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9/28 12:50:55 來源:ArtAlpha藝術阿爾法
趙半狄
《在那個早晨》
布面油畫
200 × 190 cm
1990年 作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拍賣會呈現(xiàn)(2020年10月13-20日)
出版
《中國前衛(wèi)藝術》 P198 海德堡Edition Braus 1993年版
《漫游的存在 新生代藝術》 圖版8 吉林美術出版社 1999年版
《藝術·各自為戰(zhàn)的運動——親歷中國當代藝術20年》 P103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8年版
展覽
1991年 趙半狄、李天元畫展 天地大廈 / 北京
1993年 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 世界文化宮 / 柏林 / 德國
1993年 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 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 鹿特丹 / 荷蘭
1993年 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 牛津 / 英國
1994年 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 Kunsthallen Brandts Kladefabrik / 歐登塞 / 丹麥
2013年 國風——中國油畫語言研究展 / 北京
2015年 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油畫 中華藝術宮 /北京
2017年 趙半狄的中國Party 尤倫斯藝術中心 / 北京
九十年代初,藝術家趙半狄在走出中央美院后,在北京天地大廈的展覽引起轟動。多年過去后,當年這批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每每出現(xiàn)在市場中,都會引發(fā)極大的關注和影響。
今秋,趙半狄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的重磅作品《在那個早晨》將在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拍賣會呈現(xiàn),這是今年秋拍值得關注的盛事之一了。
“當《在那個早晨》完成時,我覺得我做到了。”——趙半狄
1991年,“趙半狄、李天元畫展”,在北京天地大廈,也就是現(xiàn)在的保利大廈中舉行。這個展覽讓大眾第一次認識了剛從中央美院畢業(yè)的年輕藝術家趙半狄。
展覽中這些從生活的表象而投射出藝術家的情緒和觀念的作品,用及其嚴謹和高超的繪畫技術體現(xiàn)的幾近完美。
這些驚世駭俗作品,散發(fā)出來巨大的能量,在幾乎沒有藝術市場的90年代,作品被買家一搶而空。
1991年9月,在“趙半狄、李天元畫展”上趙半狄(右)與李天元的合影
陳逸飛這樣評價,北京有個趙半狄,他的作品非常好!
有買家聽聞后帶著一大包現(xiàn)金到趙半狄畫室買畫,而他當時已經無畫可賣了。
1991年,在天地大廈的“趙半狄、李天元畫展”《在那個早晨》作品前,趙半狄(前排左二)與劉小東等新生代藝術家合影
從彼時到現(xiàn)在,這個展覽上的作品,每每有它們當中的一張畫在市場出現(xiàn),必會引起轟動,也必會出現(xiàn)天價。而收藏的人,都是內心真愛。
“趙半狄、李天元畫展”請柬
29年過去,天地大廈早已變成保利大廈。今年10月,這個展覽中的一張極為特別的作品,《在那個早晨》將在它對面的新保利大廈再次被釋出。
這一次的經手人,保利拍賣現(xiàn)當代藝術部總經理常天鵠,就是在1991年的展覽上,作為美院學生,將這幅畫掛上墻的人。
1
對趙半狄最重要的一張畫
“趙半狄、李天元畫展”中的作品,到底哪張最好,難分伯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對趙半狄本人來講,《在那個早晨》有著極其特別的意義,也是無法替代的存在。
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時候,趙半狄的想法是,我要通過一件作品,把多年在中央美院學習的記憶,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體悟,做一個最終的總結,把心中的形式和內容,技巧與布局,做到完美。
“當《在那個早晨》完成時,我覺得我做到了。”
藝術家 趙半狄
2
一個人的史詩
在趙半狄90年代前后的創(chuàng)作中,《在那個早晨》是唯一采用拱形構圖的作品,不但是趙半狄最早對古典主義儀式感的探討,也是他第一次將完整的學院式構圖打破,而賦予“構圖”這件事本身以意義。
在1992年創(chuàng)作的《小張》中,他把長方形的畫面轉了一個角度,形成一種不穩(wěn)定的菱形構圖,這是從《在那個早晨》中,又進一步發(fā)展而來。
趙半狄《小張》1992年作,布面 油畫,214×140cm
穹頂?shù)臉媹D古典又莊嚴,讓整幅畫看上去崇高之感油然而生,這是藝術家對西方古典藝術的致敬。
撐滿半個畫面的床,橫在整張床上的女子,如紀念碑般巨大、方正的窗,被表現(xiàn)在2米乘1.9米的巨大尺幅上,共同集成了《在那個早晨》震懾人心的力量,一眼看去,過目不忘。
《在那個早晨》局部
這張凌亂的床上,一位年輕女子仰躺在此,頭歪向一面,胳膊和手耷拉在床下,身上外出的服裝,并不像清晨剛睡醒的樣子。
床單上的紅色印記,耐人尋味,和拱形結構的畫面相映襯,顯示出某種遙遠而來的悲劇色彩。而這樣的悲劇色彩又在現(xiàn)實主義的背景和人物安詳?shù)谋砬椤⒎杭t的肌膚下,給人另一個可能性的出口,減輕了悲劇的沉重。
藝術家在這里像一個導演一樣,為觀者安排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是“青春的激情”,是“希望的坍塌”,是更個人化的“悵然若失”?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的作品《奧菲利婭》
我們在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的名作《奧菲利婭》中也看到了相似的情境,但是趙半狄的筆下,褪去了精致的華服和貴族的氣息,而所有的細節(jié)都將人帶到90年代初一個身邊的場景。就像我們鄰居的家中,那些平淡無奇的陳設。
而女子奇妙的構圖,構建了散發(fā)著莊嚴、肅穆的氛圍,崇高和現(xiàn)實的溫情渾然一體,讓人既夠得著,又夠不著。
3
高度“炫技”之作
在中央美院的時候,趙半狄是一畫室的學生,同學包括李貴君、夏星、石良等。這個畫室有很深的古典主義情結,寫實的傾向也非常明顯,每一個人都是“技術大咖”。
從這個畫室走出的趙半狄,是當時繪畫界異軍突起的“新生代”藝術家群體最受矚目的“明星”,他的“寫實”與中國此前的寫實主義藝術(如古典風繪畫、懷斯風繪畫、風情繪畫),有本質的不同。
在“技術狂人”的表象之外,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觀念因素。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生活的認識,都藏在畫面表象的背后,從作品中強烈地滲透出來,這些圖像,在當時讓人耳目一新。
縱觀《在那個早晨》這張作品,從技術層面來講,已做到登峰造極。
趙半狄《在那個早晨》
這幅作品完成的時間是1990年,時年24歲的趙半狄,被人冠以“油畫天才”之名。
是希望證明自己也好,懷揣野心也好,趙半狄覺得自己非常需要一張作品,來完美地展現(xiàn)自己的技術技法,同時還得充滿膽識與魄力?!对谀莻€早晨》就被賦予了這樣的使命。
《在那個早晨》局部
首先,他對視覺美感進行了精心設計,豎著的暖氣管道和窗戶、電扇,與橫著的床和人,達到視覺上的平衡。
而這樣的均衡感還體現(xiàn)在黑與白的穿插中。最近處的地板是黑白方形的穿插,女子的毛衣,是黑白橫條的穿插,再往上的暖氣片,是黑白豎條的穿插,從視覺角度上,達到高度和諧的美感。
古典寫實藝術對襯布的表現(xiàn)到了癡狂的地步,這幅畫中的床單的質感體現(xiàn),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褶皺、紋理到繡花的細膩,再到對白色調的豐富性的呈現(xiàn),可謂登峰造極。在這里,藝術家就像機器一樣,分毫不差地描繪出所有,交出了100分的答卷,而技術上的100分,又揉進了抒情和詩意,結合地堪稱完美,淋漓盡致。
《在那個早晨》局部
人臉、手、毛衣的質感,這些關鍵點被細膩地刻畫,而墻壁和處于視覺較遠的部分床單都是簡單概括的刻畫,并不貪戀于細節(jié)。
年輕的趙半狄像個孩子一樣,投入地在畫布上“炫技”,一切既顯得游刃有余,又酣暢淋漓。
4
11平米蝸居中誕生的杰作
趙半狄的整個高中和大學階段都是住在位于北京和平里一間11平米的房間里,這是他父母的家。
有一天回家的瞬間,看到床上的被子、枕頭、床單的交錯形態(tài),以及背后窗簾的形態(tài),覺得太適合入畫,于是叫來了畫中人橫躺在床上。因為房間太小,巨大的畫布只能倚靠在“模特”對面的墻上,趙半狄背對著描繪對象來進行創(chuàng)作。
《在那個早晨》局部
趙半狄頻繁地回頭觀察,再落筆,直到最終作品完成。這個別扭創(chuàng)作的姿勢,結構和細節(jié)不但一點沒有跑偏,而極其嚴謹、精到。
5
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熟悉藝術市場的人都知道,趙半狄90年代左右創(chuàng)作的屈指可數(shù)的幾幅油畫,一旦進入拍賣,必將引起一場爭奪大戰(zhàn),也是創(chuàng)造過眾多天價,而近幾年的成交幾乎都得千萬以上。
趙半狄《蝴蝶》1990年 布面油畫 250x140cm
成交價:2760萬
《在那個早晨》于天地大廈展覽之后,得到了荷蘭籍策展人戴漢志(Hansvan Dijk)的高度認可。1993年,戴漢志選擇了《那一個早晨》參加其在柏林世界文化宮策劃的“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并在歐洲作巡回展出。
2017年,此作再次出現(xiàn)在尤倫斯藝術中心舉行的“趙半狄的中國Party”展覽中。
《在那個早晨》在尤倫斯藝術中心舉行的“趙半狄的中國Party”展覽中
偉大的作品總是難以尋覓,《在那個早晨》這樣的作品在市場中的驚鴻一瞥,也是那些真性情的收藏家們一生的追求。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