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5 16:05:31 來源:新浪收藏
預展時間
錢幣
12月12日
上午12:00至晚8:00
12月13日
上午9:00至晚8:00
拍賣時間
機制幣第一部分
12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00
機制幣第二部分
12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00
古錢 金銀錠
12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00
紙幣
12月16日(星期三)下午3:00
地點
北京昆侖飯店
北京市朝陽區(qū)新源南路2號
機制銀幣發(fā)端伊始,各省鑄幣大部分為多面額系列設計,即壹圓為主幣,其下設伍角、貳角、壹角、伍分四等輔幣,比如江南系列、吉林系列銀幣。通常貳角以下的銀輔幣被稱作銀毫,作為找零的支付調劑手段,市面不可或缺,它們的大量鑄造,給中國近代機制幣的浩瀚夜空,增添了無數小小星辰,與主幣相映生輝。
銀毫另稱“銀角子”,在老一輩藏家的心目中,錢幣收藏皆以能成個全套為最佳,欣賞起來,大有散盡千金的豪邁氣派,小有他缺我有的心滿意足。實際上,銀毫雖鑄造量較大,但幣值較低,流用頻繁,往往損耗嚴重,無論中央或地方所鑄幣,想要集齊全套,或者選一種面值集之大成,卻并非易事,尤其是鑄額稀薄之品,倘若追求歷劫不壞的高等級品相,更是難上加難。與主幣相較,其收藏過程所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毫不遜色,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縱觀現在的收藏市場,藏家往往更傾向于收集主幣,因此,銀毫的價值并未得到應有的體現,甚或被低估。是次秋拍,我們有幸征得多個品種的珍稀銀毫,它們將在本場拍品的各個角落,散發(fā)出不同尋常的耀眼光芒。
Lot 2205
1868年中外通寶五分銀幣試鑄樣幣/NGC AU58
香港在《南京條約》后割讓給英國,1841年開埠以來并沒有專用貨幣,一直沿用中國內陸流通的各式錢幣,其中也包括鷹洋等外國銀幣。1859年港督羅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上任后,為推廣香港貿易及取代來源不穩(wěn)定的鷹洋,積極爭取在香港發(fā)行貨幣,并于1866年5月成立了香港造幣廠。
香港造幣廠規(guī)劃之初,原本是想以該廠制造的銀幣,占地利之便來取代外國銀幣,但港府錯估了情勢,民眾仍傾向于使用熟悉的本洋與鷹洋,新造的香港銀幣雖含銀與其相當,民眾接受度卻不高,故沒有銷路。當新任港督麥當奴(Sir Richard MacDonnell)了解到這座造幣廠的規(guī)模遠超出其自身需求時,就想要把產品賣到中國,就近擴展市場以消弭虧損。1867年香港造幣廠試制了一套樣幣,泉界習稱“上海壹兩”,但送到北京未被認可。
“上海壹兩”樣幣推動失敗后,英國駐北京公使館漢務參贊威妥瑪(T.F.Wade)認為,應采用海關平為宜。并將此建議及其手繪“中外通寶關平銀壹兩”系列銀幣的草圖送交港府。英國皇家造幣廠約在1867年底至1868年初制成幣模,后送香港造幣廠試鑄。此系列樣幣共有壹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五種面額,圖案設計別具一格。然而,當時清廷對制造機制銀幣缺乏興趣,計劃依然受阻。于是港督在1868年4月關閉了造幣廠,隨之整廠賣給了日本,中外通寶關平銀系列銀幣自此不了了之。
迄今所見,國內錢幣拍賣中,中外通寶先后出現過壹兩、二錢、一錢三種面額的樣幣,五分樣幣則從未公開露面,國內公、私立博物館目前均無收藏紀錄,公開拍賣尚屬首次。
Lot 2141
1896年喜敦版“老江南”七分二厘銀幣樣幣/PCGS SP65
在眾多年份的江南龍銀中,以“老江南”一版最受青睞。這一版銀元與后來所造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正面無干支紀年,背面蟠龍有外圈。1896年,“老江南”原模在英國完成雕刻之后,伯明翰喜敦造幣廠曾鑄有少量鏡面狀態(tài)的銀質樣幣,鑄工極為精美。后因該廠擴展需要資金,便將留置存檔之各國樣幣出售籌款,于是才有數組Proof級老江南全套樣幣流出,為藏家所得,時至今日,已成為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的頂級珍品。
此枚喜敦原廠鑄造的“老江南”七分二厘銀幣樣幣,精美絕倫,堪稱十九世紀伯明翰喜敦造幣廠鑄幣工藝之典范。
Lot 2102
1896年湖北省造“本省”七分二厘銀幣/PCGS AU Details
據史料記載,由于鄂省制錢缺乏,民眾繳稅不便,遂于武昌省城設立銀元局,開鑄銀幣,規(guī)定須加鑄“本省”字樣,避免混淆滋弊,每枚銀幣兌制錢一千文。然而,因外府所轄各州縣距離遙遠,商民人等來省兌取不易,該銀幣僅在鄰近省城的州縣才見通行。而且商民多不愿以一千文高價向銀元局兌換“本省”銀幣納稅,窒礙難行之下,“本省”銀幣很快便退出流通并被銷毀化銀。
“本省”銀幣傳世有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種面值,每種實物皆寥若晨星,且通常有較嚴重的磨損或幣面打有戳記。此枚七分二厘銀幣,仍能保持近未使用之狀態(tài),已屬十分幸運。
Lot 2123
1909年湖北省造宣統(tǒng)元寶一錢四分四厘銀幣/PCGS F15
來源:中國近代著名收藏家族——NC舊藏
紀錄:2015年3月29日香港冠軍澳門春季拍賣會,拍賣品第286號
Lot 2124
1909年湖北省造宣統(tǒng)元寶七分二厘銀幣/PCGS VF35
湖北省所造“宣統(tǒng)元寶”系列銀幣,面額只有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及七分二厘三種。相較于當時批量生產而存世較多的銀主幣,一錢四分四厘及七分二厘銀輔幣卻極度稀少。其中,以一錢四分四厘最為罕見,美國著名收藏家耿愛德(E.Kann)亦未能將其納入收藏,他在1954年出版的《中國幣圖說匯考》一書中,一錢四分四厘銀幣使用的是拓圖。當時,耿氏對此幣給出的估價為200美元,對于低面值銀輔幣來說,價格已是不菲,足見其珍貴非同尋常。然而,囿于沒有充分史料,湖北宣統(tǒng)元寶銀輔幣為何如此稀少,至今仍是不解之謎。目前所見的一錢四分四厘銀幣,又依龍面有無模具崩裂,分為有版裂和無版裂二種。對此,泉界有一種推論認為,當時度支部武昌造幣分廠可能只制作了一對鋼模,其中龍面生產未久即出現了模裂,或許正因如此,造幣廠官方最終放棄了銀輔幣的生產,轉而集中鑄造七錢二分主幣。本場二枚湖北宣統(tǒng)元寶銀輔幣同時亮相,實屬拍場“稀客”。
Lot 1809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伍分銅鎳合金質試鑄樣幣/PCGS SP62
鎳非貴金屬,故舊時中國并未大量開采,所用之鎳大都來自外國。無論是清代還是民國政府,都未真正打算過要生產鎳幣。但在1914年2月,北洋政府頒布的新《國幣條例》中,確有提及輔幣伍分為鎳幣的相關條款。當時天津造幣總廠試驗性地生產了一種銅鎳合金的樣幣,成色為鎳25%、銅75%,圖案與市面流通之“袁大頭”輔幣相類似,但最終并未生產流通,僅留極少樣幣存世。此枚鎳樣鑄模極深,花式內齒規(guī)整峻立,光瑩潤澤,品相于同類樣幣中當屬佼佼者。
Lot 2098
民國三十八年廣西省造象鼻山貳角銀幣/PCGS XF45
1948至1949年,國民政府濫發(fā)法幣,導致通貨膨脹嚴峻,即使實行幣制改革,大量發(fā)行金圓券也于事無補,全國貨幣流通陷入極端混亂的局面。這時,各省為了利益的自保,紛紛恢復金屬鑄幣,商民日常買賣也只收銀幣,拒收金圓券。1949年,國民政府正式恢復銀本位幣制,之后,廣西造幣廠生產了一種新型貳角銀幣,背面圖案為桂林漓江象鼻山風光,設計美觀,泉界習稱“象鼻山”銀幣。其鑄造時間短暫,鑄額極少,近年來一幣難求,頗受追崇。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