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5/18 22:26:11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筆堅墨暈,體韻雙妙,得為上品。
今代畫師,獨(dú)抱石公能之。
——老舍
傅抱石對于山水畫的見地借用了《中國繪畫理論》(明·唐志契 《繪事微言 》)中所言:“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環(huán)抱起伏之勢,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掛腳,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而落筆不生軟矣。亦便得水濤浪縈回之勢,如綺如鱗,如云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筆不呆板矣。”因此,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跳出陳規(guī)框框,因時因地因景,變化多彩,不落窠臼,然而這一切要?dú)w功于對寫生的重視。
傅抱石(1904-1965) 古長城下
設(shè)色紙本 鏡心 33.5×45.5cm 約1.4平尺
鈐?。焊当?
邊跋:(傅二石題)古長城下。此圖系先父抱石晚年所作,其筆法章法皆有傅氏典型之風(fēng)格也。傅二石敬題于辛卯秋。鈐?。焊刀?
背題:傅益瑤。鈐?。罕罄?
鑒藏印:元霖山房珍藏、熙寶齋珍藏印
出版:
1.《傅抱石畫集》第201頁,文物出版社,1992年。
2.《傅抱石畫集》下卷第375頁,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
3.《傅抱石大典》,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4.《名家翰墨·9·傅抱石專號》第158頁,1990年10月1日出版,2006年7月1日再版。
5.《希寶齋隨筆:中國山水畫源流探析》第146頁,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
6.《中國書畫鑒定與投資學(xué)》第221頁,上海畫報出版社,2007年。
7.《傅抱石全集》第五冊第316頁,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
著錄:《傅抱石研究文集》第265頁,傅抱石研究會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展覽:
1.“傅抱石遺作展”,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1979年。
2.“傅抱石畫展”,臺北,歷史博物館,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2日。
3.“傅抱石藝術(shù)特展”,廣州,廣東美術(shù)館,1998年11月1日—11月30日。
4.“傅抱石藝術(shù)特展”,深圳,深圳美術(shù)館,1998年12月。
5.“其命維新——傅抱石百年誕辰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2004年8月11日—18日。
6.“其命維新——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展”,南京,江蘇省美術(shù)館,2005年8月25—9月6日。
7.“傅抱石百年大展”,臺北,國父紀(jì)念館,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說明:附作者家屬傅二石先生與作品合影。
出版
背題:傅益瑤。 鈐?。罕罄?/P>
20世紀(jì)40年代的重慶金剛坡時期奠基了傅抱石山水畫的寫生品格;1957年的東歐寫生使其山水畫風(fēng)格的寫生筆墨元素進(jìn)一步成熟和體系化;1960年的“寫生長征”又使他的山水畫藝術(shù)取材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開拓;1961年的東北三省寫生則最終促成了傅抱石山水畫風(fēng)超越寫生與寫實,走進(jìn)了大實大虛的宏大境界,從而完成了其最終的典型風(fēng)格面貌。
局部
縱觀其作,無論是巨幅還是小品,都存在一種特殊的氛圍——一種氤氳之氣,蒼茫之感;沉浸在纖塵不染的空氣之中。此幅《古長城下》,尺幅不大,卻也不失氤氳之氣,具其成熟時期繪畫風(fēng)格特點(diǎn),雖無年款,構(gòu)圖、筆法與傅抱石作于1960年的《太華紀(jì)游》頗為相似。先以淡墨寫出山體輪廓,而后皴擦,山體皴擦已經(jīng)不見早年明顯的干筆散鋒筆觸,只以淡筆略加皴染,使得畫面翁郁淋漓,氣勢磅礴,再后以破筆散鋒加上水墨飽滿,筆在紙上涂、簇,山角下的樹更加的郁郁蔥蔥。
?局部
整個畫面構(gòu)圖開門見山,卻也不失意境深邃,僅以數(shù)根線條勾出的矮山,剪影般的樹以及山下的幽靜村居,這幾組簡單景物即表現(xiàn)出大氣磅礴的“長城內(nèi)外”景色,筆墨率意而有法度,意境寧靜而致遠(yuǎn)。
北京銀座2019春季拍賣會
預(yù)展時間
6月3-4號
拍賣時間
6月5號
展覽拍賣地點(diǎn)
北京昆侖飯店
北京市朝陽區(qū)新源南路2號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