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秦子器。其中最大一件镈的鼓部有銘文26字:“秦子作寶龢/鐘……”,故稱之為秦子镈。此器規(guī)格較高,且銘文中帶有“秦子”,是推定墓主身份的關鍵資料。此套鐘镈系考古發(fā)掘出土,其置放位置等信息與掩埋時十分接近,為研究春秋早期秦國禮樂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骨卜具(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骨卜具

長7.2、寬0.6厘米。

魏晉(公元220-420年)

2019-2021年新疆烏什吐爾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疆庫車工作站暫藏

  以往多認為這類器物是在博戲中使用的一種博具。但根據(jù)新疆出土的骰子占卜文書推斷,此類器物應是占卜用具。這類四面骰卜起源于印度,原本具有濃厚的婆羅門信仰色彩。這種占卜方法后傳入西域,又經(jīng)新疆傳入西藏東北部。這件骨卜具出土于新疆庫車烏什吐爾遺址,是魏晉時期多元文化交匯于龜茲地區(qū)的生動見證。

金遠洞巨副駝骨架(大連金普新區(qū)管理委員會代習超 供圖)

金遠洞巨副駝骨架

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80萬年)

大連金普新區(qū)管理委員會藏

  巨副駝是副駝屬的屬型種,是唯一屬種均以中國材料為模式的駱駝。百余年來,巨副駝零星發(fā)現(xiàn)于舊大陸北部,北美也有報道。金普金遠洞發(fā)現(xiàn)至少45件巨副駝化石,最小個體數(shù)5,是該種最豐富的遺存。我館學者主持了巨副駝研究,復原出該種全球唯一骨架,頭高超3米,體型約1.5倍于雙峰駝,大于北美幾類大型駱駝,為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