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3 19:32:35 來源:同古堂
▲西泠印社拍賣2020秋拍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藝術(shù)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西泠印社拍賣
齊白石: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
文/ 同古堂
蘇易簡是北宋庚辰科狀元,其《文房四譜》有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
又硯如靜者,硯之德,壽以世計。古往今來,文人墨客以硯“點黛文字,曜明典章”,詠硯、銘硯詩文亦是頻頻。癡硯者,終日與硯相伴,視硯為知己,深沉不浮,清雅自尚。
故“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
伊秉綬即曾有言“惟硯作田,咸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蘇軾《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也說“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皆可見中國舊時文人以文為業(yè),惟硯作田的高節(jié)風骨。
▲齊白石夫人胡寶珠 研墨
齊白石亦是雅好硯臺,其在寄萍堂內(nèi)設(shè)書房,將所得八方名硯置于室中,取名“八硯樓”,又起別號為“八硯樓主”、“八硯樓頭老子”,頗是自得。
其出身湖南湘潭的窮苦人家,又在北漂生涯,飽經(jīng)風霜磨礪,曾刻“我生無田食破硯”青田石印章,寄懷希冀能以書畫謀作生計的文人情思,此印今藏于北京畫院。清代篆刻家黃易也以此句治印。
▲齊白石刻“我生無田食破硯”,北京畫院藏
在耄耋之年時,齊白石還寫下自嘲詩:“鐵柵三間屋,筆如農(nóng)器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庇忠浴案幣!弊悦悖⒅靖┦赘潘噳?,甚是耐人尋味。
齊白石與硯臺的逸事,亦是不乏。
其曾藏有一方產(chǎn)自老家湖南的花崗巖石硯,石質(zhì)堅硬,發(fā)墨快而滋潤,雕刻有云彩花紋,甚是雅致,又配精致楠木硯盒。其十分喜愛,數(shù)十年來,相伴左右,又親手在硯上鐫下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九歲,齊白石記于京華鐵柵屋。”
▲齊白石銘贈毛澤東 雕花硯,來源:網(wǎng)絡(luò)
如齊白石所言“是吾子孫不得與人”,可知其對此硯臺之重視,并囑咐子孫,欲以之為傳家寶。
而毛澤東與齊白石都屬湘潭縣人,一個是白石鋪杏子塢,一個是韶山?jīng)_,兩地相距不過數(shù)十里之遙。當?shù)貍餮?,湘潭近代有三龍,即毛澤東、齊白石、彭德懷,而且三人皆與“石頭”有關(guān),其中毛澤東乳名石三,齊大師名白石,彭德懷自號石穿。
此前,齊白石與毛澤東雖是同鄉(xiāng),又相互仰慕已久,卻未曾交誼,新中國成立時,二人因“文藝的百廢待興”,不期而遇,遂成為忘年交。
在“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革命家與“人民藝術(shù)家”的不斷往來中,出于對毛澤東的敬愛,齊白石精心挑選了《蒼鷹圖》和《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xiāng)》立軸,并補“毛澤東主席,庚寅十月齊璜”和“九十翁齊白石藏”款識,連同“不得與人”的“雕花硯”一并相贈。
后來,毛澤東將齊白石所作書畫悉數(shù)移交國家圖書館收藏,卻唯獨將此硯臺留下,且視若珍玩,也可知此硯之稀珍,以及二人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情。
▲齊白石與毛澤東 油畫 來源:網(wǎng)絡(luò)
事實上,不同于書畫、治印,由于硯臺石質(zhì)多堅硬,不易奏刀,故齊白石“銘硯”甚少,迄今來源清晰可考者,可謂寥寥無幾。
在齊白石八十七歲高齡時,曾因濃厚的師生情誼,不顧年邁,親為嫡傳弟子王紹尊刻“益壽有余”方形端硯,亦是情深義重,殊為可珍。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銘文:
1.益壽有余。八十七歲白石。印文:阿芝 木人
2.益壽有余硯。白石題。印文:人長壽 白石翁
3.端溪舊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見 白石老人
4.紹尊仁弟玩味。八十七歲白石贈。印文:白石相贈
出版:《齊白石畫集》圖版82,臺灣國華書畫出版社。1982年初版。
說明:配紅木硯盒。
18.3×18.3×6.3cm
銘者簡介:齊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書畫篆刻藝術(shù)大師,生前曾任全國美協(xié)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和平獎。年逾九十尚作畫不輟,為現(xiàn)代世界最有名畫家之一。
上款人簡介:王紹尊(1914-2005),河北薊縣人。齊白石嫡傳弟子,亦有戲劇和音樂方面的專長。曾任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shù)系、山西藝術(shù)學院、山西大學藝術(shù)系教授。寫意花鳥畫奔放豪壯,篆刻以齊白石為師,上取秦漢,下及明清,廣泛涉獵,汲取各家之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著有《中國畫》、《篆刻述要》、《紹尊刻印》等。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拓片
作為齊白石的嫡傳弟子,王紹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shù)系、山西藝術(shù)學院、山西大學藝術(shù)系教授等。其精于寫意花鳥畫,所作筆墨奔放豪壯,筆力暢達瀟灑,墨韻渾厚滋潤,構(gòu)圖簡約奇特,意境深遠感人。其亦擅長篆刻,印法上取秦漢,下及明清,廣泛涉獵,汲取各家之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同時,其在音樂與戲劇方面,也甚有天分,是近代琵琶大師李廷松的第一個門生。曾在昆明為李公樸先生及夫人張曼筠女士演奏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表達抗戰(zhàn)必勝的愛國熱忱。
▲王紹尊(1914-2005)
齊白石從離開故鄉(xiāng),到暫居北京,此后真正意義定居下來,始于1926年?!栋资先俗允觥分性醒裕骸澳悄甓?,我在跨車胡同十五號,買了一所住房?!?
在暫居和定居北京的歲月里,為謀生計,齊白石與天津的許多名流,或賣畫,或傳藝,有過密切的交往。如其經(jīng)同門師兄夏壽田的介紹,為曹錕作《漢關(guān)壯繆像》、《宋岳武穆像》,又刻“虎威上將軍”印等,是為佳話。
而王紹尊雖是河北人,卻出生于天津,此后又至北平師大附中學習,得益于此,上世紀30年代其即拜齊白石為師?!捌咂呤伦儭焙螅溆质谭疃鲙熥笥?,漸得白石老人的真?zhèn)?。此后因抗日?zhàn)爭的白熱化,王紹尊輾轉(zhuǎn)各地,先后為龍云、盧漢、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等政要治印。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其返回北京,又隨齊白石進一步鉆研印藝,治印亦更加勤奮。李苦禪曾贊譽“紹尊師弟,白石師繼人”,趙少昂也說其治印“直逼秦漢,凌古鑠今”。而在1947年,為其銘硯同年,齊白石又寫“紹尊刻印,丁亥八十七白石”相贈,以示對弟子治印篆刻寄予厚望。
▲《紹尊刻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齊白石題寫書名
齊白石與王紹尊的師生之情,非比尋常。
當時,有人將齊白石僅拓印十冊的印譜偷偷賣給榮寶齋,王紹尊發(fā)現(xiàn)后,用十五塊大洋重金贖回并交還老師,此舉令老人十分感動。
齊白石更于失而復得的《白石印冊》題字:“此印冊有十本。門人王紹尊以重金購于京華。想是吾子孫以易百錢斗米于廠肆也。重見三嘆,以還王生。丁亥八十七歲白石記”又將印冊慎重地贈予了王紹尊。
▲齊白石題識《白石印冊》
由此可見,1947年(丁亥),八十七歲的齊白石既為王紹尊銘刻硯臺,題寫“紹尊刻印”,又題識于《白石印冊》。
王紹尊素有文人氣節(jié),亦淡泊名利,無私無求,也正因此,齊白石對其更為賞識,乃以“八十七歲高齡”,不辭辛勞,為弟子執(zhí)刀治硯,銘鐫此“滿工”益壽有余端硯,師生情誼,躍然于紙矣。
▲齊白石與王紹尊合影
齊白石曾言:“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可知其金石篆刻造詣至深。
如此“益壽有余硯”其蓋上刻有“游魚菊花”浮沉于波浪之間,又行書銘有“益壽有余”,筆力遒勁雄健。古神話傳說中,菊花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吟詩作畫者眾多,齊白石曾作《菊酒延年》畫作,即取義 “老酒菊花作壽筵”之意。
魚躍龍門,有著美好的祝福。又“魚”諧音“余”,亦是吉慶、求福的象征,如“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等,而且“魚”又諧音“玉”,也有金玉滿堂的寓意。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硯蓋上,雕刻有四條錦魚,兩大兩小,以刀作筆,得闊筆寫意意趣,其中兩條大魚并排嬉游,造型簡練,魚鰭與部分鱗片,淺刻而就,觀之鱗光閃閃,空明自在,魚眼則略呈白眼,頗有八大之風,甚為傳神。
另有兩條小魚,一上一下,相互呼應,俱是游向菊花,形態(tài)生動,而菊花雕刻亦是充滿朝氣與生命力,花瓣如遮擋、開合的變化也是豐富。水紋則以細線表達,寥寥數(shù)刀,已得動勢,整作可謂栩栩如生。
齊白石在庚申年九月二十一日《日記》中,曾有言“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涂縱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知其對于八大山人,極是欽慕。
圖片▲齊白石《魚樂圖》紙本,湖南省博物館藏
其筆下的“魚”,也有取法八大畫法,如“魚眼”雕刻,只是冷逸之風相對較少,又融以童趣,而獨具面貌,意味深長。其曾慨嘆“予少時作慣之事, 故能知魚?!庇衷鵀楣掇爸~堂”,亦可知其最是知魚也。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銘文
硯身又以行篆兩體刻有“端溪舊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見、白石老人”,“益壽有余硯,白石題。印文:人長壽、白石翁”,“紹尊仁弟,玩味”,“八十七歲白石贈。印文:白石相贈”。
此邊款,線條流暢,渾犀質(zhì)樸,有縱橫之氣,又氣韻雄健,有雷舞萬鈞之勢,印文也是奏刀痛快,強悍凌厲,卻不失章法,尤是精妙。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硯蓋“益壽有余”,印文“阿芝”、“木人”,對比齊白石印譜。
硯身“八十七歲白石贈”,印文“白石相贈”,對比齊白石印譜。
其作為20世紀印壇的巨擘扛鼎人物,別開新境,又融繪畫中的虛實對比入印,沖出古人藩籬,從者眾多,如于非闇、婁師白、賀孔才等,皆享有大名。其亦曾自詡“舊京篆刻得時名者。非吾門生即吾私淑,不學吾者不成技”,也可窺知其精深篆刻造詣之一二。
▲民國時期,齊白石潤例
1929年時,其未臻于化境,篆刻潤例已是“刻印每字二元,字以三分大為度,字小不刻,字大著加,金屬玉屬牙屬不刻,一石只刻一字者加倍”。更遑論1947年時,其已是藝界泰斗人物,潤例自是遠高其時。
而此“益壽有余硯”,洋洋灑灑數(shù)十字,滿工雕刻,刻“菊花游魚”,硯蓋、硯身分飾以波浪博古紋,又是端硯石材,其之稀珍,不言而喻。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硯池
此外,“益壽有余硯”硯池硯堂處,口飾一蝠,有首無身,取義“口福無窮”之意,其中“蝠”諧音“?!?,而“窮”字繁體字為“窮”,又有首無身,則是“穹”,故有此意,可謂巧思至極。
又“口福無窮”與“益壽有余”,皆是人生幸事,于此硯可盡得矣。齊白石以之相贈,希望王紹尊能福壽安康,延年有余,用心良苦也。
▲齊白石(1863—1957)
再論此硯材質(zhì)之珍。
其為“四大名硯”之首,以石質(zhì)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端硯自宋代始,曾作為貢硯,米芾《硯史》有載:“治平中貢硯,取水月余方及石。”清人高兆《端溪硯石考》也曾言及明萬歷時“水巖坑”產(chǎn)端石為皇家專用,厲行風禁,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
而且,端硯開采須沿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坑道又蜿蜒曲折,采之不易,所采硯石質(zhì)量則參差不齊,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
關(guān)于端硯開采,古人曾云“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云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蘇軾亦言之“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也知其之可寶。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皇家喜端硯,文人墨客也趨之若鶩,賦予了端硯濃厚文化底蘊,如端石多為紫色,有“紫玉”之謂,或白中略帶青黃的花紋,舒展如芭蕉嫩葉,則稱“蕉葉白”,亦或松如晴云團絮,有“浮云凍”或“魚腦凍”美名,色澤深藍微帶蒼灰,又叫“天青”,類此之名,猶若詩文,俱顯雅致。
而“方如地象,圓似天常”,又清人吳蘭修曾言端硯中以“方正為貴,渾樸為佳”,甚是契合文人以天地之格,規(guī)言明行的審美情趣與精神訴求。此“益壽有余硯”,形制即是方正簡樸,呈紫黑色,石質(zhì)細膩,溫潤可人,撫之如玉,扣之則冷然有金石清音,執(zhí)于手中,亦是甸然有物,甚為厚重,堪若“紫玉”,令人心旌搖曳。
至為難得的是,此硯滿工雕刻,集齊白石“書、畫、印”于一器,為其入化境至臻之作,又其硯銘甚少,且寓有巧思,取意極是美好,同時可窺其與王紹尊數(shù)十年的師生情誼,知者珍而寶之。
▲出版:《齊白石畫集》圖版82,臺灣國華書畫出版社。1982年初版。
自古以來,文人以“硯德”自警自勉,乃至身心一致,形神交融,如清陳齡端硯銘“守其正也,所以直,惟其端也,所以方;是以友之而不忘。”伊秉綬《題端硯水巖對硯》亦言“金銀之質(zhì),恐被塵侵。韞之如玉,藏之如金?!辈灰欢?。
此“益壽有余硯”之殊為難得,令人心向往之,“得此余可忘,一生著幾屐。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
▲齊白石手刻王紹尊藏益壽有余方形端硯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