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12 18:53:25
主辦單位
西泠印社
吉林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承辦單位
吉林市美術館
吉林市畫院
吉林市霧凇印社
策展人
謝吉昌
展覽時間
12月1日——12月25日
展覽地點
吉林市美術館
(北極街66號玄天嶺旁)
社員作品
?。ㄒ猿錾暝聻樾颍?br>
陳 華
別署老井。
1977年出生于湖南省安鄉(xiāng)縣,現居澧縣?,F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藝術基金持持青年藝術家,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藝家,湖南省首批新文藝群體領軍人才,湖南省篆刻委員會委員。曾獲第五屆蘭亭獎二等獎、入選第七屆蘭亭獎。第七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優(yōu)秀獎,入選第十一屆全國展、第五屆青年展、第八屆篆刻藝術展等全國展近二十次。入展西泠印社第七、八、九屆篆刻展。
閑語
世間許多事物,皆有內因相連。
或相互依存,或互為延展。
書法與篆刻,既義理相近,更性情相通。
此二者,審美理念趨同,技法亦多相近處。
篆刻須有筆法,篆書須有刀意,此性情相融處?;蚬拍滦蹚?,或清健婉轉,皆為性情。書與刻,筆與刀,互相滲透影響,其味長焉。
作篆刻須善篆書,方知文字本源,造型生動而質樸之美,不致因章法布置而強以挪讓分配,氣格下行。
作篆書如能參篆刻刀意,使轉之間,因勢造型,可除怯弱,自有金石之氣也。
故余嘗以書法豐富篆刻,又以篆刻之氣象養(yǎng)書法。
得耶失耶,以倚來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說不盡無窮好
越不聰明越快活
長富貴樂毋事(款)
八千里路云和月(款)
楊 華
字涵之。寧夏書畫院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寧夏大學客座教授、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專家?guī)斐蓡T、央視書畫頻道
“一日一印”欄目主講,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得主。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寧夏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寧夏中山書畫院副院長。參加各類全國主流書法大展數十次,出版專著和作品集三十余種。
創(chuàng)作手記
篆刻藝術以線條為生命,文字的線條與文字的造型相合,線條的行跡與作品的風格相關。精美的線條可使觀者有入木三分之感,此絕非三五載所能修成之事也。在篆刻創(chuàng)作上我一直主張“深入傳統(tǒng),汲取營養(yǎng),用心刀筆,正道直行”。對于一個傳統(tǒng)藝術的守候者需要深厚的審美智慧,敏捷的藝術悟性。篆刻與篆書就像是一列滿載的火車,它能否正常運轉,完全依靠兩條平行的鐵軌,這兩條平行的鐵軌就相當于印學中的“篆”與“印”?!白瓘挠∪耄淖觥?,說明了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篆”與“學印”猶如人之雙手,缺一不可。只有在書法和文化背景下的“高”,才真正決定了篆刻作品最后的“成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學藝術修養(yǎng)都直接反應在篆刻的格調上,印人當為文人,最終的突破不在技法,其實在書法、在心法、在養(yǎng)氣。印之大家必印外求印,書印相補,然后才能放膽,識宏量宏,而后品三昧之境界也!
大味必淡
亢龍有悔(款)
香在骨
楊氏無閑草堂所得古笈書畫印(款)
魏曉偉
字知非,別署秦齋、步澗樓、梧廬、曉夢文房、翠柳精舍。一九七八年三月生,湖北武漢人,供職于湖北省文聯(lián)文學藝術院,任湖北省書法院秘書長,國家二級美術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武漢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流印社副社長,湖北篆刻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江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教師、中國書協(xié)第五屆全國青年書法創(chuàng)作骨干高研班學員、中國書協(xié)書法培訓中心首期文化素養(yǎng)研修班學員。出版作品集《印壇點將·魏曉偉》《觀自在·魏曉偉篆刻心經》《娛親印存》《中流篆刻十家·魏曉偉》《當代印風·魏曉偉》。
書與刻
明清以來,先賢們總結了許多有創(chuàng)見性的篆刻創(chuàng)作理論,如“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導篆刻創(chuàng)作的重要理念。
篆刻這門傳統(tǒng)藝術,其創(chuàng)作的文字基礎是篆書(包括甲骨、大篆、小篆),所以歷代篆刻家多重視對篆書的研究、書寫。
甚至有人提出“書印參同”,認為構建具有獨特審美個性的篆書體系是篆刻家的重要命題,一個篆刻家刻印的藝術高度取決于其篆書的創(chuàng)作水平。
首先,篆書與篆刻關系密切。寫篆能幫助掌握古文字的結構特點,能獲得古文字的常識,能體悟古文字獨特的美感,能熟悉古文字的形變規(guī)則等等。對古文字越熟悉,運用古文字進行篆刻創(chuàng)作就越熟練,越能生發(fā)具有美感的空間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力就越強。
其二,篆書與篆刻有別。善寫不等于善刻,而要成為篆刻家則必須善于寫篆、識篆、用篆。書寫性的篆書進入到方形為主的印面時,往往受到方寸空間的制約,必須對篆書文字“印化”。篆字為適應方寸空間進行的改造會以犧牲篆字的書寫性、形體等為代價,但會在方寸之間的重構中獲得新的、整體的、和諧的,具有“金石氣”的意味和美感。加上篆刻使用的工具、材料、方法與寫篆相異,其表現出的氣息、氣味、氣象也就有別。
我們常言的“書印參同”,又因藝術創(chuàng)作個體對“書與印”兩者相參的理解不同,方法不同,故也呈現出紛繁的風貌。基于此,書印相參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永恒的課題。
家在東湖濱
如寫陽春(款)
四季惠和明花對月
逸在黑白之間(款)
逯國平
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成員;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課題班畫家;華夏文化促進會書畫院副院長;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yè),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書法和篆刻繪畫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展并獲獎。
惟“書”可“俗”
傅抱石先生在《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一文中寫道:“篆刻是以書法為基礎集合雕刻加工的藝術,主要在于作者對于書法的研究和造詣如何。不懂得書法的篆刻家是很難想象的。但是,書法絕不等于篆刻,書家也不等于篆刻家。一方精彩動人的印章,應該是既具有高度書藝而又具有出色的章法、刀法,同時又有骨有肉、有筆有墨地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睂τ凇皶ā焙汀白獭钡年P系,以及“篆刻”的核心“價值觀”,傅先生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書法是篆刻的基礎,要想刻好印章,必須首先學好書法。時下的篆刻界也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很多年輕的篆刻家,無論是刻“寫意”還是“工穩(wěn)”印風的,都越來越忽視書法的意義?!皩懸狻钡脑絹碓酱忠?,“工穩(wěn)”的越來越匠氣。我的篆刻觀是:惟“書”可以醫(yī)治這個“粗野”、“匠氣”的“俗”病。但是,書法寫的再好也不能等同于篆刻。因為篆刻有他獨特的審美規(guī)律和特有的制作工藝。通過篆刻家的分朱布白,將寫畫在印石上的墨線,施以沖切、殘破、鈐印,最后書法的墨線轉換成鈐壓的朱白線。線質的轉換過程中,無論是書寫還是鐫刻,都更能體味到線條力度的表達和錘煉。也因為常有這種轉換體驗,所以我時常建議身邊習字的朋友刻一刻印章。在或沖或切的馳澀運刀中,在或輕或重的鈐壓中,線質的轉換對于書論中枯燥、晦澀的“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的理論,或許能有更加直觀、深刻的體驗。草草片言只語,純屬個人感官的經驗之談,多有紕漏,愿師友多多不吝賜教。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湖上春來似畫圖(款)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襟幽事砌蛩能說
致虛極守靜篤
李瑩波
字玉湖,號崑堂。別署大瓠園丁等。
1981年出生,湖南益陽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及篆書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湖南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岳麓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益陽印社副社長、湖南省文藝扶持“三百工程”人才庫成員、長沙師范學院書法專職教師。藝術上主張兼容并蓄、全面發(fā)展。追求典雅平和,氣韻自然的藝術風格。詩書畫印兼擅。著有《篆勢訣》《中國篆刻百家·李瑩波卷》《醉墨淋漓·李瑩波書畫》。
篆刻偶記
瑩波少時,頗愛刀石之趣,了無師法,得石便刻。
又頗好奇文古字,每見篆隸字便手錄之。
向時世間尚無互聯(lián)網絡,惟遍尋書館,乃能得資料少許耳。
余亦篤厭外語及數學,此二課中,往往私抄陰誦《說文》部首及《嶧山》、《瑯琊》諸篇,外、數二業(yè)遂棄如敝履矣。
此癖固使余每每受辱于嚴慈及諸師也,亦常自以為恨,曰玩物而喪吾志也。
二業(yè)既荒,高考渺茫。
幸幼弄丹青,尚賴以藝事而得晉大學之門也。
后遇名師,求學篆刻。刀法雖多拙劣,字法卻甚嫻熟。師每出數語命為創(chuàng)作,同學埋首檢索之時,余已得易數稿。同學往往詫異,乃告往事如前也。師曰:以一癖而誤主業(yè)者,斯禍也;今時又因癖而益于所學者,斯不為大福也哉?
然昔時自學,多有野狐外道之嫌也。師遂正我以筆法,扶我以字勢,導我以源頭,疏我以流脈。余性既憨愚,師遂授我以清人小篆也。習篆經年,刻乃稍進。清人最尚“印從書出”之說,余印遂入清流,自然之理也。完白以降,盛于讓翁,此為余所傾心也;后涉撝叔及吳、黃諸脈,亦為補益。讓翁揮刀如筆之理,余往往揣摩不息,故余作印,于讓翁乃亦步亦趨也。讓翁用刀老辣,線沉勢峻,筆力雄健卻佐以輕淺取勢,故其擬漢之作,往往愈老而愈能得其神氣也。余學其朱文,尚能得一二分婉約;然擬其白文之作,余則往往笨拙,蓋刀筆之外,尚有余而余不能察也。何哉?漢印之雄渾,蓋在繆篆之外,融以隸意;規(guī)矩之間,佐以奇巧;婉轉之余,省以闊約。非胸中有漢,不能得漢印神髓也。故學書囿于一途,于篆刻則未行而先死矣。完白一脈,本當兼善篆隸,氣象遂能與前人抗行。余近來學書則遠溯源流于秦漢,用之則意稍古拙耳。
篆刻之源,本在秦漢。清人囿于所識,往往于漢人處大振其風,數百年來勢如破竹也。而嬴秦以前之物則最是篆刻本源也。清人直至晚近,愙齋、濠叟、靜安、彥堂以降,脫乎說文之陳說,甲金古籀乃漸重于學界。周末古璽模擬之風遂始大行于世,近來印壇古風盛行,雖文多謬舛,刀多狂戾,而燎原之勢已生,時代之風已顯矣。而斯途也,則漫漫而修遠哉!有志者當盡考商周文字,樹之六國古璽威權,立三百年不倒,斯可矣。余則恨不能浸淫上古之學,徒望岳而興嘆矣。再嘆之,以自勉!
朝來原上白云生
高歌動楚風(款)
鱸膾香思季鷹帖
濤聲聽東浙印學話西泠(款)
魚樂豈留羅網中(款)
開館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