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13 15:53:45 來源:北京保利拍賣
張大千在美國加州環(huán)篳庵庭院
張大千平生山水畫風數(shù)變。有研究者稱:以敦煌之行及巴黎之行為界,敦煌之行前為所謂前期(或謂擬古期),以綜合融匯古代名家為能,“融古人而有我”,主要著眼在“像”;敦煌之行至巴黎之行為中期,復古而融匯隋唐氣象、宋元風骨,主要特征在“勁”;巴黎之行后為晚期,直承張僧繇、楊昇、王洽諸人而成潑墨潑彩之法,一新藝壇面目,而以“放”為最大藝術(shù)特色。可為的論。不過,不管是前期偽作八大石濤,還是中期力追黃鶴大癡,抑或晚期上溯北苑巨然、縱筆寫游屐所至,其情感基調(diào)卻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如果一定要說有大變化,就是離開大陸之前是“蜀中山水冠中華”,離開大陸之后則是“中國山水甲天下”,尤以從1949年離開大陸到七十年代中回臺定居期間所作為最要;而他蘊蓄在幾乎所有山水作品中的主題“家國情懷”,其感情的烈度則隨著年歲的推移愈加強烈,表達方式也愈加直接,以至于臨死前力作而未竟的《廬山》,“待洗瘴煙橫霧盡,過溪高坐峨眉山”,筆底排山倒海、歇斯底里般的吶喊似乎下一秒就要破紙而出,令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本季我們征集了數(shù)件張氏山水,包括1925年作《后赤壁賦》、1934年作《釣歸圖》, 1948年作《溪岸閑居》(劉寒楓舊藏),1968年作贈老友王天循的《白帝清曉》、《潑墨山水》,定居臺灣后于1980年作的《阿里山》等,均披肝瀝膽,或曲或直、或隱或顯,在在不忘家國之思。以下試為分說。
張大千 后赤壁賦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925年作
175×44 cm
【題識】
大滌子有此本,蓋坡公后游赤壁也,臨奉承德老兄鑒家博,乙丑大千倚裝。
【印文】
季爰之印、大千居士
【曾熙題跋】
季爰自得冉所藏大滌巨幅冊子,筆力更雄厚,此幀寫東坡后游赤壁,儒冠古服真能得其劃然長嘯草木震動之曠懷大滌原本,恐尚不能到此,承德先生雅屬,乙丑十月三日曾熙。
印文:曾熙之印、它山之石
張大千此幀《后赤壁賦》作于1925(乙丑)年,前人石濤曾畫過,上部有曾熙對這位弟子此作頗為推許之題跋。構(gòu)圖上,巨石斜亙,占據(jù)了四分之三畫面,突出了《后赤壁賦》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履巉巖披蒙茸,據(jù)虎豹,登虬龍”之意,于變化中求得和諧,于墨色的局限中求得完美效果,以奇制勝,富于創(chuàng)造性,將赤壁的山石統(tǒng)一為整體表現(xiàn)出來,同時又交代了平遠、深遠、高遠的場景,渾然一體,小中見大,含蓄地表現(xiàn)了赤壁的雄奇壯美。在人物設(shè)置上,東坡在山崖前端嚴而立,須髯飄灑,表情凝重,若有所思,與山水融為一體,既表現(xiàn)了其博大的胸襟和磊落的性格,更突出畫家繪畫技巧和綜合功力的高深。從繪畫風格上看,是典型的“石濤”風格,無論用筆用墨和構(gòu)圖,均十分經(jīng)意為之。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97×100cm
【題識】
1.足跡不經(jīng)千萬里,眼中難盡世間奇。筆鋒到處無回顧,天地為師老更癡。大滌子本,大千居士臨之。
2.此予三十年前所作,當時極意效法石濤,唯恐不入,今則唯恐不出,書畫事與年俱異,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甲辰四月展觀,點染數(shù)筆因題。爰翁。
3.流水含露冷,漁人罷釣歸。山中境何似,落葉鳥同飛。再錄大滌子句。
【印文】
苦瓜滋味、浪花無際似清湘、張季、大千、歸鞠廬、大千唯印大年
【鑒藏印】
寒楓草堂
【展覽】
「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2012年5月。
【著錄】
1.《張大千書畫集》(第七集),圖版7,(臺北)厲史博物館,1990年。
2.《名家翰墨》(第40集),第59頁,香港翰墨軒有限公司,1993年5月。
3.《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51頁,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2012年5月。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書法及印章)
20世紀20年代,張大千以善仿石濤畫作而聞名于世,仿作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許多著名的收藏家和畫家皆被其假畫迷惑過。此幅系大千在30年代仿石濤的作品,于1964年重題。畫面構(gòu)圖簡單,一條小溪蜿蜒流向遠方,近景的坡岸十分平坦,岸上伸出數(shù)叢蒿草和短枝。溪旁有一條同樣蜿蜒的小路,一漁夫頭戴笠帽,肩扛魚竿,緩緩而行。畫幅中間有一座小木橋連接兩岸,岸上亂石堆棧,密樹成林。前方水流、溪岸最終與天地合一。這只是一幅小景,但畫家放筆縱橫涂抹,筆意奔放,墨韻清潤,既富于文人畫的游戲三昧,也不失大家氣概,典型的石濤風格。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局部)
圖上有張大千當時的題詞:“足跡不經(jīng)千萬里,眼中難盡世間奇。筆鋒到處無回顧,天地為師老更癡。大滌子本,大千居士臨之?!本o挨其旁又有三十年后的再題:“此余三十年前所作,當時極意仿法石濤,唯恐不入,今則唯恐不出。書畫事與年俱異,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甲辰四月展觀,點染數(shù)筆,因題?!边@一“出”一“入”,因加上了“唯恐”兩字,恐怕就不只是尋常的“出入傳統(tǒng)”之涵義了。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書法及印章)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局部)
張大千 臨石濤釣歸圖(書法及印章)
這三十年中,張大千無論在繪畫理念還是繪畫實踐上,皆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畫作于1964年,當時大千移居海外,在德國科隆等地巡展,展卷閱讀以前的舊作,一方面可對比自己風格前后變化的痕跡,另一方面亦引起了一股鄉(xiāng)愁。從畫中再一次題寫的石濤詩句:“流水含露冷,漁人罷釣歸。山中境何似,落葉鳥同飛。”頗可體味到大千的心境。
張大千 溪岸閑居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948年作
107×49 cm
【題識】
戊子十二月二十三日寫頌寒楓道兄五十初度,大千弟張爰再拜。
【印文】
張爰、大千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5年春LOT273。
【說明】
上款「寒楓」道兄為劉寒楓,民國時期滬上金融巨頭,酷愛收藏,與張大千、齊白石、吳湖帆、于右任等過從甚密,民國時期曾在上海、蘇州舉辦個人收藏展,收藏頗豐。
張大千 溪岸閑居(局部)
《溪岸閑居》寫于1948年,是時大千寓居上海李秋君邸甌湘館,日日與祖寒、秋君兄妹等談畫論詩,共探藝事。而此時大千在古畫收藏方面亦可謂大有收獲,尤以五代名家董源之《江堤晚景》聞名,后更得董源之《風雨出蟄》和《瀟湘圖》,大千喜不自勝,將此三件畫作合稱為「三源圖」。
張大千 溪岸閑居(局部)
與張大千同庚的劉寒楓是海上金融巨子,所蓄齊白石、吳湖帆、張大千、馮超然等人作極多。此幅作于1948年劉氏天命之年,時張大千自敦煌之行后融匯大癡黃鶴更為得心應(yīng)手,《山居圖》不僅即可見出王黃鶴牛毛皴等手段,更直接合《夏日山居》《青卞隱居》諸圖,其中機關(guān),一見即知。案張氏同年二月有贈“天璽堂”主人孫愛棠之《山居雜詠》,與此圖大同小異,足證張氏對這一圖式多有會心;再細推之,而這一圖式其實來自張大千前幾年借居青城山上清宮所得。青城山本來就是張大千發(fā)抒家國思的主要題材之一,在他幅青城題材作品中,張大千曾題款稱:“莫倚閻浮思故土,人間彈指有滄桑”,讀者自可窺其心事。
張大千 潑墨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182×91 cm 1968年作
【題識】
戊申春孟。蜀人張大千爰。
【印文】
西川張爰(二次)、金石同壽
【著錄】
《海上風》,第11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9月。
【說明】
1968年2月21日下午3時,臺灣制片廠邀請張大千拍攝彩色記錄片。張大千在歷史博物館二樓當場揮毫作畫,完成這幅潑墨山水中堂。繪制本幅潑墨山水的全過程,一一記錄在名為《張大千的畫》的記錄片中,這是張大千第一次拍攝作畫的記錄片。1977年1月吳樹勛又拍攝了大千先生繪制荷花的記錄片。
張大千當年創(chuàng)作《潑墨山水》的影像片段(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此幅《潑墨山水》是屬于純墨色潑出作品的典型代表佳作,創(chuàng)作于1968年,尺幅之大,技法之純熟,使人瞠目結(jié)舌。張大千在宣紙上盡情揮灑,用他嫻熟而酣放的筆法,借著淋漓生動的墨色,表現(xiàn)出山色空蒙,林立翡郁,煙云變幻之奇,使作品呈現(xiàn)文學化,韻律化的意境。在一片朦朧中隱約出沒幾間房舍與幾株雜樹,點醒山水的生活趣味。天水以烘染來加強畫面的氣氛并與云氣掩映處相呼應(yīng),從而使畫面一氣貫串而不悖,輕重抑揚,高低急緩,充滿節(jié)奏感。
張大千 白帝清曉
鏡心 設(shè)色紙本 1968年作
99×191 cm
【題識】
井絡(luò)高秋隱夕暉,片帆處處憶猿啼。有田誰道不思歸,白帝彩云天百折。黃牛濁浪路三迷,音書人事近來疑。吾年三十五歲時寫巫峽清秋,依浣溪沙題之。一時朋輩和之甚眾。頃者天循鄉(xiāng)兄索寫此圖,囑錄舊作,今真欲歸不得矣。五十七年重九前五日,爰。
【印文】
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著錄】
1、《名家翰墨》(第40集),第103頁,香港翰墨軒有限公司,1993年5月。
2、《現(xiàn)代書畫投資叢書·張大千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
【說明】
上款人王天循,四川重慶人。張大千同鄉(xiāng)好友,早年赴美經(jīng)商,為舊金山著名僑領(lǐng),曾任舊金山四川同鄉(xiāng)會會長。王氏好書畫,在大千先生留美期間國王甚密,獲贈畫作多幅。大千先生更收王氏幼子為義子,與王氏以親家相稱。
王天循生平傳紀《留美集》,張大千封面題字
張大千 白帝清曉(書法及印章)
張大千 巫峽清秋
1936年作 北京2011春
成交價:RMB 43,700,000
張大千一生曾以巫峽為題作畫數(shù)幅,此幅乃憶游之作,筆墨酣暢、縱橫恣肆。他充分利用了水的隨機性和表現(xiàn)力,來描繪云霧繚繞、山清水秀的場景,山體厚重,墨線、墨塊隨機生發(fā),蘊含著自然山川無限的生命力。
張大千 白帝清曉(局部)
“畫有三美:曰大,曰亮,曰曲。所謂“大”者,指的不光是畫的尺寸和篇幅大,而是角度要大,要開闊。就是一張小畫,也要能從小中見大,雖小景而有大氣勢、大寄托。所謂“亮”者,是指一副畫能在眾人的作品中最為突出和醒目,讓人一眼見到,就能為它所吸引,所震撼。所謂“曲”者,就是說畫里面有股曲折不盡的意思,讓人不能一眼看穿,而是感到余音裊裊,回味無窮。
——張大千”
張大千 白帝清曉(局部)
細觀此作,看似洋洋灑灑、隨心所欲,其實法度謹嚴、格調(diào)高雅。山體皴擦與墨染相結(jié)合,畫中點景之物、水色樹影,均有濃郁的石濤筆意,既見傳統(tǒng)用筆用墨的功力,又有潑彩潑墨的酣暢淋漓。文靜雍容,一點沒有粗暴的火氣,藴藉而深沈。其在處理潑與勾、粗與細、抽象與具象、文靜清俊與氣勢恢弘等的多樣統(tǒng)一方面,顯示了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
張大千 阿里山浮云
鏡心 設(shè)色紙本 1980年作
66.5×136 cm
【題識】
蓬池幾回干,桑田幾番改,誰信天地間,竟有山頭海。六十九年歲夏孟憶寫二十年前阿里山舊游。八十二叟大千張爰。雙溪摩耶精舍。
【印文】
張爰大千父、張爰之印、庚申、千千千、摩耶精舍
【展覽】
《大師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張大千作品在加拿大首展》巡展
第一站:溫哥華美術(shù)館展出,2000年11月30日-2001年1月28日。
第二站:維多利亞美術(shù)館,2001年3月2日-4月22日。
【著錄】
1、《張大千書畫集卷2》 ,第30頁,臺灣歷史博物館,1980年。
2、《張大千書畫集》第133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1年。
3、《大師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張大千作品在加拿大首展》,第53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說明】
香港蘇富比2002年春Lot125
成交價:HKD 1,852,000。
張大千 石壁翠屏
鏡心 設(shè)色紙本 1982年作
90×45 cm
【題識】
石壁翠屏開,寒泉曲澗回。云柯暗到腳,古屋破風雷。信筆作畫,信筆題字,老眊可笑也。七十一年春節(jié)后,八十四叟張爰,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
【印文】
張爰大千父、大風堂、壬戌、摩耶精舍
歡迎關(guān)注北京保利拍賣網(wǎng)絡(luò)平臺
歡迎關(guān)注北京保利拍賣抖音號
歡迎關(guān)注北京保利拍賣官方視頻號
云征集聯(lián)系方式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