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8/28 12: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提香:女性,神話和力量”特展日前正在美國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shù)博物館巡展,聚焦于包括《掠奪歐羅巴》在內(nèi)的6幅“詩歌繪畫”系列作品。這一作于1551年至1562年間的系列基于奧維德《變形記》中的敘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委任提香創(chuàng)作,意在表現(xiàn)他身為“世界征服者”的形象。繪畫展現(xiàn)出提香魔法師般的表現(xiàn)力,但是從當下的視角來看,作品中的暴力、尤其是針對女性的暴力引發(fā)了倫理道德的質(zhì)疑。偉大的藝術(shù)能否免于道德的審查?本文作者Holland Cotter提出這一疑問,在他看來,對于這些古典作品,如今的策展應該關(guān)注其雙重性以及當代語境的意義。
提香(Titian,約1488—1576)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也對西方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日前,憑借展覽“提香:女性,神話和力量”(Titian: Women, Myth & Power),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shù)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一場藝術(shù)史奇跡。這場展覽能讓比它大好幾倍的機構(gòu)羨慕不已,而那些渴望看到古典大師名作的觀眾則會倍感幸運。然而,同樣是這場展覽,如果從當下的政治視角去觀看,你會發(fā)現(xiàn)美學與倫理的沖突。
“提香:女性,神話和力量”展覽現(xiàn)場 圖:Matt Cosb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展覽最早出現(xiàn)在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之后巡展至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嘉納藝術(shù)博物館是最后一站,也是其在美國的唯一巡展。展覽的核心是一組描繪神話場景的大型油畫,提香在其藝術(shù)生涯后期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創(chuàng)作了這六福作品。
這批作品起初在馬德里皇宮的一間房間中展出,此后逐漸流散于世界各地。一幅留在西班牙;四幅流入英國;1896年,最后一幅出現(xiàn)在波士頓,起初是在藝術(shù)收藏家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位于燈塔街(Beacon Street)的畫室,后來出現(xiàn)在她位于芬威(Fenway)的宮殿式住所。作品的抵達引發(fā)了轟動,加德納大約花了10萬美金(相當于今天的320萬美金)買下這幅作品,它被稱為當時美國最貴的油畫。
《掠奪歐羅巴》1559—62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這幅畫被稱作《掠奪歐羅巴》(The Rape of Europa)。在今天,幾乎每天都能在新聞里看到對于性侵女性的指控和報道,而這幅繪畫的主題——經(jīng)過偽裝的神綁架了一名年輕女子,一位腓尼基公主,強行使其懷孕——讓人不禁拉響紅色警報。事實上,整組作品都重復著男性權(quán)力對女性肉體的玩弄和暴露,這引發(fā)了諸多質(zhì)疑:無論有多么“偉大”,藝術(shù)是否能夠免于道德的審查。
另一方面,光就形式革新和歷史影響的角度來看,這組藝術(shù)作品堪稱偉大。1550年,當提香剛剛從菲利普(即日后的腓力二世)那里接到委任時,他已經(jīng)在歐洲廣泛認可為藝術(shù)行業(yè)最大膽、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畫家。不同于他那些佛羅倫薩的同輩,他一筆一筆地讓色彩擁有自己的物理與情感生命。
提香意識到,菲利普是位愿意給他高額報酬和創(chuàng)作全權(quán)委托的贊助人。菲利普額發(fā)現(xiàn)提香是一位聲望很高的藝術(shù)家,足以讓他樹立起自己的形象:作為世界的征服者,控制了西歐大部分地區(qū),在非洲、東南亞和美洲都占有一席之地,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他找到了一位既有實驗精神又有品牌意識的畫家,足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前瞻性的宮廷風格。
這種風格的新穎之處可以歸納為提香自己用來形容該系列作品的一個詞:“poesie”——如同詩歌般的繪畫,畫中的圖像同時也是富有想象力的隱喻。事實上,這組作品本身就基于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在大約公元8世紀時創(chuàng)作的敘事史詩《變形記》(The Metamorphoses)。
這是一部狂放的著作,一部反烏托邦的編年史,敘述了神與人的互動,故事設(shè)定于一個早已過了黃金時代的世界,正在走入道德的混沌。其中有振奮和幽默的蝕刻,但是暴力才是常態(tài),而強奸是暴力通常采取的一種形式。
《達娜厄》 1551—1553 Stratfield Saye Preservation Trust
該系列的第一幅畫《達娜厄》(Danae)便是如此。這幅借展自倫敦惠靈頓收藏館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1551年至1553年。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達娜厄的年輕女子的故事,為了讓她遠離那些貪婪的男人,她被父親鎖在一座高塔里。但是朱庇特神,一個連環(huán)施虐者,找到了進入高塔的方法。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場從天而降的金色塵埃雨,以這種形式降臨在達娜厄斜倚著的赤裸身體上。
《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約1553—1554 Baztán Lacasa José/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裸體,或近乎裸體的女性形象是該系列中重復的主題。這種情色的象征,像光束一樣明亮,無論你站在哪里都能看到。在《維納斯與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普拉多博物館)中,我們從人物的背面看到這一形象;在《珀爾修斯與仙女座》(Perseus and Andromeda,倫敦華萊士收藏館)中,女性面朝正面,被繩子束縛著;在《戴安娜與阿克泰翁》(Diana and Actaeon)以及《戴安娜與卡利斯托》(Diana and Callisto)中,這一主題變成了多個人物的糾纏。這兩幅畫作由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和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美術(shù)館共同擁有。
只有一個女性角色——純潔女神戴安娜——被描繪成自信與威嚴形象,但是她的行動武斷而殘暴。她痛斥年輕的追隨者、仙女卡利斯托懷孕并隱瞞了這件事(朱庇特又是引誘者)。年輕的狩獵者阿克泰翁撞見她在戶外洗澡而遭到譴責,她一怒之下讓他遭受了可怕的命運:變成牡鹿,被自己的狗追趕。
《戴安娜與阿克泰翁》 1556—69
在每一個場景中,提香都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天才的“戲劇家”,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壓縮進單一事件當中。此外,他特別擅長展示身體和精神失衡的世界,人物傾斜、扭曲或退縮。這種動態(tài)在《掠奪歐羅巴》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是這組作品中的最后一幅,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最暴力的一幅。
提香仔細地遵循了奧維德的敘述,根據(jù)后者的描寫,歐羅巴正和朋友們在海邊聚會,朱庇特以雪白公牛的形象現(xiàn)身。他顯得如此溫順,令歐羅巴為他戴上花朵,還爬到他的背上。突然——這是我們看到的——海岸變遠了,這頭公牛沖向了深水。歐羅巴的長袍滑落,雙腿笨拙地張開著,抓住他的角來保持平衡。她回頭看向她的朋友們,但已經(jīng)無處可逃。
這幅圖像是強有力的。但它是“美”的嗎?當你湊近去看的時候,確實如此。提香是一位運用顏料的魔法師。后來的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魯本斯(Rubens)、馬奈(Manet)都贊賞他這一點。距離繪畫表面咫尺距離,你會明白這是為什么:他那魔法師的手就藏在畫面中。
“提香:女性,神話和力量”展覽現(xiàn)場 圖:Matt Cosb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然后你后退一步,看到畫面全景,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殘酷的,是講述無辜受害者的敘事,也是展現(xiàn)情欲的敘事:你能從歐羅巴扭動的肢體,公牛貪婪的眼睛以及一只騎在海豚上模仿歐羅巴姿態(tài)的丘比特身上察覺到這一點。在這一切之上,你要考慮到這一系列創(chuàng)作的意圖——取悅一個世界的征服者——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藝術(shù)中摻雜了并不美好的事物。
對于那些“舊”的藝術(shù)而言,如果它要在新的觀眾面前保持生命力,就必須從這種雙重的視角來呈現(xiàn)——既是形式上的杰出作品,又承載著艱難、往往還是消極的歷史。
伊莎貝拉嘉納藝術(shù)博物館顯然明白這一點,展覽的印刷文本和采訪音頻將16世紀的作品置于當下批判性思考的語境中,此外還有兩件為展覽委任創(chuàng)作的當代作品。其中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的《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懸掛于博物館的外墻上:這是一條巨大的橫幅,將《戴安娜與阿克泰翁》中的細節(jié)加以放大,一條結(jié)實而黝黑的男性腿“橫”在另一條蒼白裸露的女性大腿上,仿佛要將它固定住。
《身體語言》 圖:Matt Cosb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另一件新作是一部以《掠奪歐羅巴》為名的九分鐘黑白影片,由伊莎貝拉嘉納藝術(shù)博物館今年的藝術(shù)家駐地組合瑪麗·里德·凱利(Mary Reid Kelley)與帕特里克·凱利(Patrick Kelley)創(chuàng)作。作品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的創(chuàng)作,將被綁架和懷孕的歐羅巴呈現(xiàn)為一個21世紀的女性主義者,維護著從古至今女性的創(chuàng)造性歷史。就像奧維德所能做到的那樣,這件作品古怪而超現(xiàn)實,在政治上也非常尖銳。
《掠奪歐羅巴》影片靜幀 Mary Reid Kelley and Patrick Kelley
但是你來到這里的真正意圖是為了提香,以及那些作品的火花。除非你去過倫敦或馬德里的展覽,否則你永遠不會一次看到它們完整地出現(xiàn)。它們讓人激動,又觸發(fā)了道德質(zhì)疑。這些作品的教育意義是無價的:我們可以因為美而熱愛藝術(shù),也可以因為它的盲目而大聲疾呼。我們可以將它捧上天,也可以把它摔下地。無論新舊,藝術(shù)就是最好的我們,也是最壞的我們。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2年1月2日。
?。ū疚木幾g自《紐約時報》)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