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26 11:00:15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宋刻名帖,原石流傳至今者,僅知有首都博物館藏兩種,一為晉王獻(xiàn)之書《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本;二為傳魏鐘繇書《宣示表》,二者皆為宋賈似道半閑堂刻石。此次發(fā)現(xiàn)宋刻《十七帖》原石,可以彌補從未見王羲之宋刻單帖原石流傳的遺憾,意義深遠(yuǎn)。
《十七帖》是書圣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而得名。《十七帖》摹刻極多。唐時弘文館曾摩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勅”字,下刻“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俗稱館本,比較真實的再現(xiàn)了《十七帖》的原卷之貌。后世傳本多據(jù)館本輾轉(zhuǎn)摹刻,面貌不一,有優(yōu)有劣,其中以文末題記“僧權(quán)”二字半刻本為優(yōu),為世所重。這個體系中最有名的拓本當(dāng)以安思遠(yuǎn)舊藏文征明朱釋本宋拓十七帖為冠冕。文征明為其朱筆釋文,并在卷尾題跋:“此帖自唐宋以來不下數(shù)種,而肥瘦不同,多失右軍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勁,繩墨中自有逸趣,允稱書家之祖。晉人筆法盡備是矣?!笨梢哉f對此本推崇備至。
安思遠(yuǎn)藏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卷首
安思遠(yuǎn)藏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卷尾
Lot 1802 宋刻十七帖原石 1塊 附拓片1紙、題跋1頁、出版物1冊 石質(zhì) 32.5×70×10 cm
嘉德秋拍此件宋刻文征明朱釋本《十七帖》原石,存二十行,收《服食帖》末行、《知足下帖》、《瞻近帖》、《天鼠膏帖》、《朱處仁帖》、《七十帖》前四行,右下方有編號“二”,知為第二石。
宋刻十七帖原石編號“二”
今將文征明朱筆釋文本復(fù)原未剪整紙本與原石、新拓作比較,除去年代劃痕之外,筆鋒刻痕均相合,字體特征都相符。從石質(zhì)的細(xì)部特征來看,三者吻合。
十七帖宋刻原本
安思遠(yuǎn)藏宋拓十七帖文征明朱釋本(復(fù)原整紙本)
十七帖宋刻原石新拓本
細(xì)審《朱處仁帖》第二行“取”字左下方自右至左有石筋,《七十帖》第四行“厚”字,左上方自左至右有石筋,此兩處石筋皆為石質(zhì)本身之標(biāo)志,原石在此處略有凹陷,故傳拓時有白色石線顯現(xiàn),并非劃痕。今將上五本與此石相校,文征明朱筆釋文本、快雨堂藏本、吳繼仕跋本、宸翰閣本兩處極為明顯,另姜西溟藏本“取”字隱見(傳拓方式之不同,故出現(xiàn)不同效果),“厚”字行當(dāng)為剪失;知此石當(dāng)為文征明朱釋本系統(tǒng)宋刻原石。
宋刻十七帖原石《朱處仁帖》第二行“取”字
宋刻十七帖原石《七十帖》第四行“厚”字
此外,和文征明朱釋本十七帖屬于同一版本體系的還有宋拓十七帖姜宸英本,今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宋拓十七帖快雨堂藏本,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宋拓十七帖吳繼仕跋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明拓十七帖宸翰閣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拓十七帖姜西溟藏本
宋拓十七帖快雨堂藏本
宋拓十七帖吳繼仕跋本
明拓十七帖宸翰閣本
宋刻名帖,原石流傳至今者,僅知有首都博物館藏兩種,一為晉王獻(xiàn)之書《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本;二為傳魏鐘繇書《宣示表》,二者皆為宋賈似道半閑堂刻石。前者一九八二年,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購。后者曾見于北京翰海拍賣公司二〇〇九年秋季拍賣會,后被首都博物館收購。此次發(fā)現(xiàn)《十七帖》第二石,可以彌補從未見王羲之宋刻單帖原石流傳的遺憾,意義深遠(yuǎn)。
中國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
巡展 Exhibit
10/27-10/28
武漢大學(xué) 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
預(yù)展 Preview
11/17-11/19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拍賣 Auctions
11/20-11/24
嘉德藝術(shù)中心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