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3/24 17:48:59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清乾隆 局部鎏金獸面紋朝冠耳爐
中貿(mào)圣佳2019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6,90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參閱:《紫禁城》2014年9月號,總第236期,頁160。
著錄:《明清宣德爐》,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P148,圖57
拍賣記錄:香港蘇富比,2005年春季拍賣會,皇苑雅玩專場,lot540
精銅鑄爐,表面燒古呈深褐色,器型作朝冠耳式,盤口束頸,圓腹下承三蹄足,上腹部出一對高聳朝冠耳,器型渾圓端正。爐身滿刻紋飾,爐口及雙耳窄面裝飾浮雕回紋,雙耳中央裝飾方形鏤空,鏤空處上下內(nèi)側(cè)裝飾祥云,外側(cè)裝飾蓮花圖案,腹部飾仿古的變形獸面,紋飾外緣雙線高浮雕,中央深陷鎏金,十分特別,三獸吞蹄足,浮雕獸面卷髯怒目,獸口大張,獠牙清晰可見,十分生動。整爐紋飾凸起部分皆以鎏金裝飾,與燒古皮色對比鮮明,極富層次感,是乾隆仿古爐之佳器。爐底去地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
乾隆一朝仿古作器蔚然成風,尤其仿古銅爐,在師法古人之余,亦帶有本朝的富麗氣息,頗具特色。此期宮中大型銅器多由鑄爐處鑄造,各式銅爐生產(chǎn)不曾間斷。檔案記載,乾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下旨:"鑄爐處錢糧甚大,著怡親王等即派能料理之員,明日就奏。"其后遂派員外郎溥惠和催總五十八,專司鑄爐處錢糧活計事務。僅一鑄爐處即派兩名官員專門管理,在造辦處各作坊中僅此一例,足見乾隆時期鑄爐處生產(chǎn)之盛。
因清代宮廷宗教法事盛行,鑄爐處的日常生產(chǎn)除了文房陳設之外,還包括大量佛前供器。清檔中即常見此類器物的記載,如乾隆二十四年有"初八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銅燒古朝冠耳爐一件,傳旨著配花瓶蠟扦,欽此。于四月初三日,員外郎金輝將銅燒古朝冠爐一件配得花瓶蠟扦一份,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進訖。"由此檔案可知銅朝冠耳爐在清代是常見的宗教用器,與雙瓶合為佛前五供,是陳設于廟堂之中的高等級供器。
耳部細節(jié)圖
本品之裝飾亦顯出鮮明的乾隆風格。觀乾隆時期的檔案記載,燒古與鎏金是銅器中最常用的兩類裝飾技法。因乾隆好古成癖,造辦處投其所好,燒古技藝頗為成熟。此期宮中燒古工藝周期漫長且極耗炭火,方能燒成黑、黃古色、紫古色等多般皮色,其古雅非民間所能及。本拍品又以鎏金裝飾爐身花紋,其紋飾之精細,金色之明艷,更是宮中造辦處不惜工本才可達到的效果。運用諸般技藝,將古雅與華麗結(jié)合于一器之上,可稱是乾隆一朝作器的獨特風格。
故宮寶華殿前的“三足寶鼎青銅大香爐”
朝冠耳爐之器型歷來為宮廷專用,其朝冠耳往往寓皇家威嚴之意于其中,今日在故宮殿前陳設中仍然可以見到各式朝冠耳爐。寶華殿前即有一尊“三足寶鼎青銅大香爐”,立于漢白玉須彌座上,其形制紋飾盡與本品相仿。寶華殿是清宮正殿佛堂區(qū)中主供釋迦牟尼佛的一處佛堂,清代皇帝每年數(shù)次在此拈香行禮,足見此式朝冠耳爐具有極高的等級規(guī)制。本拍品與寶華殿前銅爐相比,尺寸頗小,且于紋飾上施鎏金裝飾,是以精巧之處更甚之,應是按殿前大爐的形制縮小鑄造的掌玩小爐,極具收藏價值。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