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9 19:32:00 來源:雅昌藝術網
張大千《臨敦煌觀音像》 1943年作 鏡框 設色絹本 189×86cm 拍品獲邀參加臺北故宮張大千120周年紀念展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
2018年10月2日上午,香港蘇富比2018秋拍“中國書畫”專拍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本場共268件書畫精品上拍。其中,張大千《臨敦煌觀音像》以850萬港幣起拍,100萬一口往上加,經過8分鐘競價,4050萬港幣落槌,加傭金最終以4804.55萬港幣成交,超拍前低估價4倍多。(拍前估價1200-1800萬港幣)
谷正倫
此畫上款人“紀?!奔垂日齻?1889-1953),貴州安順人。早歲負笈東瀛,入陸軍士官學校,期間加入同盟會,后返國隨黃興參加革命,辛亥鼎革后,歷任國民政府軍政要職,曾任憲兵中將司令、憲兵學校中將教育長,故有“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之譽。先后主政甘肅、貴州,又曾掌糧食部。四九年赴臺,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五三年底病逝?!鞍讏苑蛉恕奔搓愯?,1919年與谷氏在貴陽結婚。
1941年,大千先生率子侄門人等赴敦煌研究石窟藝術,又聘青海喇嘛畫師作助手,復召謝稚柳和門人劉力上等前來協助。大千個性爽朗,擅結交朋友,無拘身份,故逗留兩年余間,與當地紳商,軍政界人士,甚或來訪之政府代表團相處頗融洽,雖當地物質條件困乏,但亦因此人際關系,屢獲協助。1940年谷正倫出任甘肅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執(zhí)掌隴省軍政大權,雖未見與藝文界人士緊密過從,惟大千敦煌居停期間,毋受滋擾干預,即使受人構陷,誣告破壞文物,谷氏雖致電報指問此事,但似未追究。反于張大千離開敦煌,一九四三年八月中旬在蘭州三青團禮堂舉辦畫展,谷氏與當地軍政大員出席主持開幕儀式,可見兩人未有因上述構陷之事致生隙嫌。
本幅寫于“癸未三月”,即公歷一九四三年四月初至五月初,即畫家結束石窟研習,即將離敦煌時,摹莫高窟觀世音菩薩造像一區(qū),贈谷正倫伉儷。
石窟臨摹過程,環(huán)境、物質條件,皆十分艱苦,惟亦大千用功最勤之時,兩年余積累所得,自珍甚矣,非輕易贈人。即使友輩索畫,或遠寄四川,供出售集資之用,亦僅以一般山水人物應之,今出此巨制送贈谷氏,其禮極重,或為報其照拂之恩!
畫上題“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七窟”,據大千自撰〈莫高窟記〉,此窟屬盛唐、晚唐,窟內南壁北壁,各有觀音菩薩一區(qū),其一具“高四尺六寸”。
本幅寫菩薩立像,見九分開臉,頭束發(fā),戴寶冠,后有頂光,手腕佩戴釧環(huán),斜穿天衣,長帛外披,盤繞雙臂,下垂及地,瓔珞披身,腰結束帶,下穿朱紅羅裙,一手拈柳枝,一手置凈瓶,雙足立于朱紅蓮花座上。筆下開臉飽滿豐腴,彎眉豐鼻,兩耳垂穿環(huán),莊嚴法相中見慈祥之色。眼、頰、頸以至身體各部皆暈染,色深淺不同。身上之釧環(huán)、瓔珞、束帶以至發(fā)髻寶冠等,則以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填蓋,色沉厚亮麗,得唐畫之古艷華麗。服飾層層疊蓋,以顏色深淺現其層次,突出衣褶疊曲轉折的折痕,加強質感之表現,形像更呈立體生動。畫中線條沉穩(wěn),運筆熟練,細節(jié)描繪精準,尤以菩薩臉部神情、眉宇間,流露慈悲濟世之懷。十指或曲拈,或平伸,其姿婉轉,見柔韌之態(tài),刻見細膩傳神。本幅亦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四川省博物館珍藏外,少數流傳于民間之張大千敦煌時期臨摹壁畫之代表作。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