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3/22 17:54:04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保利香港]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Lot 3031 宋/金 瀝粉彩繪仙人朝奉圖壁畫 H 150cm W 100cm
估價:HK$ 6,000,000 - 8,000,000
來源
1。 John Eskenazi Ltd, 1995
2。 私人收藏,意大利
3。 歐洲私人收藏
4。 亞洲藏家舊藏
壁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又分為寺觀壁畫與墓室壁畫兩大部分。墓室壁畫出現(xiàn)的年代較早,由漢代盛興,唐宋達到高峰,元明之后逐漸衰落,主要內(nèi)容多體現(xiàn)墓室主人往生前后的生活場景和愿景。寺觀壁畫是中國壁畫的一個主要類型,繪于佛教寺廟和道觀的墻壁上,內(nèi)容有佛道造像、傳說故事、圖案裝飾等等。這種繪畫形式是隨著道教的產(chǎn)生和佛教的傳入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興于漢晉,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國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篇章。
佛教在金代的時候頗爲盛行,除繼承了北宋佛教之外,融合了大量的世俗審美,再加上皇室的崇信推廣,寺廟建筑上的雕塑、壁畫仍具有相當規(guī)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卻不多。保存較好,藝術(shù)水平較高的有山西朔縣崇福寺彌勒殿內(nèi)的說法圖、山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傳、鬼子母經(jīng)變圖等。
崇福寺彌勒殿《說法圖》局部
金代山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鬼子母經(jīng)變圖》
本件瀝粉彩繪仙人朝奉圖壁畫應(yīng)為一個宏大佛教禮佛場景中的一小部分,從三位菩薩的服飾及體裁來看,應(yīng)當為寺廟壁畫中的一部分。
瀝粉彩繪仙人朝奉圖壁畫(局部)
此類佛教仙人朝奉圖可追隨至甘肅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畫與絲綢,這種傳統(tǒng)經(jīng)歷了宋代、金代延續(xù)至明代。壁畫中人物布局及色彩搭配,使人聯(lián)想到古董商盧芹齋早年售予歐美各大博物館的五代慈勝寺壁畫,其中最近接近者當為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所藏的《菩薩焚香圖》。
《菩薩焚香圖》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然本件壁畫則毫不遜色,如春蠶吐絲般緊勁鐵線所表現(xiàn)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嘆為觀止:菩薩那華腴豐滿的肌體、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爛漫如花的手姿、當風飄舉的吳帶、華麗夸張的花冠以及濃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觀者目炫神迷。
宗教繪畫中的主尊通常有著固定的圖式,因而形象多較為刻板,而輔助式人物則可以較為自由的表現(xiàn)。本件壁畫因在墻壁上作畫,為強調(diào)視覺沖擊力,因此在用筆和用色上盡顯“粗筆重彩”、“潑墨寫意”,活脫脫將一個菩薩塑造成朱唇翠眉、纓烙繞身、錦巾斜披、腕戴雙環(huán)的北宋至金代時期的仕女形象。這種菩薩形象不同于常見的青綠山水式的水陸畫,在宗教繪畫中則極為罕見。三位女性菩薩手中各持圣物行走于綠蔭之下,整體布局疏密有致,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這樣的布局也遠超元代芮城永樂宮壁畫并排行式布局,顯的更加寫實與隨性。反而與宋代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中的菩薩畫像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代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
菩薩束發(fā)成綹,盤至耳前,菩薩雙頰豐腴,唇如櫻綻,杏眼上揚,柳眉下彎,從勾勒的線條可看出畫工用筆極快,筆跡流暢,而陰影部份則筆觸較為輕柔地渲染,可見繪者及其精湛的筆法與生動的造型功力。
瀝粉彩繪仙人朝奉圖壁畫(局部)
三位女性菩薩面部刻劃非常有特點,這是比較標準的北宋至金代時期的仕女形象,在金代木雕造像中時有見到此類豐頤圓潤的面孔。將菩薩刻劃成圓臉雙下巴的特點,讓菩薩更有親和力,這也符合宋、金時期佛教造像由“神”到“人”的世俗化刻劃,這一時期的菩薩更象是一位非常有親和力的婦人形象。這一特點也影響到了韓國及日本造像。與本件壁畫仕女面部特點相似,極有可能為同一廟宇的壁畫;可對比香港蘇富比(微博)2015年12月3日,編號287宋/金彩繪菩薩像。宋代文人李嵩(1190-1230)的繪畫中的仕女飽滿的面頰,雙眉與彎鼻與本件中的菩薩有著相似之處,發(fā)束中也點綴著珍珠。李嵩所繪畫《聽琴圖》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收于《仕女畫之美》,臺北,1988,圖10。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