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6/12 18:32:31 來源:雅昌藝術網
惲壽平《花卉冊》(八開) 設色紙本 26×34cm×8
[北京保利]百代標程——從宋人至金農
2019年6月3日晚,北京保利2019年春拍“百代標程——從宋人至金農”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本場共7件精品上拍,其中,龐萊臣定為“虛齋至精之品”的惲壽平《花卉冊》(八開)以咨詢形式上拍,5800萬元起拍,65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7475萬元成交,成惲壽平最貴花卉冊,目前位居惲壽平個人拍賣紀錄第二名。
作為本冊較早的鑒藏者,高士奇對此冊喜愛之情躍然紙上,題跋道:“畫花卉者易于板滯,惲正叔(壽平)深得宋人寫生之旨,下筆輒有異趣,此冊尤其生平得意作也。每于讀書困倦時,倚隱囊展觀,如步疏籬野徑一回”,評議兼顧,且有生活實感,如與友對談,言語出自肺腑。惲壽平此冊畫法高超絕妙,細品讀本冊每開自題詩句,亦能照見其心性品格,學養(yǎng)志向。
有專家學者認為:“惲壽平沒骨花的根本特點在于能以元人幽淡、逸宕、秀雅之筆來作宋院體工整、典麗之畫,以其典型文人畫家的素養(yǎng)、氣質和審美理想融合、變革了院體花鳥畫的拘謹、刻板、纖巧和過于綺艷華靡的特點”,而更為深層的意義在于,“其實,只要稍一深入品味,就會感覺到,惲壽平的花卉畫,其色彩韻味是清麗冷艷,整個情調是在秀麗、明艷、潔凈和淡雅之中蘊含著一種凄涼和哀傷?!?
1678年,惲壽平的父親惲日初病逝。惲壽平10歲就隨其父輾轉于浙江、福建、廣東,隨義軍對抗清軍,九死一生,散而復聚,對于父親的去世,其內心的悲痛是難以言喻的,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是,惲壽平一直掛念但未能參加好友吳鉏在1677年的起義于1679年失敗,吳鉏嘔血而死。毋庸置疑,這對于從小就視反清復明為大業(yè)的惲壽平來說,這個打擊是巨大而沉重的。惲壽平一直燃燒于內心的反清之火在此時或應熄滅殆盡。1680年夏歷六月,臥于病榻的王時敏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了他的忘年之交——惲壽平,這兩位相差四十余歲,平日往來書信不斷,亦師亦友的知交,此前從未碰面。為償夙愿,惲壽平與王翚相約同赴太倉拜謁王時敏,怎料王時敏已是病危彌留。此時此景,兩人的相見自是感慨萬千、衷腸互訴,一見如故,竟是訣別。數日后,王時敏駕鶴西去,惲壽平悲痛欲絕,此種傷感的情緒一直延續(xù)到八月中秋,惲壽平作《惲南田哭王奉常》詩二十四首以表紀念,有句曰:“只眼乾坤遺老盡,從今東海竟無人”。 在連續(xù)的兩年之內,至愛之親的離世、家國理想的破滅、忘年知己的仙去,都讓藝術家的心緒很難平復,反映在這套冊頁之內,凄美、冷艷的畫面與描寫歸隱避世的詩句融合,情緒的悲觀和失落,很可能是這套冊頁畫了兩月有余的一個原因。
這件惲壽平《花卉冊》共八開,分別繪白牡丹、紅杏花、蝴蝶花、紫薇、雁來紅與野菊、雙色菊花、竹石、天竺臘梅。
第一開“臨文徵仲白牡丹”。題為“瑤臺嬋娟”。此圖惲壽平題贊文征明所繪白牡丹之豐姿綽約,如瑤臺美女,冰清玉潔,落落大方之態(tài),更像是自況,寫內心之向往。牡丹花頭多以干墨勾皴,復以重墨點蕊,莖葉也用淡墨,從而整體凸顯出潔凈、典雅,幾片用淡墨掃出的葉子,雙勾留白透出的幾許瀟灑和自信,從容不迫。
第二開寫杏花。惲壽平畫桃花常有,畫杏花則較為罕見。此或為惲壽平畫杏花之始。此頁杏花用色頗見惲壽平手段之高明,其色彩變化豐富且層次過度自然和諧;花開俯仰向背、左右顧盼,姿態(tài)各異。干筆淡墨勾皴枝干,收筆處見精神。題為“唐六如舊本”。
第三開畫蝴蝶花?;ㄩ_兩朵,綻放者如紫蝶展翅,且揖讓得法;初開者如紫蝶收翅,花瓣瓣尖攢聚有度,前后掩映。蝴蝶花寬大的葉子、細挺之莖稈,如拈花佛手般舞動,令人心生敬仰。
第四開畫紫薇折枝二種。此頁畫兩色紫薇化碎為整,后以重色提點位置關系,平中見奇,有“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效果。
第五開畫雁來紅與野菊。此頁精彩處在雁來紅葉子的畫法和用色。
第六開畫菊花。惲壽平畫菊花是其典型的藝術特色之一。本作題詩中“玉峰山下”、“玉峰東海園池”是指昆山徐乾學之園林,“玉峰雅集”即言徐乾學。惲壽平與毗陵唐氏一家唐宇昭父子兄弟、王翚等皆為玉峰雅集之???。
第七開寫竹石。題“青鳳梳翎。庚申長至,惲壽平摹唐解元?!保俗鲗戯L竹,竹葉飄灑,與鳳凰梳理羽毛之狀,頗為相似。
第八開畫天竺臘梅。題為“凌寒二友”。故宮博物院藏惲壽平1687年所作《花卉冊》,所畫天竺臘梅,題為“寒檐二友圖”,言“枝枝都是歲寒心”,可知其意。此頁天竺之珊瑚珠流光溢彩之熱烈與臘梅花之嫩黃新蕊之冷艷形成對比,雅艷絕俗。又題“晚香依翠袖,濃艷含珠胎。不知青帝力,雪谷破寒開”,似有壯志能酬之感。
這件《花卉冊》作于1680年,與作于同一年的惲壽平畫作有上海博物館所藏《雙鳳圖》扇頁、《菊花圖》扇頁,吉林省博物院藏《菊花圖》扇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艷雪微歌》扇頁,其畫法、款識、鈐印等等與本作有較強的一致性,可資比較。另外,此冊流傳有緒,其間藏家轉遞,多為藝術史鑒藏名家。此冊先由高士奇鑒藏,因其位高權重,故得世間名跡佳作甚多,此冊惲壽平作于1680年,二十三年后(1703),高士其即得此冊,嘆賞有加,欣然題跋。后轉至干嘉時期藏家陳淮,道咸時伍元蕙、潘仕成、楊慶麟、邵松年,后歸民國大藏家龐萊臣、王南屏。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