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展覽信息 |
天一生水:王鑒為個展在京舉辦
2017年6月4日,“天一生水——王鑒為個展”于北京艾米李畫廊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藝術家王鑒為從2014年至今創(chuàng)作的作品近二十件,是藝術家近年創(chuàng)作的一次集中呈現。
此次展覽名稱“天一生水”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疤煲簧亓芍?,表示水星與日月匯聚。畫家以此作為自己表現的課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雄奇怪誕、汪洋恣肆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時間并非停留在古代,也絕非當下,而是一個絕對自由、美好的精神空間。畫家表達的是對于一種高古之氣的膜拜,同時也是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慕。
在展覽開幕式上,幾件大尺幅的新作尤其引人注目——展覽同名作品《天一生水》描繪的是山水主題,但其氣象直指天地鴻蒙之初,在一個沒有時空坐標的山水背景中,巨大的天幕似水一樣飛流直下,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
《逍遙游》展現了與我們審美經驗完全不同的山水世界,大青綠的色調,以及被畫家改造后的山水、佛像、亭臺樓閣、樹等等形象,讓人聯想到富有而又輝煌的漢唐時期,那些瑰麗而又炫目的華章,其流風遺韻至今仍保留在敦煌、五臺山的壁畫以及日本的一些唐風建筑中。而《天一生水》、《混沌》等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更接近于書法和道家的樸素色調,在這類作品中,“陰陽變幻”構成其光與色的主題。
王鑒為新作中這種在平面空間里,利用前后掩映或左右并列來營造多重空間的方式,之前大多見于敦煌或者龜茲壁畫,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非常少見的。畫家利用自己的美學經驗,將佛像、山水、樹木、建筑等傳統(tǒng)中國畫種的形象進行了符號化處理,不斷嘗試以明確的邊緣線與幾何化的形狀將這些符號與不同的畫面空間結合起來,由此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一種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又融合了西方“硬邊藝術”等現代主義的造型特點,從而建構出一個全新的視覺系統(tǒng)。正如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著名評論家趙力在文章中寫的,“鑒為的創(chuàng)作,就是以自我的符號化去解釋歷史傳統(tǒng)符號,從而產生了某種古樸厚重的歷史性意義?!?/P>
王鑒為出生于書畫世家,其父王澄先生對他的藝術道路影響深遠。一直以來,書法是其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精神內核。在早期創(chuàng)作中,王鑒為一直致力于將書法用筆與中國水墨畫相結合,而隨著探索的深入,畫家逐漸意識到這種方式過于簡單,進而轉向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氣韻”及“視覺平衡”等視覺思維在畫面中的滲透。美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周博在評論文章中指出,“王鑒為所追求的是一種千變萬化、高度概括的混沌線條,他要讓這種線條內化為造型語言的主體,與現代抽象的點、線、面語言平分秋色、并行不悖,這個概念顯然來自他對于書法的堅持與確信?!?/P>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王鑒為經歷了近十年的不斷推倒、自我重建的歷程,從最早期對于家學的反叛,到表現主義風格的水墨人物,再到空無一物的空間系列,直至2014年機緣巧合創(chuàng)作的500佛像稿,畫家一直走在尋找和否定的道路上,不斷地否定在他看來不夠滿意的作品。王鑒為在摸爬跌撞的探索中一路走來,在孤獨與堅守中完成了“天一生水”這批新作。這些作品是畫家苦心經營、不斷尋覓后創(chuàng)作出符合邏輯的產物,同時,它們又擁有自身的文脈背景和時空意涵,這些都足以讓它們立在那里,提示出當代繪畫的一種選擇和可能。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一代中國畫家對于中國傳統(tǒng)視覺資源的反思與改造,這種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同時又融入了當代審美經驗的創(chuàng)作,正在逐漸拓寬中國畫的疆域。 “天一生水——王鑒為個展”將持續(xù)至2017年7月23日。
北京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