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3 18:21:29 來源:新浪收藏 文/李春林
王時敏 仿倪瓚春林山影圖 軸 清副本
王時敏《仿倪瓚春林山影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系王42歲以倪瓚筆意繪制而成的山居景致,乃王時敏早期臨古階段的精彩之作。
本文擬從王時敏個人繪畫風格、畫作筆墨特點、題跋鈐印、收藏著錄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考證。
王時敏《仿倪瓚春林山影圖》,紙本水墨,縱94.3cm、橫43.8cm,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系王時敏42歲游倪瓚老家無錫時,觸景生情,情寄筆端,以倪瓚筆意繪制而成的山居景致,乃王時敏早期臨古階段的精彩之作(1)。本文擬從王時敏個人風格、作品綜合特點等對此作進行考析。
一、王時敏繪畫風格
王時敏(1592-1680年),初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并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與董其昌、楊文聰、王鑒等稱為“畫中九友”。
王時敏系出高門,文采早著,乃明大學士王錫爵之孫,以祖蔭,官至太常寺少卿。近師董其昌,得其真?zhèn)?,遠溯“元四家”、董巨等“南宗”畫派諸家,尤其對黃公望刻意追摹(2)。
王時敏小像
明季畫學,董其昌有開繼之功,堪稱明代藝壇一代宗師。王時敏小董其昌38歲,王氏少時即以董畫為臨摹范本,并得董氏親自指點,后來董王二人還成了兒女親家,兩人關(guān)系可見一斑。 董氏提倡的“南北宗論”、“畫家以古人為師,進而以天地為師”的繪畫理念深刻影響了“四王”、“四僧”等后學,尤其對王時敏影響至深,董氏的繪畫思想貫穿了王氏的一生,也使王氏成為董氏的“真源嫡派”,傳燈之人,享年高壽八十九歲。
縱觀《中國繪畫全集》中王時敏的作品,對比王氏的生平,可將王氏的繪畫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表現(xiàn)出相應(yīng)特點。
一是早期,主要是王氏49歲之前作品。1640年,王氏49歲時辭官歸隱,從京城歸太倉。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師古”,常臨摹古畫,并按宋元古畫原跡臨寫而成,已見臨摹功力,同時已開始顯現(xiàn)個人筆墨精細淡雅的特點。(3)
3、王時敏 溪山亭子圖 軸 清
二是中期,主要是王氏50歲至69歲之間作品。1640年隱歸,1644年明清易祚,王氏更是一心歸隱,不再出仕,而是寄情于書畫,開始基本形成自身風格。
此階段作品山勢渾厚,用筆圓厚,干濕筆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喜用橫點及披麻皴,實為黃公望而雜以高克恭皴筆。這一階段,王氏對黃公望用功甚勤,由于董其昌對元四大家中的黃公望最為推崇,受其影響,對黃頂禮膜拜,心慕手追。(4)(5)
4、王時敏 秋山白云圖 軸 清
三是晚期,主要是70至89歲之間作品。人生七十古來稀,享年高壽,古稀之年于畫事仍孜孜以求。一甲子的臨古功力,使其隨心所欲不逾矩,筆墨從古人而來,融諸家于一爐,皴筆干濕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形成個人蒼老而又清潤的藝術(shù)特色。需要注意的是王氏晚年身體狀況不佳,69至79歲,患眼疾,視力不好,79歲冬后患有風疾,這一階段其作品不多,且出現(xiàn)了王鑒、王翚、王原祁、王撰等的代筆現(xiàn)象。(6)(7)
5、王時敏 仿古山水圖 冊 清 之十
6(2)漁莊秋霽圖
6(3)六君子圖
二、《仿倪瓚春林山影圖》分析
《仿倪瓚春林山影圖》作于王時敏42歲時,屬于早期臨古階段作品。倪瓚,初名珽,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其畫逸筆草草,平淡天真,于極簡見精神,明王世貞有“元人尤可學,獨元鎮(zhèn)不可學也”之說,董其昌曾說“平淡天真,米癡后一人而已。”(8)(9)此作從構(gòu)圖、筆墨等整體形式上非常接近倪瓚,屬高水平臨仿之作,雖然與倪瓚的意境、神采還有較大差距,但體現(xiàn)了王氏高超筆墨功夫和臨古能力。作品經(jīng)董其昌題跋,并經(jīng)李佐賢、楊紹和、吳湖帆等遞藏,經(jīng)《書畫鑒影》、《吳湖帆文稿》著錄,流傳有序。
1、 筆墨構(gòu)圖。從構(gòu)圖看,作品屬典型的倪瓚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近景緩坡雜樹,茅屋點綴其間,中間留白為河,遠山平緩。從筆墨看,王時敏極力臨仿倪瓚,如使用側(cè)鋒干筆折帶皴,山石部分與倪瓚不同輪廓線用圓筆,線內(nèi)用干筆皴擦,近樹雙勾輪廓線,葉法用松葉點、柏葉點等。
但在臨仿時,王時敏還是不經(jīng)意表現(xiàn)了自身與倪不同的一些筆墨之處。如,倪的山石輪廓線一般用極淡極干方筆勾勒,遠山部分甚至經(jīng)常不加勾勒,直接用干筆皴擦,而此作基本用線勾輪廓,且方筆圓筆互用,干濕濃淡墨互用,如此,此作的山石比倪的山石圓潤的多;較多使用王常用的披麻皴;近坡、遠山多礬頭,而倪礬頭少,倪遠山經(jīng)常無礬頭;作近景水線,這也常見于王氏的其他作品,但倪少見;近景樹狀更加規(guī)矩,不似倪氏必有一顆樹歪著長出;茅屋繪制細致,不似倪氏聊聊幾筆描繪一亭。
整體上看,此作仿倪法基本接近,但沒有倪氏的硬勁筆力,從而缺少疏寒清冷;沒有倪氏的逸筆草草,從而缺少天真平淡。(10)
2、 題跋鈐印。作品的上部有兩段題跋,一為王時敏本人,“癸酉初夏,錫山舟次,擬云林春林山影圖。時敏”,鈐白文“王時敏印”;一為董其昌,“云林小景幾作無李論,遜之亦搜索殆盡,誰知筆端出現(xiàn)清閟閣主者,若再來騁妍競爽如此,珍重珍重。甲戌初冬,其昌?!?,鈐白文“宗伯學士”、“董氏玄宰”兩印。
除繪畫外,王時敏還擅長書法,尤精八分,由于學畫于董其昌,書法尤其是行書亦受董氏的影響,線條纖細,行距字距整齊,早期書體瘦長、中期方正、晚期扁平,落款“時”的“寸”最后一筆豎勾與點相連,“敏”的左右部分左高右低,“攵”的最后一筆都是反捺,此題跋符合王氏字早期特點。
董其昌的行楷書落款題于王時敏作畫的第二年,董氏時年80歲,雖是題跋,字線條細長、用筆輕松、布局疏朗、用墨濃淡相間的特點仍非常明顯,再對比董氏晚年行書代表作品《濬路馬湖記》,其中“者、此、出”等寫法高度一致,“其昌”落款中的“其”字出頭,兩點相向出鋒,完全符合董的落款特點。
王、董兩人的三方印章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中并不好找出對應(yīng)作品,但通過翻閱《中國繪畫全集》,三方印常見于兩人繪畫作品。另,董氏的跋文值得細究,其重南宗而抑北宗,故抑倪瓚而貶李成,同時高度贊揚王時敏,認為此作可與倪瓚一較高下,同道之間的吹捧不必當真,但董氏對王氏的高度認可、寄予厚望溢于言表。也成就了王氏后來在繪畫上的成就及地位,證明了董氏的慧眼。(11)
3、 鑒藏著錄。作品共有鑒藏印十方,先后經(jīng)汪彥宣、李佐賢、楊紹和、吳湖帆潘靜淑夫婦、錢鏡塘等遞藏,并經(jīng)李佐賢《書畫鑒影》、吳湖帆《吳湖帆文稿》著錄。汪彥宣鑒藏印一方“休陽汪彥宣小梅甫珍藏”。
目前資料證實,除了本幅作品,此鑒藏印還出現(xiàn)在故宮藏錢谷《虎丘前山圖》、沈陽故宮藏惲壽平《茂林崇山圖》、天津博物館藏石濤《巢湖圖》等作品上,由此可見汪應(yīng)為清中期藏家。
經(jīng)查,休陽汪氏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李佐賢鑒藏印一方“竹朋鑒定”。李佐賢(1807—1876年),字仲敏,號竹朋,山東利津人,是清代頗有影響力的古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著有《古泉匯》、《書畫鑒影》、《石泉書屋》等。楊紹和鑒藏印一方“儀晉觀堂”。
楊紹和(1830—1875年),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山東聊城人,海源閣第二代主人。山東楊氏海源閣與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并峙南北的清末兩大藏書樓,時有“南瞿北楊”之稱。
吳湖帆、潘靜淑夫婦鑒藏印五方“雙修閣圖書記”、“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吳萬珍藏”、“靜淑寶藏”、“梅景書屋秘笈”。吳湖帆(1894—1968年),江蘇蘇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駿,后更名萬,字東莊,又名倩,別署丑簃,號倩庵,書畫署名湖帆,近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鑒定家。
錢鏡塘鑒藏印一方“海昌錢鏡塘藏”。錢鏡塘(1907-1983年),原名錢德鑫,字鏡塘,以字行,晚號菊隱老人,浙江海寧人,近現(xiàn)代著名收藏家、鑒定家,解放后將所藏數(shù)千件文物捐贈給國家。另有一方鑒藏印“云有觀”,不知為何人所有。(12)(13)(14)
7(1)書畫鑒影
7(2)吳湖帆文稿副本
三、小結(jié)
作為董其昌的傳燈之人,王時敏繼承了董氏的師古進而師造化的繪畫思想,繪畫“豈有舍古法而獨創(chuàng)者”,其一生臨古,用功甚勤,一絲不茍,深厚的臨古功底,使其所臨常常逼肖原作。(15)《仿倪瓚春林山影圖》即可視為其臨古的精彩之作。
但王時敏并非一味泥古,中晚年逐步泥而化之,他將前朝大師的筆墨風格進行重組,形成了個人蒼老而清潤的獨特藝術(shù)特點。王氏在清代影響極大,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婁東派”。作為明清鼎革之際的一代畫苑領(lǐng)袖,愛才若渴,四方工畫者踵接于門,得其指授,無不知名于時。
清代著名學者陳田在《明詩紀事》中,對王時敏在清代主流畫派中的地位及影響,進行了精辟論述:“煙客續(xù)華亭之緒,開虞山之宗,太原、瑯琊,一時匹美。石谷、歐香、漁山皆親炙西田得其指授。麓臺之衍家傳,又無論矣。”(16)
參考資料:
?。?)(5)《中國繪畫全集19》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文物出版社
?。?)(3)(8)(12)《中國古代畫家辭典》吳?木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
?。?)(4)(9)(10)《清藝匯講義》
?。?)(7)(14)《吳湖帆文稿》吳湖帆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
(11)《中國書法史?清代》劉恒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3)《書畫鑒影》(影印版)李佐賢
?。?5)《藝文叢刊?畫禪室隨筆》董其昌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16)《明詩紀事》(影印版)陳田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