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7 14:20:12 來源:華藝國際拍賣
“
“耕煙貢性超俊,學習深遂,能含南北宗為一手?!?/p>
——清人盛大士著《溪山臥游錄》評王翚
”
清初“四王”中,王翚被公認為最富才情、畫藝最高超的一位,當時即有“畫圣”之稱,其早年天才英發(fā),后得王鑒、王時敏親授,遍覽諸藏家所藏歷代名跡,目識神會,心摹手追,遂為一代大家。王翚四十左右便享名宇內(nèi),上至朝廷顯宦,下至山林才士,皆以識其面得其畫為幸事。王鑒見其畫驚嘆曰:“石谷乃能至此,師不必賢于弟子,信然。”而王時敏垂暮之年嘆曰:“氣韻位置,何生動天然如古人,竟乃爾耶,吾年垂暮,何幸得見石谷,可恨石谷不及為董宗伯見也?!?王犖,字耕南,號稼亭,又號棲嶠、韻田散人,吳江(今江蘇蘇州)人。與王翚同時,仿其畫得神。史籍載:“近時托石谷名者尤多,則又不逮犖筆矣”,可見王犖筆法可追石谷神妙。
王石谷子(王翚)年四十左右,在婁東王奉常(王時敏)家臨摹宋元名跡,藝乃大成,間為太常代筆,親授指點,益臻神化,故石谷畫當以四十至五十為極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漸落俗套,每失韻致,八十以外又復變化入神,用筆如萬歲枯藤,蒼辣兼?zhèn)?,有空前絕后之妙。
——吳湖帆
王翚
江山無盡圖
手卷 設色紙本
1710年作
33×355 cm
注:
天蠁樓黃詠雩舊藏。天蠁琴,為廣東歷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三十年代黃詠雩藏,并將其書齋以這張古琴的名字命名為“天蠁樓”,并請著名學者葉恭綽先生為題。他自己的詩詞集也命名為《天蠁樓詩》、《天蠁詞》。
此卷《江山無盡圖》王石谷自題作于“庚寅秋仲”,是為康熙四十九年,石谷時年七十九。正值其返璞歸真,復入佳境之時,筆愈辣愈健,墨愈蒼愈潤,力量氣局遠出中年作品之上。
王翚《江山無盡圖》局部
作品以趙松雪筆意寫江南景色,起首崗嶺遂峻,野林清曠,淺灘遠水,煙波浩渺。悠幽彼岸,山勢漸起,逶迤有磅礴之勢。其間喬松積翠,蹊徑蜿蜒,屋舍掩映,山寺幽藏。小道之上,人騎往來,大江盡頭,歸帆翔集。卷末平疇交遠,不見盡頭,日暮生處,坡陀相續(xù),意境益見祥和。其跋自云:臨趙松雪江山無盡圖意。但筆墨風調(diào),仍不離自家本色。用筆蒼秀,色墨潤澤,渾厚而雅逸,實王石谷人畫俱老的精彩之作,尤為難得。
王翚《江山無盡圖》 卷后葉恭綽題跋
卷后葉恭綽跋言:“石谷畫極烜赫于同光之際,張樵野以百谷名其齋,為海內(nèi)所震驚,近卅年聲名始稍替,然真實本領所在不可誣也。此卷為晚年筆,以技巧論,可謂究極精能,深得漚波精髓?;浿胁厥犬嬚弋斠源藶樯铣??!彼^以元人筆墨,寫宋人丘壑,蒼中毓秀,直入化境。葉氏所評精當不虛。跋中所提及的張樵野即南海張蔭桓,“戊戌變法”的重要推手之一,其收藏石谷作品既富且精。 張氏藏石谷之畫當為粵中之最,而遐庵卻言“粵中藏石谷畫者當以此為上乘”,足見其對此畫之推重。
此卷自康熙以來可謂是疊經(jīng)名家收藏,流傳有序,彌足珍貴。卷末鈐有“無棣我堂”朱文騎縫半印,審其風格和年代,或系吳自肅之藏印。吳自肅(1630-1713),號我堂,山東無棣人,康熙甲辰進士,曾官刑部尚書,著有《我堂存稿》。卷端鈐“坤一書畫”白文印,當為著名詩人、書畫名家錢載(1708-1793)之藏印。錢氏字坤一,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號籜石,晚號萬松居士。
葉恭綽題 天蠁樓
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左侍郎。工詩與書法,善水墨畫,尤工蘭竹。又善鑒別法書名畫。有《萚石齋詩文集》傳世。此外又有“松年所藏”“長宜子孫”等印,知其曾經(jīng)清末鑒藏大家邵松年所藏。邵松年(1848-1924),字伯英,江蘇常熟人,光緒九年進士,官河南學政。著有《古緣萃錄》富收藏。到了民國,則被廣東收藏大家黃詠雩收歸天蠁樓之中。
黃詠雩 (1902-1975)
黃詠雩(1902-1975),字肇沂,號芋園,廣東南海鹽步橫江村人。1928年任廣州米糠發(fā)行同業(yè)公會主席,1929年晉升為廣州總商會委員,而立之年即為廣東商界翹楚?!疤煜啒恰蹦似鋾颐!疤煜啞睘閹X南四大名琴之一,傳為唐代成都名琴匠雷氏所制,為詩人韋應物所有。上世紀三十年代黃詠雩以重金收得,大喜過望,即將其書室命名為“天蠁樓”,并請葉恭綽題額;詩詞集也命名為《天蠁樓詩》《天蠁詞》。
黃賓虹 天蠁樓圖 1948 年作
天蠁樓聞名遐邇,珍玩云集,古畫薈萃,黃公望、沈周、文徵明、八大山人、石濤、“四王”等古代名家佳作都曾入其庋藏。建國后他的藏品大多歸入公藏,幾乎遍及廣州各大博物館。經(jīng)他收藏的朱耷《花鳥冊》、石濤《詩畫冊》、仇英《停琴聽阮圖》等,現(xiàn)皆藏廣州藝術博物院重要藏品,并均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其收藏之富和質(zhì)量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
1714年作
142×51cm
華藝國際(北京)首季拍賣會拍品
出版:
《中國名畫》第二十集,中華民國十五年八月十三版,有正書局。
著錄:
《王石谷年譜》P144,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惠崇意 石田詩
——王翚《仿惠崇水村圖》賞析
王照宇(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因其繪畫技法最為全面,存世畫跡亦夥,且又精于臨古仿古,更兼其得享高壽,子孫門徒眾多,使得王翚在“四王”之中頗具影響,曾一度被視為有清一代最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無論文獻記載,還是存世繪畫真跡,都可以印證王翚的繪畫根祗主要源自元人黃公望,同時也旁參他家,最后自成面目。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局部
由于石谷享壽八十六歲高齡,畫歷長達大半個世紀,且存世畫目極多,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時代分期,諸多前賢大家對之多持有相對較為一致的看法,吳湖帆在其《梅景書屋隨筆》中如許說到:“石谷自三十至四十頗見風韻,與南田絕相似,四十以后至六十為中年最精能之時,六十以后漸趨松懈,至七十左右為最退化時期,僅存糟粕。凡長卷大幅往往由門弟子代作,稍自潤色,整齊停勻,便乏遠韻,人詆訶石谷大半為此。八十以后則老筆紛披,復入佳境,愈簡愈辣。此種工力,非他人能到矣 ”。
徐邦達先生生前則認為石谷“三十幾時偽作古畫,元、宋,全憑臆造,本事很大,但易流露自己的面貌。中年聲望高了,不復作偽。四十左右與惲南田過從,相互影響。五六十歲時畫細,在北京,為迎合權貴好尚。七十歲左右‘開工廠’,收學生代筆。八十歲時不賣畫了。老年畫干 ”。吳、徐二人對于石谷晚年繪畫大抵上都持肯定態(tài)度,就存世真跡來看,的確如此,王翚自七十歲至八十六歲的十余年間,其繪畫藝術可謂是精進不息,老而彌篤。
出版物封面
《仿惠崇水村圖軸》即是例證,此畫紙本設色,縱142厘米,橫51厘米,著錄于有正書局在民國十五年(1926)出版的《中國名畫》第二十集;亦見于趙平先生的《王石谷年譜》一書 。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局部
此圖丘壑布局采用了宋代山水畫中常見的“全景式”構圖,用寫生的方式將畫面分為遠、中、近三個層次。其中遠山巍峨起伏,山色郁茂,筆法繁密,山石多用披麻皴,傳達出了黃公望山水的精髓,然又不失自家面貌。自遠山而下,陂陀沙渚,草木蔥郁,其間穿插房舍數(shù)間,筆墨蒼秀,敷色淡雅,極富自然天趣。近水處,綠葉簇簇,荷花盛開,兩條漁船橫臥江心,生活之氣頓生。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局部
近景則林木高聳蔥郁,樹下房舍鱗次排列,有文士獨坐其中,隱逸情懷則油然而生。所有物象造型精熟,穿插布置井然有序,筆法老練,卻又不失生動自然,極可能是畫家描繪江南家鄉(xiāng)一帶的風景寫生作品。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局部
畫心左上方有兩段行書題識,其一:“荷花荷葉滿晴川,小閣簾開鏡里天。如此溪山馮領略,始知平地有神仙。仿惠崇水村圖筆,補白石翁詩意。甲午中元海虞王翬”。下鈐“耕煙”朱文方印、“王翚之印”朱文方印。起首處有“海虞”朱文橢圓形印一方。西晉時期,因常熟東臨大海,時人故名之“海虞”。這三方印章均見于上海博物館編篡的《中國書畫家印鑒》一書 。該七言詩原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所作,“仿惠崇水村圖筆,補白石翁詩意”,無疑是說該畫作主要仿宋代小景畫家惠崇的筆意,同時又補寫了沈周的詩句。據(jù)款題的書風來看,更近于存世的石谷中晚年之筆,如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王翚作于康熙四十三年(乙亥年,1695年)《山川渾厚圖扇面》(紙本設色,縱17.5厘米,橫54厘米),時年王翚六十四歲。而與他早年的書風相去甚遠,如作于康熙五年(丙午年,1666年)的《山窗讀書圖軸》(紙本設色,縱160厘米,橫4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作于康熙六年(丁未年,1667年)的《山水圖扇面》(紙本設色,縱16.1厘米,橫50.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由是可知此落款中的“甲午”,應為1714年,即康熙五十三年,王翚時年八十三歲,是其極晚年的畫作。比對吳湖帆和徐邦達二人的說法,發(fā)現(xiàn)此圖并沒有“老筆紛披”之感,但有“復入佳境,愈簡愈辣”之意,更沒有徐邦達先生所說的“干”,可見這是一幅石谷晚年較為獨特的山水畫作品。說明晚年的王翚,其繪畫不僅難稱粗濫,而且依然是精品不斷。
王翚 《仿惠崇水邨圖》局部
第二段題識:“子震宗長先生,博雅好古。操濟世之術,得養(yǎng)生之秘。嗜山水,特囑圖以供臥游。因?qū)懘嗽娨夥罴?。弟翬再識”。下鈐“王翚之印”白文方印、“石谷”朱文方印,這兩方印章亦見于《中國書畫家印鑒》。另,起首處鈐有“上下千年”朱文橢圓形印,此印見于王翚《仿古山水圖冊》中的第四開(紙本設色,共十二開,每開縱38.1厘米,橫30.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是石谷畫作中常見的一方閑章。行文大意是說,這幅作品是王翚應“子震宗長先生”之約而作。這位“子震宗長”具體名諱待考,從王翚題識中知道他好古,懂養(yǎng)生之術,性喜山水,故請王翚為之繪圖,供其“臥游”?!芭P游”一詞原是六朝劉宋時期著名畫家、理論家、佛學家宗炳(375—443)《畫山水序》中的“臥以游之”的意思,他認為山水畫是以其外形體現(xiàn)“道”的,因此圖繪山水形象是可以領悟虛無之道,反映出宗炳繪畫思想深受玄、釋以及儒、道影響的特點。另,畫心左下方的邊角之處鈐有王翚本人的“我思古人”朱文方印和“耕煙散人時年八十有三”白文方印,亦吻合了畫作款題中的紀年。該山水題簽處有當代著名鑒定家蕭平先生的行書題識:“王翬仿惠崇水村圖真跡,蕭平”,并鈐蓋印信“蕭平”、“平印”等。
北宋僧人小景畫家惠崇,善畫湖山小景,然存世作品絕少,對于存世的“惠崇”款作品,學界向來以為難以考訂。據(jù)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先生研究,宋代的人們就認為惠崇之作品“自宋初即真跡寥寥”。王翚此作雖自題為“仿惠崇水村圖筆,補白石翁詩意”,但是惠崇的作品今已無存,其繪畫風格究竟是什么面貌,我們不得而知。那么這幅畫作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研究惠崇繪畫的一個圖像文本,或者說,在清代人眼里,惠崇的繪畫是一種什么面貌,王翚的這幅作品似乎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
中國繪畫史上,鮮有作品有如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一般,為后世畫家所臨仿追摹,歷久不衰。一如其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流傳經(jīng)歷,《富春山居圖》歷代臨摹作品同樣為人所津津樂道。
左右滑動瀏覽全圖
王犖
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手卷 水墨紙本
1724年作
36×788cm
華藝國際(北京)首季拍賣會拍品
說明:
顧文彬(1811-1889),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一為艮庵。過云樓主。元和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官浙江寧紹道臺。書法溯源歐、褚,所藏碑版卷軸,烏闌小字,題識殆遍。精于鑒別書畫,“自唐宋元明清諸家名跡,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羅?!敝哆^云樓書畫記》十卷、《過云樓帖》。
本卷為清初王犖所臨《富春山居圖》。王犖于本卷自題:“雍正二年歲次甲辰(1724年)春杪,蘇臺后學王犖臨于玉峰池館。”無獨有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石谷亦于玉峰池館寫有《臨富春山居圖》(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玉峰池館為康熙年間大學士徐乾學書齋,而根據(jù)王石谷《臨富春山居圖》自題,可知此卷系根據(jù)唐宇昭《富春山居圖》粉本所臨。自順治七年吳洪裕將所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焚為兩段,此后已無臨摹全本。唐宇昭曾見過吳洪裕富春軒中《富春山居圖》真跡,并做了油素本,故唐宇昭粉本對于研究黃公望火前原貌具有極高價值,惜未能傳世。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是卷《臨富春山居圖》,正是王犖時隔三十八載后,同在玉峰池館,思慕前賢之作。至于王犖是臨寫王翚本《臨富春山居圖》還是唐宇昭的粉本,現(xiàn)已難以考證。但閱此卷完整性與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王翚《臨富春山居圖》非常接近。
王犖《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而筆墨則與王石谷1702年所作《仿富春山居圖》更近。1702年本為石谷“心摹手追”之作,較之早年亦步亦趨“為古人法度所束”,到晚年此卷已心神俱化,揮灑自如。王犖此卷繼承石谷成熟期筆法,又結合玉峰池館粉本之完整面貌,以四王筆法,運元人丘壑,以石谷之工秀,得大癡之蒼莽,合兩家之意,堪稱靈動。
王犖《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清初“四王”山水推為“正統(tǒng)”,由元之蕭疏漸變?yōu)榍逯銤?,王犖此件《臨富春山居圖》,即為這一潛移默化之標本。此卷對于研究考據(jù)《富春山居圖》之流傳與山水畫風格之流變皆具有不可替代之價值。
王犖《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此卷后經(jīng)過云樓主人顧文彬考藏并題跋。顧文彬(1811-1889),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一為艮庵。元和(今江蘇蘇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浙江寧紹道臺。自幼喜愛書畫,嫻于詩詞,工于書法,酷愛收藏,精于鑒別書畫。“自唐宋元明清諸家名跡,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羅?!敝小睹季G樓詞》八卷、《過云樓書畫記》十卷、《過云樓帖》。1873年起營建過云樓,收藏天下書畫,蘇州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云樓收藏甲江南”之說。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