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新聞 >藝術品拍賣信息> 正文

數(shù)百方皇帝與文人印章豪華陣容 6月初亮相華藝國際拍場

時間:2021/6/18 15:36:34  來源:雅昌發(fā)布

展覽現(xiàn)場

  中國印章文化有三千余年的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從一枚印章中可以感受到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審美意識,以及從書法藝術到金石藝術的轉向,這種文字的立體化呈現(xiàn),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璽印的發(fā)展逐漸分化成了帝王御用的玉璽和文人私藏的閑章。御璽為封建統(tǒng)治下皇帝的專用玉印,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不僅彰顯了皇上的身份與地位,更是君權神授的絕佳體現(xiàn);而文人閑章不僅是其愛好逸興與道德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文人間的游藝與交情也能從中流露一二。

  華藝國際(北京)2021春拍特別推出一組帝王玉璽與文人閑章,兩枚乾隆玉璽“八徵耄念之寶”與“向用五福”將亮相《大美——古代宮廷器物夜場》,迄今最大一組張大千、張善孖自用印將現(xiàn)身《游于藝——名家舊藏及古代重要藝術品》專場,另外十九方吳氏家族用印將結合吳之振、呂留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一起于《大美——古代書畫珍品之夜》登場。

  兩方乾隆八旬玉璽,見證十全老人的一代功業(yè)

  御璽為封建統(tǒng)治下皇帝的專用玉印,而乾隆作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的“十全老人”,對中國的印章文化也是頗為癡迷,在位六十余年中共治印多達千余方。乾隆皇帝的一生經歷了諸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刻,如乾隆四十五年的七十萬壽、乾隆四十九年喜得玄孫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的八十萬壽、乾隆六十年的頤養(yǎng)歸政等等,而所有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來臨之際乾隆帝總會命人制作寶璽以作紀念。

  而本次即將亮相華藝國際(北京)春拍的“八征耄念之寶”和“向用五?!眱煞綄毉t,就是乾隆五十四年為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八十萬壽而特別制作的。二璽在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寶藪》中皆明確記錄,是來源清晰的宮廷御藏珍寶,亦是《寶藪》中其中極重要、極具代表性的一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不僅在位已五十五年,而且將要迎來他的八十壽辰。按照慣例,每到紀年逢五,即是所謂的“正壽”之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而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壽,實與天地之數(shù)自然會和,是昊蒼眷佑的結果,值得大慶特慶。而乾隆逢十萬壽便制作寶璽以紀念的習慣從七十從心所欲之年已有,在圣壽七十時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和“猶日孜孜”璽。

  御制白玉蹲龍鈕「八征耄念之寶」「嚮用五?!箤毉t 一組

  而到了乾隆八十萬壽刻璽印時便將目光落在了《尚書》之中,其中“洪范”篇記載:武王克商后,向箕子請教天道之義,箕子便以洪范九疇相告。這九疇分別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而這和乾隆帝的執(zhí)政思想正相一致,是故“八徵耄念之寶”和“向用五福”的印文便由此而來,這既是對自己八十萬歲的紀念,也是對勤政的戒勉。

  其中“八徵耄念之寶”為一方主寶,除此之外,乾隆帝還分別刻制副寶和引首,與主寶相配,成為一組。其中副寶為“自強不息”,引首為“向用五福”。乾隆帝之所以要選取這兩方寶文與“八征耄念之寶”相配,即要表明他在歸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

  主寶璽方形印身呈正方形,切方規(guī)整,蹲龍鈕,白玉質地溫潤細膩,通透無瑕,鐫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印風整飭,線條優(yōu)美,布局疏朗開闊,而又不失其形;其上圓雕一蹲龍作鈕。龍蹲身,頭高昂,凸鼻闊口,龍角后倚,眉發(fā)濃重俊逸,面部雕琢細致,龍爪堅實有力,肌骨飽滿,身形矯健,尾部彎曲上揚貼于背部,姿容挺拔立于印臺之上,神態(tài)機敏,形象威嚴,雕琢精細,打磨拋光一絲不茍,充分展現(xiàn)了皇家制器尋常難以企及之恢弘精湛。引首璽長方形,同樣雕琢蹲龍紐,與主璽一致,材質通靈細致,形制規(guī)整,篆書印文「向用五?!?。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寶?》,乾隆一冊

  郭福祥老師對此點評道,“此‘八徵耄念之寶’和‘向用五?!瘍煞綄毉t是乾隆五十四年為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八十萬壽而特別制作的。二璽在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寶藪》中有明確記錄。將寶物與《寶藪》對比,無論是印材的質地、大小,還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與該書中的著錄相吻合,可以確定二璽為乾隆時期的真品?!?

  通過這兩方寶璽,使我們了解到乾隆帝一貫勤勉執(zhí)政、躬親為民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晚年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這或許就是我們透過帝王玉璽所能感受到的最為重要的難得之事。

  29枚迄今最大一組張大千、張善孖自用印,方寸間彰顯手足之情

  張大千、張善孖皆為二十世紀著名國畫家,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本次亮相的29枚私印即為二人情誼之最好見證。此批印中張善孖用印無款者,審其印面用刀除《張澤之印》、《虎癡》二印為方介堪所刻外大都為大千手筆,印雖無款,情不見斷。

  1509 張大千、張善孖自用印一組

  張善孖為二十世紀著名國畫家,傳統(tǒng)功底極為深厚,善畫走獸山水,尤善畫虎,與弟大千棄政專攻書畫,以筆墨為生,并以“大風堂”三字為張氏弟兄畫室名稱。因在抗戰(zhàn)后期過世,其書畫用印較少,這批印即包含其生前所用印之半數(shù)。而張大千作為二十世紀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畫家之一,一生足跡遍海內,繪畫題材之廣,古今少有。大千用印之多,更是古今第一,自稱用印有三千之數(shù),但市場所見并不甚多,是批印計29枚,即真且精,乃難得之寶。

  1509 張大千、張善孖自用印一組

  在這批印章中亦出現(xiàn)了甚為少見的汪大鐵刻《張爰》、《大千詩畫》對印,于研究大千用印及交游是極為重要的資料。此外,世人只知有方介堪刻《人間乞食》印,此印之出可知是大千囑方介堪在此印基礎上調整完成的,可知此《人間乞食》印深得大千之心意也。更為重要的是《字曰古皇》、《張季爰印》對印,雖有舊款,據方去疾編《大千印留》可知為大千自刻。此對印自刻自用,并非一般珍貴所能形容。是批印共29枚,例舉一二遠難概括其珍貴,加之來源于張大千的愛徒顧翼,實為世之難得珍寶。

  張大千

  29枚印文如下:

  1、大風堂;2、張善孖;邊款:仿漢鑄印為善孖先生刻;高兆明;3、張爰;邊款:二十三年三月仿漢玉印奉大千畫師 教正 大鐵作于錫山;4、虎癡;5、善子覺遲;邊款:寒月制;6、松泉左腕;邊款:肖石仿漢;戊辰正月為松泉社兄作 弟爰;7、千居;邊款:為千居道兄作 大千;8、善孖長壽;9、善子;邊款:善子二兄;10、大千詩畫;11、虎癡畫虎;12、善子大千合作;13、大千;14、張澤印;15、善孖;16、張季爰印;邊款:鏡西先生大雅之屬 甲戊小寒后一日 潘鼎篆刻;17、印文1:善子大千合作;印文2:人間乞食;邊款:秦朱漢白 癸酉臘八蔗公為大千制;18、字曰古皇;邊款:鏡西先生教篆 彝長潘鼎作于羅陽講舍時甲戍中冬南斗六司真君奏長生籙之日;19、虎癡張善子;20、張澤;21、大風堂;22、虎癡;邊款:善子二兄道長丁丑十二月芷兮;23、印文1:善孖;印文2:張澤長壽石;邊款:善翁先生法校 歲戊午冬 瑞芝;24、張善孖;25、善子;26、虎癡;邊款:寒月制 虎公??;27、張澤之??;28、甲骨印文;邊款:善子二兄寫虎長用此句 適為甲骨文 亦其因刊而贈之侖;29、張澤字善子

  19枚吳之振家族用印,200年書香耕讀傳家之寶

  在本次出現(xiàn)的吳之振、呂留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中有一組吳氏家族用印19枚,此乃吳氏書香和耕讀傳家遺風與義舉的見證?!斗N菜詩冊》匯聚從清初至民國二十九位名賢墨跡,時間跨越二百余年,更是有黃宗羲、黃宗炎、呂留良等著名明遺民的罕見墨跡,無比珍貴。吳伯滔、吳待秋父子為清末著名畫家,吳伯滔與吳昌碩交往甚密。吳待秋得其父吳伯滔親授,其父去世后由吳昌碩納為門下,這批印章中的“漢廷尉吳公后裔”、“州錢吳氏珍藏”及“晚宜軒”三方皆出自其之手。作為西泠印社首位社長,吳昌碩融金石書畫于一爐,其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漢,蒼茫雄渾,氣象崢嶸,為明清流派印之集大成者,其功力從中可見一斑。

  0813-《種菜詩唱和詩冊》印章

  此外,這批印中另有吳之振第八世、第九世嫡孫吳炳元、吳芷芳父子用印十方,乃裴景福、謝庸、沈覺初、朱子鶴等近現(xiàn)代篆刻名家所制,而以材質而言,“洲錢千年吳氏珍藏”、“履仁”、“吳芷芳”三方為壽山田黃石,亦是難得。足證文人篆刻的生生不息,亦可見其家族之變遷淵源及文化傳承。

  19枚印文如下:

  1.閑鷗野鶴;2.漢廷尉吳公后裔;3.洲錢千年吳氏珍藏;4.語溪吳氏;5.晚宜軒;6.漢廷尉吳公后裔;7.州錢吳氏珍藏;8.州錢吳氏珍藏;9.吳景行;10.薌硯一號香嚴;11.薌研翰墨;12.石門吳炳元??;13.吳芷芳??;14.吳芷芳;15.芷芳;16.阿芳;17.吳芷芳;18.履仁;19.吳芷芳

  中國印章文化發(fā)展至今,已成為文人“詩書畫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現(xiàn)身的這套璽印,不僅有帝王身份權力與勤勉執(zhí)政的象征,也有中國文人家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與薪火相傳,更承載了手足、密友之間交游的深厚情誼,凡此種種,都是中華文人文化的精神傳承與見證,系列璽印一同現(xiàn)世,實為當今難得一見之雅事,如此絕高的收藏價值,表現(xiàn)著實令人期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