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9/29 22:28:44 來源:邦瀚斯
10月7日,香港邦瀚斯即將榮幸呈獻“誠虔韻映”拍賣,在此文中,為您賞析拍賣中部分重點佛教造像的精妙之處。
拍品902
大般涅磐銅佛塔
西藏,約十四世紀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6708號
高130厘米(51 1/8英寸)
估價:700,000 - 900,000 港幣
來源:
歐洲私人珍藏,1980年代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紐約,2016年
加利福尼亞私人珍藏
這尊一米余高的壯觀佛塔為已知現(xiàn)存于西藏境外的最大佛塔之一。此佛塔象征佛陀大般涅磐,上方鑄造一輪圓日與一道彎月,兩種意象代指悟道之源頭正為廣袤宇宙,萬物由此而來,亦歸于此中。作為盛放圣人舍利的容器,這種西藏佛塔亦是對悟道尊師之緬懷。此尊佛塔體量如此龐大,毋庸置疑應為一位諸如寺廟住持等顯赫人物而制。
如此形制的佛塔被安放于光輝壯麗的舍利靈塔之頂,為早期的藏傳佛教噶舉派于十三至十五世紀之間興建。丹薩替寺的舍利靈塔頂端就安置有相似佛塔以盛裝寺廟住持之舍利,比如十二世紀西藏偉大的宗教領(lǐng)袖、創(chuàng)建帕竹噶舉與直貢噶舉教派的帕木竹巴(1110-70年)與吉登頌恭(1143-1217年)的舍利亦存放于此。丹薩替佛塔的高度應與本拍品相彷,約在1.2米至2米之間(參考Czaja與Poser,《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紐約,2014年,圖18)。
這種形如鈴鐺的佛塔被稱為噶當塔,噶當為西藏早期教派之名,十五世紀興起之格魯派便自稱由噶當發(fā)展而來。噶當派之開創(chuàng)者為阿底峽(982-1054年),一位來自古孟加拉的高僧,據(jù)說佛塔正是由他帶入西藏。噶當佛塔借鑒古孟加拉帕拉時期(八至十二世紀)的佛塔風格(參考Huntington,《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西雅圖,1990年,編號19)。阿底峽在聶塘卓瑪拉康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時光,該寺廟中保存著一座高達3.22米的佛塔(Henss,《Buddhist Art in Tibet》,烏爾姆,2008年,頁80)。敏珠林寺亦保留著三尊大型銅佛塔(分別高1.08米、1.62米、1.96米,同上,頁299,圖66)。
達拉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一尊1.27米高的佛塔(編號2001.263),但構(gòu)造如此壯觀的大型佛塔極少見于西藏以外,存世量屈指可數(shù)。
拍品904
彩繪班智達石像
漢藏風格,約十七世紀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6711號
高14厘米(5 1/2英寸)
估價:250,000 - 400,000 港幣
來源:
蘇富比,紐約,2001年3月20日,拍品119
Edmund與Julie Lewis醫(yī)生珍藏,芝加哥
這位身著寬衣長袍、頭戴紅色智師帽者為一位來自印度的佛教祖師。此尊石像呈現(xiàn)出令人贊嘆的寫實感,僧袍波濤起伏的褶皺巧妙地表達出了織物的柔軟特質(zhì)。祖師右臂撐地,支住右傾的上身,頭部自然傾向左側(cè),宛如正低頭注視著參拜者,滿目慈愛。細看時,其手部與指甲的刻畫皆無比精細,甚至連喉結(jié)都清晰準確地雕刻出來。
此人物可能為在漢藏佛教信徒中備受尊重的印度高僧阿底俠(982-1054年)。造像與繪畫中的阿底峽時常戴有同樣的紅色班智達帽,帽子兩側(cè)垂下的長帶向內(nèi)折起塞入耳旁,與本造像十分類似,參考一件魯賓藝術(shù)博物館藏木質(zhì)阿底峽像(編號C2013.12.6 )。盡管阿底峽經(jīng)常被塑造為雙手結(jié)說法印,其他手印亦曾出現(xiàn),一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玉阿底峽像即為一例(參見《藏傳佛教造像——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2008年,頁271,編號260)。
拍品906
銅鎏金密勒日巴像
蒙古,扎納巴扎爾風格,十八世紀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6710號
高12.6厘米(5英寸)
估價:500,000 - 700,000 港幣
來源:
佳士得,紐約,2001年3月21日,拍品147
Edmund與Julie Lewis醫(yī)生珍藏,芝加哥
此尊精美的密勒日巴銅像帶有典型扎納巴扎爾風格。扎納巴扎爾(1635-1723年)被尊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蒙古舉足輕重的藝術(shù)家與宗教領(lǐng)袖,其開創(chuàng)的藝術(shù)流派以柔順流暢的輪廓、明亮厚重的鎏金以及簡單精煉的裝飾為世人所知。此處密勒日巴之俊美彎眉與鷹鉤高鼻亦為扎納巴扎爾風格特征。
現(xiàn)存扎納巴爾扎造像多為佛陀與菩薩題材,故此扎納巴爾扎風格之密勒日巴像尤為珍罕。密勒日巴曾作千首詩歌以弘揚佛法,因此其造像往往塑造大師右手環(huán)于耳側(cè)作歌唱傾聽狀。其典型形象亦包括身著輕薄的寬松長衣,令觀者想到其因修煉瑜伽術(shù)而自內(nèi)生熱之故。本尊造像中,密勒日巴左側(cè)上身袒露,突出纖細腰部優(yōu)美明快的曲線與身姿之擺動。盡管遵循輪廓流暢簡潔的風格特征,一縷非凡的濃密黑發(fā)亦彰顯出匠師塑造華麗復雜細節(jié)的高超技藝。
扎納巴扎爾與密勒日巴分屬不同的藏傳佛教派別,本尊造像則體現(xiàn)出密勒日巴在整個藏傳佛教歷史與文化中的深遠影響。另參見一尊與本造像風格關(guān)聯(lián)密切的蓮花生大士像(陳,《寂靜與忿怒——藏傳佛教文化藝術(shù)》,臺北,2014年,頁118,編號070)。此外,一尊塑造一世達賴根敦珠巴之銅像呈現(xiàn)出扎納巴札爾風格上師像的一致性,特別比照其對寬大蓮瓣及其上緊密排列的花蕊的刻畫(同上,頁169,編號106)。
拍品913
片巖菩薩像
犍陀羅,三或四世紀
高80厘米(32英寸)
估價:300,000 - 500,000 港幣
來源:
日本私人珍藏
菩薩繁復精美的衣物無疑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戲劇化美感。長袍緊緊系在菩薩左側(cè)肩膀與手臂,斜斜地覆蓋過右腿,在周身形成了優(yōu)美的橫向與縱向褶紋,在右膝處垂落成兩道賞心悅目的弧線。此種造型在犍陀羅藝術(shù)中為菩薩像所獨有,其中觀音菩薩與彌勒菩薩最為廣受敬拜(Kurita,《Gandharan Art》,卷二,東京,1990年,頁14,33,49,編號15,71,117)。
另一件與本尊拍品十分相近的是大都會博物館珍藏的一尊半身像(編號1987.218.10,見Behrendt,《The Art of Gandhara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07年,編號41,頁53)。這些大型佛像反映出三世紀時犍陀羅佛教傳統(tǒng)中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轉(zhuǎn)變,即隨著對大乘佛教的信奉之興起,對圣物與佛塔的敬拜轉(zhuǎn)而被佛陀像與菩薩像所取代。
菩薩胸前并未像其他犍陀羅菩薩像般斜掛一串護身符牌,可能表明此像刻畫了悉達多太子成佛前的罕見形象。白沙瓦與拉哈爾博物館之太子初次參禪像及菩薩半身像均帶有此特征,上述半身像中菩薩長發(fā)捲曲,往往以此作為辨認悉達多太子身份之依據(jù)(Luczanits編,《Gandhara》,美茵茲,2008年,頁25,273,圖8及編號195)。另有兩尊日本收藏中的作品可資比較(Kurita,同上,頁5,6,編號1,2)。
拍品933
銅鎏金大日如來像
出自密集不動金剛壇城
西藏,丹薩替風格,十五世紀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3053號
高21厘米(8 1/4英寸)
估價:2,800,000 - 3,400,000 港幣
來源:
Philip Goldman珍藏,倫敦
蘇富比,紐約,2002年3月21日,拍品108
手持三眼密集不動金剛之法器,此尊端坐寶座之六臂像應來自一組以密集不動金剛為主尊的極其壯觀的造像壇城。除其半忿怒相以外,主尊的三面、法器之順序以及王座上之獅子均與大日如來之秘密像一致,例如,十二世紀重要的壇城章法《究竟瑜伽鬘》中便有相關(guān)記載(見Chandra與Sharma,《究竟瑜伽鬘》,新德里,2015年,頁31)。自其右上臂起,六臂分別持蓮花、金剛杵、轉(zhuǎn)經(jīng)輪、金剛鈴、火焰狀珠寶以及一柄長劍(逆時針順序),與一張密集不動金剛壇城唐卡中位于南象限的大日如來一致(參見邦瀚斯,紐約,2014年3月17日,拍品18)。另一尊出自北京古天一拍賣之銅鎏金像(2017年6月7日,拍品3071)則刻畫了不空成就佛之秘密像,與本拍品應屬同組。完成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間之《密集金剛續(xù)》為無上瑜伽續(xù)中最早、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西藏被稱為“密教經(jīng)典之王”。
本尊工藝精湛的造像鎏金厚重華美,鑲嵌以斑斕的綠松石,呈現(xiàn)丹薩替造像風格。丹薩替造像以繁復的珠寶裝飾及受尼泊爾傳統(tǒng)影響而形成的圓潤身形著稱,本尊造像亦是如此。作品的多級臺座中央部分刻畫捲曲藤紋自長生甘露寶瓶中蔓延而出,左右兩側(cè)各有一雪獅,同樣之底座可參考布達拉宮藏丹薩替四臂佛母像(馮·施羅德,《西藏佛教造像》,香港,2001年,頁1040,編號206A)。
底座上的蓮瓣由兩層飽滿的褶邊花瓣組成,這種獨特樣式由一種早期丹薩替蓮瓣造型演變而來,該早期樣式可見于瑞特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十四世紀不空成就佛像(Czaja與Proser編,《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紐約,2014年,頁136-7,編號31)。在本拍品中,蓮瓣尖端的褶皺邊緣被抽象成一道道的刻紋,這種稍晚期的蓮瓣樣式亦在諸多造像中普遍存在,例如瑞特堡博物館中一尊尊勝佛母像(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蘇黎世,1995年,頁153,編號98)、一尊由邦瀚斯售出之十五世紀銅鎏金佛像(香港,2018年10月2日,拍品37)以及一尊出自蘇富比之多臂舞神像(倫敦,1989年6月5日,拍品56)。
本尊造像之藝術(shù)水準勝過另一尊出版于黃春和著《西藏丹薩替寺歷史研究》中題材相同且風格近似之銅像(北京,2016年,頁194,編號124)。此外,其怒目圓睜、波浪眼眉的面容、珠寶裝飾風格以及蓮瓣構(gòu)造皆可與Sandor Fuss舊藏中的財源天母像(佳士得,紐約,2008年3月21日,拍品621)以及John與Berthe Ford珍藏中的大成就者像相比較(Pal,《Desire and Devotion》,巴爾的摩,2001年,頁296,編號172)。
拍品934
錯銀錯紅銅金剛座佛陀銅像
西藏,十五或十六世紀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6716號
高18.5厘米(7 1/4英寸)
估價:120,000 - 180,000 港幣
來源:
麻薩諸塞州私人珍藏
這尊面容歡愉的佛像再現(xiàn)佛陀于菩提伽耶悟道之瞬間。佛陀雙目含笑,以尤為和藹可親之神態(tài)凝視觀者。其細長的眼睛時??梢娪诓匚鞴鸥裢醭脑煜窕虮诋嬛校y與紅銅的鑲嵌令其眼目更富神采。里特貝格博物館現(xiàn)藏一尊古格阿閦佛銅像則帶有相似面部特征以及蓮花座上橫向堆迭的衣褶(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蘇黎世,1995年,頁70-1,編號29)。然而,另一尊觀音菩薩立像帶有與其十分類似的蓮花瓣與完全一致的嘴形,或許指出本拍品亦可能來自藏中地區(qū)(馮·施羅德,《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頁1192,編號323A)。兩尊蘇富比于紐約售出之造像亦可資比較,分別為1985年9月20或21日售出之拍品134,以及1995年9月21日售出之拍品51。
拍品936
銅錯銀勝樂金剛像
清乾?。?735-1796年)
勝樂金剛手中法器、背后所披象皮,
以及腰下懸頭骨鏈與人頭鏈均為銀質(zhì)且單獨鑄造。
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16701號
高42厘米(16 1/2英寸)
估價:2,400,000 - 4,000,000 港幣
來源:
瑞士私人珍藏, 2007年購于日內(nèi)瓦
清乾隆皇帝為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在位時曾興建寺廟并下令鑄造諸多佛教造像以供奉其中。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匯集了來自中原、西藏、尼泊爾以及蒙古的杰出工匠,乾隆帝本人親自督導造辦處以確保成像品質(zhì)。本尊魅力非凡的銅錯銀造像塑造重要本尊勝樂金剛與明妃金剛亥母,以乾隆宮廷造像的工藝水準鑄成,細節(jié)復雜而極盡精美,堪稱典范之作。
盡管未刻有銘文,本尊造像與其他乾隆款宮廷造像間相似之處比比皆是。故宮中珍藏一尊著名的智行佛母像(見羅文華,《圖像與風格——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北京,2002年,頁396-7,編號176),其窈窕的身形與靈動修長的手指均與本尊勝樂金剛像如出一轍。二尊造像均五官輪廓分明,鼻樑上有明顯皺起,以突出其眉頭緊鎖之態(tài)。勝樂金剛之眼神凌厲,尤為攝人。與乾隆款智行佛母像相似,此尊勝樂金剛同樣身掛單獨鑄造之精緻人頭鏈及串珠鏈,其高聳的發(fā)髻則承襲了在乾隆年間得以復興的東北印度帕拉風格。
另一尊乾隆款大輪金剛手像盡管做工不及本尊造像精美,亦體現(xiàn)出清代宮廷造像的精準鑄工(見羅文華,《藏傳佛教造像》,北京,2009年,編號51)。此大輪金剛手像呈現(xiàn)與本拍品相似的均勻的褐色包漿,在乾隆年間帕拉復興風格的作品中十分常見。此外,兩位主尊與佛母的頭發(fā)亦以相似手法刻畫得絲絲入微。
本尊造像亦與故宮博物院中一組大型密宗本尊像聯(lián)系緊密(同上,頁98,102,104-5及260,編號41,45,47及161,以及《圖像與風格》,頁430-1,編號192)。本組銅像盡管無款識,但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其皆出自清宮造辦處。本拍品與該組密宗本尊像均于手腕、上臂、踝骨與腰部配戴設計相似的骨飾,骨珠串間以方形骨片相連。部分造像的骨飾錯銀,正如此尊勝樂金剛。此外,故宮造像的人頭鏈上頭顱間隔亦十分明顯,其圓形耳環(huán)與骷髏冠同樣與本尊造像幾乎一致。其他相關(guān)造像可參考《雍和宮佛像寶典》,北京,2002年,頁19,編號19,以及Rist與Grewenig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佛爾克林根,2016,頁488-9,編號217。
勝樂金剛與金剛亥母雙身像表現(xiàn)了密宗佛教藝術(shù)中最為重要的玄奧理想之一,即通過智慧(金剛亥母)與慈悲(勝樂金剛)之完美結(jié)合而悟道之無上喜悅。勝樂金剛的頭發(fā)高高盤起,呈『瑜珈士髻』并點綴著一道彎月,根據(jù)Rhie及Thurman研究,彎月之意為提醒觀者“勝樂金剛最早受中世紀印度的苦行僧所敬拜,盡管其為佛教本尊,其部分屬性卻與印度教的瑜珈士之神濕婆相同”(見《Wisdom and Compassion》,紐約,1991年,頁278)。
“慈悲道:精品佛教造像”
單一藏家專場拍賣
預展日期
香港 10月3至7日
拍賣時間
2019年10月7日
17:30HKT
“誠虔韻映”拍賣
預展日期
香港 10月3至7日
拍賣時間
2019年10月7日
18:00HKT
預展及拍賣地點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一座20樓
邦瀚斯藝術(shù)廊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