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4 16:27:31 來源:收藏雜志
在以人物畫為主,山水畫還未發(fā)軔的六朝時代,謝赫提出了“六法”的評判標準,“傳移模寫”位列六法,可見“臨摹”在書畫傳承中的地位。
臨摹一方面是傳承歷史,另一方面也是畫家對經(jīng)典作品的學習和致敬。這其中,出于時代性以及技法、思想上的不同,必然會有臨摹者的再創(chuàng)作。那么,不同時代的臨摹作品同母本之間有什么異同之處?
◆ 是一是二圖
六朝的作品今幾已不見,但在宋畫及其摹本中尚可枚舉,本文試以幾件宋畫及明清摹本為例闡述一二。
宋母本稱宋人小像圖,乾隆內(nèi)府將摹本定名為 “是一是二圖”,此名稱可直觀反映畫面信息,更符主題。
宋母本是一件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宗禪的作品無款《宋人小像圖》,表現(xiàn)了畫中人尊貴的身份和禪學修養(yǎng)。畫中人一腿半交于另一腿上,為佛教常見的半結(jié)跏趺坐,是文人在休閑悟禪時慣用的坐姿。“畫中畫”的構圖方式給人以新穎的視覺沖擊,也是佛教唯識宗“唯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的具化反映, 是畫中人對禪的思想的一種領悟,看空自己,看空相,幻化非真人, 反觀內(nèi)照,來達到參禪的高度。圖上的“宣和”“政和”兩半印說明此圖曾經(jīng)宣和內(nèi)府收藏。其獨特的畫面立意引起了歷代文人的關注,并有諸多摹本存世。
▌北宋 無款 《宋人小像圖》 “畫中畫”的構圖,體現(xiàn)了畫中士大夫?qū)ΧU的領悟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摹本為臨宋人畫冊中的一頁,民國李拔可將所藏冊頁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定名為“天籟閣藏宋人畫冊”,直接把仇英的摹本定為宋人所作。
▌仇英《仿宋人冊》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忠實于母本的典范之作
此冊頁形制不一,有團扇形制,也有斗方小品,其上有項子京的“項元汴印”“子京父”“天籟閣”“項墨林鑒賞印”“項子京家珍藏”“項墨 林家秘笈之印”“清夜無塵”“墨林秘玩”“墨林山人”等印,清初王時敏“煙客真賞”印,從收藏印鑒看,應是仇英為項子京所作的臨摹作品。乾隆時期臨仿《宋人小像圖》目前所見有3本,一本為《是一是二圖》,也稱《弘歷鑒古圖》,上有乾隆御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那羅延窟題并書”,屏風上的畫為山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內(nèi)府的臨摹再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乾隆對禪的領悟
另一本題詞一樣,落款為“長春書屋偶筆”,布局都差不多,屏風上的畫為梅花,并有“庚子長至月寫”題款;
▌《是一是二圖》(梅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相同題材的多次臨 摹,表明了乾隆對此題材的喜好
第三本為金昆的《飲酒作詩圖》,上有“臣金昆恭畫”。另外佳士得曾拍過一件近現(xiàn)代畫家徐操的摹本,除徐操本款外,仿題款“養(yǎng)心殿偶題并書”,左下角仿落款“臣郎世寧恭繪”,應是原有郎世寧摹本,徐操據(jù)此摹本再臨,郎世寧本原作目前未見。
此摹本體系從落款、畫中人的形象等看,都應是清宮內(nèi)府如意館的作品,乾隆喜歡標榜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其在清宮諸多宋元藏品中一再題跋即可見一斑。他對自己喜歡的很多內(nèi)府收藏的畫作,經(jīng)常命畫工臨摹,在缺少成像技術的時代,用畫筆臨摹是保存資料的極佳手段。宋母本上有“樂善堂圖書記”藏印,樂善堂是乾隆為親王時的住所,所藏書畫都是其珍愛之物,乾隆命臣工臨仿多本,并以自己的形象植入畫中,可見其對這件作品的喜好程度。
同為摹本,也有不同的追求和思想指導,比較仇英摹本和乾隆內(nèi)府的摹本,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兩者有很大區(qū)別。仇英的摹本非常忠實于原作,器物等都以原作的式樣呈現(xiàn),包括屏風畫的內(nèi)容、人物的表情、童子的動作和衣紋等,都基本和無款《宋人小像圖》吻合。只有一些小細節(jié)有差異,一是衣服和左下角兩個家具以及中間的花盆與花束的顏色與母本不同,這大概跟仇英不能每時每刻對臨有關;另一個是硯臺,母本中的硯臺是宋代典型的抄手硯,明代不流行這個形制,仇英在臨摹 的時候,對這個細節(jié)沒有忠實原作,而用上了他那個時代的硯臺,這也是區(qū)別母本和摹本時代的特征之一。
乾隆摹本畫中的器物陳設、屏風上的山水梅花等,都具備乾隆時期的明顯的時代特征,體現(xiàn)了乾隆內(nèi)府的再創(chuàng)作。
▌金昆《飲酒作詩圖》 上海崇源2007秋季拍賣會拍品 乾隆內(nèi)府畫家的多胞胎創(chuàng)作,反映了乾隆內(nèi)府畫院的一些體制
與其說是摹本,不如說它反映了乾隆的一種精神生活,包涵了乾隆對天道、禪宗等的理解,“是一是二,不即不離”是乾隆對畫中畫構圖立意的一個說明,有超越宗派、萬物歸宗的領悟。這在老莊思想里有相似的論述。此類題文都是乾隆自我標榜領悟天道真諦的表現(xiàn)形式,這是乾隆內(nèi)府臨摹的立意同仇英摹本的本質(zhì)區(qū)別。
▌蕭翼賺蘭亭圖
有記載,畫過或臨摹過《蕭翼賺蘭亭圖》的畫家有閻立本、吳侁、顧德謙、支仲元、朱紹宗、釋隆茂宗、錢選、趙子俊、仇英、張大千、于非等。現(xiàn)今存世畫作多為無款或后添款,多數(shù)托名顧愷之原本,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臺北故宮本、遼博本、北京故宮本等。
▌顧德謙《蕭翼賺蘭亭圖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目前未發(fā)現(xiàn)以此為母本的摹本傳世
臺北故宮本圖繪蕭翼、辯才、旁僧、倆執(zhí)事者共5人,卷后有萬藻、南宋紹熙壬子(1192 年)沈揆、大明成化乙未(1475 年)長嘯、清金農(nóng)等題跋,另鈐有高江村、畢瀧等藏印,《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
此圖用筆自然,畫面輕松,無臨摹作品慣有的特點。
圖中辯才所坐禪椅的形制、 技法,椅子旁的凈瓶等具有五代至宋的明顯特征,蕭翼頭上所戴的是五代宋初的軟裹幞(fú)頭,茶具也符合唐末至宋的特點??傊F(xiàn)今學界均認為此圖為《宣和畫譜》所載顧德謙《蕭翼賺蘭亭圖》。
▌無款《蕭翼賺蘭亭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以此為母本的摹本存世最多
遼博本共繪蕭翼、辯才、侍者及倆執(zhí)事者5人,有南唐“內(nèi)府合同”印、“南京通政使司經(jīng)歷司印”,明洪武“司印”半印,另有王世貞、韓世能、韓逢禧、吳 士諤、梁清標、清內(nèi)府等收藏印,乾隆題跋,《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后有文徵明錄吳說原跋及文嘉錄何延之《蘭亭記》。
此圖沒有烹茶部分。技法上,椅子主干使用小斧劈皴表現(xiàn)質(zhì)感,比較有特點的是蕭翼及辯才的衣紋多用方折線條表現(xiàn),頓挫有力,徐邦達先生認為此本為南宋人作。
明清時期依據(jù)文徵明所錄吳說題跋內(nèi)容,認為此本是閻立本所作。此圖所表現(xiàn)的烹茶方式和茶飲用具時代不統(tǒng)一,同傳世宋代繪畫作品中典型的宋代烹茶內(nèi)容 也不同,圖中家具、器物的形制、人物線條等的時代氣息符合宋代特征,應為宋摹本。北京故宮本畫面有蕭翼、辯才和兩侍者4個人物。
▌明《蕭翼賺蘭亭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體現(xiàn)出作者不追求對母本的形似和強烈的自我表達
▌無款《蕭翼賺蘭亭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摹本,內(nèi)容相對簡單
2008年西泠印社春拍有一件劉貫道款《蕭翼賺蘭亭圖》,繪有蕭翼、辯才、侍者及倆執(zhí)事者5人,卷后有“劉貫道印”“仲賢”兩方印。此作和劉貫道相對比較可靠的《消夏圖》相比,風格完全不同,同時印章印色和絹色不一致,款當是后添,原應是無款作品。劉貫道款本在某些技法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如表現(xiàn)禪 椅及湖石的陰暗,使用工整的細線條慢慢皴出,棕櫚和竹葉用雙鉤再用石綠填色等,都不太常見。
推測為劉貫道所作《蕭翼賺蘭亭圖》亦曾是2004年崇源秋季拍賣會拍品,其簡介道:“此圖宋人有舊稿,此圖至少應在元代。觀其人物衣紋以游絲,高古細勁,筆法輕凈利落,設色古雅明麗而協(xié)調(diào),特別辯才袈裝石綠三色,為傳世元人畫中僅見者。至于湖石棕竹,勾勒至精,湖石玲瓏,于元人花鳥竹石圖中亦可見之?!睂Υ藞D的時代判斷為元代,可資參考。
▌劉貫道款《蕭翼賺蘭亭圖卷》 西泠拍賣2008年春季拍賣會拍品 以山水棕櫚等為背景,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畫意
臺北故宮藏有一件《元人傳經(jīng)圖》,《石渠寶笈續(xù)編》重華宮著錄。圖中描繪一中年書生坐于右,一僧坐于左,一童侍立于后。如果把畫面解構為人物和背景兩部分,可以發(fā)現(xiàn),人物 方面,3個人物的方位和幾本《蕭翼賺蘭亭圖》基本一致,中年文士的神情、姿態(tài)、裝束和北京故宮本頗有神似之處。
▌元人《傳經(jīng)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石渠寶笈》定為“元人傳經(jīng)圖”,實為“蕭翼賺蘭亭”的立意
背景方面,以湖石棕櫚為布局,置于小山水的環(huán)境中,這些元素和劉貫道款本極為相似,只是內(nèi)容稍減??梢姶藞D在人物結(jié)構、神情裝束及背景布局等方面,都可在其他的《蕭翼賺蘭亭圖》中找到相似依據(jù),應為《蕭翼賺蘭亭圖》無疑。臺北故宮所藏傳為巨然所作《蕭翼賺蘭亭圖》軸,無款。以“蕭翼賺蘭亭圖”名稱出現(xiàn)的最早記載在張丑《清河書畫亭圖》)、瑞士瑞特博格博物館收藏的趙麟款本、北京故宮收藏的明無款本、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館收藏的姜隱本、1997年及1990年佳士得拍賣的明代鄭重以及清丁觀鵬等摹本,各有特色。
這些摹本中,接近或類似遼博本的臨摹作品最多,包括錢選款、趙麟款、趙孟款等一系列摹本。從宋代一直到現(xiàn)代,幾乎每個時代均有畫家臨摹,依場景的氣氛和主賓的神情,北京故宮本也可歸入此體系。此體系的母本今已不見,遼博本上的器物反映了一些唐代的特征,所以此體系的母本應在唐至五代。
從南宋開始,《蕭翼賺蘭亭圖》母本作者多和閻立本聯(lián)系在一起,而這一題材的畫作在唐代并無記載,最早應是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支仲元及顧德謙繪有《蕭翼賺蘭亭圖》,另《宣和畫譜》除了記載此兩人外,還記有唐代吳侁。
此3人是北宋文獻有記載的時代最早的畫家,吳侁是唯一的唐代 畫家,并在宣和內(nèi)府時還藏有其《蕭翼賺蘭亭圖》。那么此體系母本作者是否會是吳侁或支仲元, 需要更多的資料研究論證。
任何畫家以學習的態(tài)度臨摹的作品或故意臨摹作偽的作品,總有時代感存在于畫中,而尋找這些作品中時代性的蛛絲馬跡,也是鑒定畫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